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術后護理論文:剖宮產術后飲食護理對產婦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李新景鐘喜杰單位:聊城市復退軍人醫院
觀察指標①產婦給予不同飲食后惡心、嘔吐、腹脹、口渴、饑餓、焦慮情況。②腸功能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③首次下床活動時間。④泌乳始動時間:指胎兒、胎盤娩出后至產婦自覺乳脹,擠壓乳房有清淡乳汁流出。⑤泌乳量:乳量充足:產婦哺乳前自覺乳房脹大或手法擠壓有大量乳汁噴出,哺乳時有下乳感,哺乳后乳房變軟,母乳喂養后新生兒滿足、不哭鬧、安靜入睡,每天更換6次及以上尿布,大便1次/d。乳量不足:擠壓乳竇有少量乳汁排出,產婦喂養前無奶脹,喂奶時間長,喂養后新生兒哭鬧,有覓食動作,不能安靜入睡。
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產婦惡心、嘔吐、腹脹、口渴、饑餓、焦慮情況比較。
2兩組產婦首次下床時間、泌乳始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比較。
3兩組產婦泌乳量比較術后72h觀察組產婦泌乳量充足率達97%,對照組6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討論
24h恢復普通飲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現代康復醫學認為,術后早進食是加速康復治療的重要措施[3]。剖宮產術前,產婦禁飲禁食時間已達數小時甚至10多個小時,部分產婦是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試產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之后選擇剖宮產,術前即已出現脫水、口渴、焦慮、低血糖、低血容量等狀況,若術后常規禁飲食,會加重產婦的不適感,降低機體抵抗力,影響術后康復及泌乳。對照組口渴、饑餓、焦慮發生率高于觀察組(P<0.05)。口渴說明體內水分已經失衡,傳統應對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增加補液量,加快液體滴速,則會加重產婦心臟負擔。盡早經口補充液體和食物可有效解除口渴、饑餓以及由此引起的疲勞、焦慮、煩躁等,提高機體對創傷的耐受力。術后禁飲食是預防誤吸引起呼吸道梗阻或窒息。術后產婦神志清醒,咳嗽反射正常,側臥位進食,即便嘔吐,發生誤吸的可能性極小。惡心、嘔吐與低血壓、神經沖動傳入、手術操作、患者精神因素、阿片類鎮痛藥的使用及術后疼痛程度有關,與飲食無關,觀察組首次進飲食時間術后30min26例,術后2h74例,24h內均恢復普通飲食,無一例發生誤吸,兩組惡心、嘔吐、腹脹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嚴重腹脹1例,給予新斯的明足三里穴封閉后緩解,未出現腸梗阻相關癥狀。說明剖宮產術后不禁飲食,早進普通飲食是安全的。
術后早進食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傳統肛門排氣前只進少量流質的目的是減少腹脹發生,腹脹則是因為麻醉對腹腔臟器神經的抑制作用、手術操作對腸管及腹膜的刺激致腸蠕動恢復減慢,腸腔內氣體積聚不能排出;剖宮產術屬非胃腸手術,操作對象是脹大的子宮,極少直接刺激腸管,新式剖宮產術腹腔暴露時間短,對胃腸功能影響小,隨著手術的結束,利多卡因的局麻作用逐漸減弱,術后胃功能1~2d恢復,小腸的蠕動、消化、吸收功能數小時即可恢復。早進食通過咀嚼運動及食物對咽、食管和胃的直接刺激反射性引起胃腸蠕動,興奮大腦皮層和皮下中樞,使乙酰膽堿釋放增加,直接興奮胃腸平滑肌,加速胃腸蠕動,且膳食纖維可加速食物胃腸通過時間,減輕或消除腹脹,使排氣時間提前[2]。流質及半流質飲食不足以滿足營養需要,普食較流質食物種類多、營養全面,早恢復普通飲食有利于產婦體力的恢復,觀察組產婦初次下床活動時間高于對照組(P<0.01),早活動又可促進胃蠕動腸功能恢復,觀察組腸功能恢復時間早于對照組(P<0.01),2例產婦肛門排氣時間提前至術后6h。
術后早進飲食對泌乳的影響泌乳始動時間及泌乳量與液體和營養的攝入量有關,文獻報道,剖宮產產婦泌乳量明顯少于正常產婦,乳汁分泌時間明顯推遲,主要與術后切口疼痛、體位影響、食物攝入不足、哺乳次數過少等有關[4]。術后進食越早,液體及營養物質攝入越充足,合成代謝恢復越快,產婦身體恢復就越快,下乳早,乳量足。觀察組泌乳始動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產后72h乳量充足率97%,對照組僅6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