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演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當前知識創新的背景下,企業很難在內部獲得創新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因此需要在整合自身知識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外部有潛在利用價值的知識并進行商業化應用;而高校與科研院所擁有大量的基礎性理論知識,為企業吸收外部知識提供了潛在來源。因此,產學研協同創新成為當今企業創新的重要形式[1]。協同創新是一項復雜的創新模式,是以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等為創新主體,通過知識轉移實現各創新主體資源共享、知識增值,是整合各主體創新資源的最佳途徑[2]。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實現商業價值[3]。隨著我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對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越來越顯著[4]。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開始關注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問題,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Siegel等認為,產學研合作知識轉移是將大學科學知識向企業轉移,這種知識轉移既有利于大學、企業資金的增加,又有利于促進一國的經濟增長。原長弘等也認為,產學研知識轉移是產學研合作組織間的知識轉移,主要是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創新知識向企業轉移[6]。王艷等根據知識本身的特性研究了產學研知識轉移的模式,將其分為顯性知識主導下的技術轉讓與協作模式、顯隱知識共同協作下的契約聯合模式、隱性知識主導下的產學研集成一體化模式。劉巖芳等構建了產學研知識轉移的過程模型,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研發新知識、選擇合作伙伴進行知識轉移,企業接收知識并對新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和商業化利用[7]。林莉等通過對產學研聯盟中的大學成員及企業成員發放調查問卷發現知識本身特性、知識供方、知識受方、文化及信任都對知識轉移產生影響,其中大學作為知識供方的知識轉移意愿非常重要,而企業作為知識受方其吸收能力對知識轉移的影響較大。孫衛等運用SEM實證檢驗發現,組織學習能力、成員互動性、自組織性對知識轉移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知識輸出能力對知識轉移績效的直接影響不顯著。綜上所述,目前大多數學者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識轉移的過程、知識轉移模式及影響知識轉移的因素方面,較少有學者將博弈理論與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劉春艷等認為對于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研究應融入博弈理論,以探明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實質。基于此,本文提出的研究主題是:在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過程中,高校與科研院所為知識轉移方,企業為知識接受方,在知識轉移過程中,高校與科研院所及企業基于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時他們之間的行為是如何博弈及最終會演化為什么趨勢,以便為成功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演化博弈模型構建與仿真分析
演化博弈理論起源于生物進化論,產生于行為生態學理論,是一種把博弈分析理論和動態演化過程分析結合起來的理論。該理論從有限理性的個體出發,以群體行為為研究對象,闡述了生物物種的發展歷程和選擇。在生物發展進程中,只有在競爭中能夠獲得較高支付的物種才能幸存下來,獲得較低支付的物種在競爭中被淘汰,即優勝劣汰,獲得較低支付的物種通過長期的模仿和改進策略獲得較高支付,這樣所有博弈方為了生存都會趨于某個穩定的策略(ESS),該策略可以在群體組織中長期穩定下來。本文運用演化博弈論思想并運用Matlab仿真分析研究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策略選擇,并分析影響知識轉移的因素。
1.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演化博弈模型構建模型假設如下:H1:產方與學研方為實現資源共享、知識增值,組成協同創新聯盟。假設產方與學研方的主體行為是有限理性的,由于行為主體的感知認識能力有限,行為主體在獲取和使用信息的過程中不可能做到準確無誤,因此完全理性人是根本不存在的[14]。H2:模型共涉及兩類參與方:學研方與產方,在學研方與產方之間的動態演化博弈過程中,學研方有兩種策略選擇:向產方轉移知識和不向產方轉移知識;產方也有兩種策略選擇:接受知識和拒絕接受知識。設學研方向產方轉移知識的概率為x,則選擇不向產方轉移知識的概率為1-x;產方選擇接受知識的概率為y,則選擇拒絕接受知識的概率為1-y,其中x,y∈[0,1]。H3:若學研方與產方之間的知識轉移成功進行,產方吸收學研方的知識并將其進行商業化利用實現收益,設共同收益為π,收益分配比例為β,則學研方獲得的收益為πβ,產方獲得的收益為(1-β)π。另外,由于產方成功吸收學研方知識,使其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還可獲得額外收益為r。H4:在知識轉移的過程中,學研方與產方還需投入一定的轉移成本。其中學研方在知識轉移過程中由于知識外溢會導致知識價值貶值,設損失為d;學研方知識轉移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及管理成本)為t;產方接受知識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及管理成本)為c。基于上述假設,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進行知識轉移時的演化博弈支付矩陣如表1所示。根據Jacobian矩陣的局部穩定分析法對5個均衡點進行穩定性分析,由于x,y∈[0,1],根據實際情況需增加約束條件,即βπ>(d+t)且[(1-β)π+r]>c,表示只有當學研方與產方進行知識轉移雙方獲得的收益均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時,雙方才有進行知識轉移的意愿。其演化穩定性結果見表2。其中A(1,0)和B(0,1)是不穩定點,D(x*,y*)是鞍點,O(0,0)和C(1,1)是演化均衡點(ESS),此時系統有兩個演化穩定策略:(轉移知識接受);(不轉移知識拒絕)。滿足該條件的系統動態演化過程可用圖1表示。如圖1可見,鞍點D與A、B兩個不穩定點連成的折線是系統向不同策略演化的臨界線,在OADB部分的初始點,系統最終的演化穩定均衡點(ESS)為O(0,0),此時學研方不轉移知識,產方拒絕接受知識,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最終以失敗告終。在ADBC部分的初始點,系統最終的演化穩定均衡點(ESS)為C(1,1),此時學研方轉移知識,產方接受知識轉移,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順利進行,產、學研雙方實現雙贏。圖中還較清晰地顯示了隨著鞍點D的變化,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策略也會發生變化。
3.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策略研究根據以上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動態博弈演化過程分析,我們發現只有當產、學研雙方獲得的收益均大于成本時,即βπ>(d+t)且[(1-β)π+r]>c,知識轉移才可能成功進行,但此時系統仍有兩個演化均衡點(ESS):O(0,0)和C(1,1)(圖1),那么系統究竟會收斂于哪一個均衡點呢?由圖1可見,鞍點D的位置決定了系統最終向哪個演化均衡點(ESS)收斂,在鞍點D處。由上式可知影響ADBC面積的變量主要有以下幾個變量:π(產、學研雙方成功進行知識轉移所帶來的收益);β(收益的分配比例);r(產方成功吸收學研方知識所得到的額外收益);c(產方接受知識時所必須付出的成本),t(學研方轉移知識時所必須付出的成本),d(學研方轉移知識由于知識溢出導致知識價值貶值的損失)。下面依次討論這些參數變化對知識轉移策略的影響:(1)產、學研雙方成功進行知識轉移所帶來的收益π,π越大,ADBC面積越大,系統收斂于C(1,1)點的概率越大,即系統最終的演化均衡策略為(知識轉移,接受),此時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可以順利進行,企業創新能力增強的同時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實現商業價值。因此,知識轉移給產、學研雙方帶來的收益越大,越有利于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的順利進行。(2)產、學研雙方的收益分配比例β,β過大或過小都會導致ADBC的面積減少,系統收斂于均衡點O(0,0)的概率就越大,即系統最終的演化均衡策略為(不轉移知識,拒絕接受),此時知識轉移無法順利進行。可見,要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順利進行,應合理分配收益,防止一方因收益過低而選擇退出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3)產方成功吸收學研方知識時所得到的額外收益r,即產方成功吸收學研方的知識后,使自身在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此時ADBC面積越大,系統收斂于點C(1,1)的概率越大,即系統最終的演化均衡策略為(轉移知識,接受),此時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順利進行。相反,企業吸收學研方知識后所帶來的額外收益r越小,ADBC面積越小,系統收斂于O(0,0)點的概率越大,即系統最終的演化均衡策略為(不轉移知識,拒絕接受),此時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無法順利運行。(4)產、學研雙方在知識轉移過程中各自必須付出的成本c,t。產、學研雙方在進行知識轉移時各方付出的成本越大,ADBC的面積越小,系統收斂于均衡點O(0,0)的概率就越大,系統最終的演化均衡策略為(不轉移知識,拒絕接受)。因此,產學方雙方在進行知識轉移時,可通過雙方互相溝通減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成本,政府也可考慮采用政府補貼的措施彌補一部分成本,以鼓勵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順利進行。(5)學研方轉移知識過程中難免知識外溢,從而導致知識價值貶值的損失d。d越大,ADBC的面積越小,系統收斂于均衡點O(0,0)的概率就越大,系統最終的演化均衡策略為(不轉移知識,拒絕接受)。因此,學研方在進行知識轉移時,應首先對相關核心知識申請專利,防止在知識轉移過程中由于知識外溢導致知識價值迅速貶值,從而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無法順利進行。
二、仿真分析
下面采用matlab2010a軟件進行數值仿真分析,選擇某種策略的產、學研雙方的比例,產、學研雙方成功進行知識轉移所帶來的收益π,收益的分配比例β,產方成功吸收學研方知識所得到的額外收益r,產方接受知識時所必須付出的成本c,學研方轉移知識時所必須付出的成本t,學研方轉移知識由于知識溢出導致知識價值貶值的損失d等參數變化對系統演化結果的影響。圖2較清晰的顯示了x為學研方向產方轉移知識的初始比例,y為產方接受知識轉移的初始比例,(x*=c/[(1-β)π+r]=4/7,y*=(d+t)/βπ=3/5)為鞍點,折線為系統收斂于不同狀態的臨界線,在約束條件滿足的前提條件下,產、學研雙方初始合作欲望越強,越有利于知識轉移的順利進行,如初始點(0.4,0.9),(0.7,0.6),(0.8,0.6),(0.9,0.4)最終的演化均衡點(ESS)為(1,1);相反,當產、學研雙方初始合作欲望越弱,知識轉移將最終失敗,如初始點(0.3,0.7),(0.5,0.5),(0.4,0.3),(0.6,0.1)最終的演化均衡點(ESS)為(0,0)。(2)在初始點不變的前提下,增大π,r兩參數,此時令參數π=15,β=0.5,r=3,c=4,t=1,d=2,得到仿真圖3。此時的鞍點(x*=c/[(1-β)π+r]=8/21,y*=(d+t)/βπ=6/15),圖3清晰地顯示了由于鞍點位置的變化,ADBC部分的面積增加,向(1,1)狀態演化的初始點增多,如初始點(0.3,0.7),(0.5,0.5)的演化均衡點(ESS)由(0,0)改變為(1,1),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策略由(不轉移知識,拒絕接受)向(轉移知識,接受)轉變。可見由于π,r的變化導致鞍點變化最終會影響到演化均衡點(ESS)的變化,由此得到結論,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過程中雙方收益的大小會影響到演化均衡點(ESS)的變化。(3)同樣假設初始點不變,增大c,t兩參數,令參數π=10,β=0.5,r=2,c=6,t=2,d=2,得到仿真圖4。此時的鞍點(x*=c/[(1-β)π+r]=6/7,y*=(d+t)/βπ=4/5),圖4顯示了由于鞍點位置的變化,OADB部分的面積增加,此時向(0,0)狀態演化的初始點增加,如初始點(0.4,0.9),(0.7,0.6),(0.8,0.6),(0.9,0.4)演化均衡點(ESS)由(1,1)改變為(0,0),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策略由(轉移知識,接受)向(不轉移知識,拒絕)轉變。可見,由于c,t的變化導致鞍點變化最終會影響到演化均衡點(ESS)的變化,同理可以分析參數d的變化對演化均衡點(ESS)的影響,由此得到結論,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過程中雙方成本的大小會影響到演化均衡點(ESS)的變化。四結語知識轉移是影響產學研協同創新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本文運用演化博弈理論與Matlab數值仿真分析了影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的關鍵因素,研究表明:(1)在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過程中,只有在產、學研雙方獲得的收益均大于成本(βπ>(d+t)且[(1-β)π+r]>c)的前提條件下,知識才可能在產、學研雙方轉移,這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可能進行的前提條件。(2)學研方與產方在知識轉移過程中獲得的收益大于成本僅僅是知識轉移可能進行的前提條件,此時系統有兩個演化均衡點(ESS)(0,0),(1,1),即知識轉移可能以失敗告終,也可能成功進行。此時系統最終向哪個均衡點演化,受學研方與產方初始合作意愿的影響,一般而言學研方知識轉移意愿越強、產方學習意愿越強,越有利于知識轉移在雙方之間順利進行;相反如果學研方知識轉移意愿越弱、產方學習意愿越弱,知識轉移失敗的概率越大。(3)除上述因素外,由于(x*=c/[(1-β)π+r],y*=(d+t)/βπ),系統最終向哪個均衡點演化,還受鞍點(x*,y*)位置的影響。因此,任何影響到鞍點位置的參數π,β,r,c,d,t,都會影響到系統的最終演化點。一般而言,π,r越大,c,d,t越小,即進行知識轉移時給產、學研雙方帶來的收益越大,成本越小越有利于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順利進行;相反π,r越小,c,d,t越大,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最終將以失敗告終。所以,在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過程中,企業應提高知識吸收能力。Cohen和Levinthal將吸收能力定義為企業識別、消化和商業化利用外部新知識的能力[19]。企業吸收能力越強,商業化利用外部知識的能力就越強,就越有利于提高收益;同時企業吸收能力越強,將自身知識與外部知識整合的能力也越強,越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從而提高額外收益r。產、學研雙方在進行知識轉移的過程中還應加強雙方的溝通互動、理解對方的組織文化,從而減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及管理成本c,t。同時學研方還需加強知識保護,以免知識外溢,從而導致知識價值迅速貶值d。(4)除以上因素外,產、學研雙方還應合理分配共同收益,分配比例β過高或過低會導致其中一方可能因為收不抵支等因素最終導致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失敗。
基于以上結論,可以得到以下啟示:在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過程中,產、學研應該選擇合適的結盟對象以提高知識轉移的意愿;產、學研在知識轉移過程中應加強溝通互動,減少不必要的成本;產方還應積極提高吸收能力,從而使共同收益及額外收益增加;同時合理的分配收益,最終促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轉移得以順利進行,實現雙贏。
作者:艾志紅 謝藤 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現代經濟管理學院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公安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