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課堂中的傳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1世紀的今天,各國文化交流競相開放,越來越多的事實告訴我們“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也在這樣的趨勢下被放到了一個重要位置,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也就成為了各國音樂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音樂經過了數千年的積淀,不僅種類多樣,而且形式各異,是我國各民族人民在長時期的勞動生活中的情感結晶,也是我們民族的根基。民族音樂文化要想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就一定不能脫離母文化。第六屆國民音樂教育主題強調要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其目的就是要使我們的音樂文化能夠真正得到傳承和發展。
一、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課堂教學中傳承的意義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并不斷吸收著外國民族音樂的精華。古代音樂中的古琴曲《流水》、編鐘與樂隊《梅花三弄》、古曲《春江花月夜》;中國民歌中的江蘇民歌《茉莉花》、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瑪》、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京劇音樂選自《打漁殺家》的《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曲藝音樂中京韻大鼓《丑末寅初》、蘇州彈詞《新木蘭辭》以及民族器樂曲中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廣東音樂《旱天雷》、河北吹歌《小放驢》等都是我國古代音樂中的精品。根據音樂課程教學大綱的規定,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師要把學習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了解優秀的外國作品作為教學目標,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對祖國的熱愛滲透到音樂教育中去。音樂課程標準中的十項基本理念也將學習弘揚民族音樂,使學生熱愛祖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和愛國情操放在音樂教育的重要位置。這就進一步說明了音樂教師對于培養學生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開闊形象思維、掌握欣賞音樂的方法、培養創造性人格有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課堂教學中傳承的意義所在。
二、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傳承
(一)激發學生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興趣除了來自對音樂的熱愛之外,還取決于音樂老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創設的教學情境。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了解他們對本節音樂課內容的知曉程度以及要給學生傳授的知識等,然后搜集有關民族民間音樂的視聽資料,做到課前準備充分。馬克思說:“民歌是唯一的歷史傳說和編年史。”民歌是人類文化中最寶貴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源于人們的生活,反映著人們的生活,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如在準備高一音樂鑒賞第二單元《多彩的民歌》中的《獨特的民族風》的時候,對于課本當中的民族歌曲,學生可能沒有多大的興趣,教師要從身邊的少數民族同學入手(羌族、彝族、藏族等),可以嘗試請少數民族同學為大家演唱一段自己民族的歌曲,或者跳一段舞蹈。此時,可能有的同學還比較的膽小,放不開,教師可以先為大家表演藏族或者蒙古族的民歌和舞蹈,激發學生的表演興趣,學生一看老師表演起來了,自然情緒就提起來了。之后,教師就在這種愉悅的環境中講授知識,在學習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滲透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學習。
(二)靈活多樣的“教”法與“學”法,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音樂課堂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選擇了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就會被動地去接受,不會參與到學習中去,只能依賴教師單一的講解,缺乏創造性思維。因此,教師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提問法、故事講解法等。如在欣賞一首作品時,對于采用“先聽后講”還是“先講后聽”,教師可以靈活掌握。如在欣賞江蘇民歌和河北民歌《茉莉花》時,教師可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在提問之前先營造一個氛圍,創設問題的意境,充分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將音樂學習的過程轉變成自覺的、積極的探索過程。由于高中學生已經具備相當的音樂知識和能力,在他們欣賞兩首《茉莉花》后,教師可以讓其學唱兩首歌曲,再讓他們談談兩點《茉莉花》的風格對比,并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主動參與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中去。必要時教師可以舉辦一個小型的民歌演唱會,激發學生學習民歌的興趣和熱情。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民間音樂的情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如在講授高一《飄逸的南國風》這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欣賞云南民歌《彌渡山歌》、浙江民歌《對鳥》和湖北民歌《幸福歌》了解民歌的基本風格以及地方風格。這樣,學生從這節課中可以知道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具有不同的風格特征。如南方民歌的歌詞比較含蓄、內在,旋律多表現得流暢、細膩而抒情;西北民歌以“花兒”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花兒”旋律高亢、悠長,多用假聲或者真假聲結合的演唱方法等。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時要要求學生課余搜集南方民歌的音響、再次聆聽《彌渡山歌》,感受體驗音樂情緒,分析《彌渡山歌》的旋律特點,探討人們的生活環境對音樂風格產生的影響,并將南方民歌與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數民族民歌作比較,探索各地區、各民族民歌的風格特征,研究形成各種風格特征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寫出感受,在下堂課上課時與大家一起分享。由于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音樂審美能力,因此,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完全有能力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他們用看、聽、唱、思、辯等方法來分析和總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歌的風格特征,通過自己的實踐,學生會更加熱愛民族民間音樂,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情感也越來越深。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助于讓學生主動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為了讓學生更加直接地感受音樂,參與到音樂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在制作課件時,教師要結合授課內容把平時搜集、整理的各民族民間音樂資料融入其中,通過音頻、視頻將現代信息技術與音樂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通過多渠道全方位感知各民族的民間音樂文化。實踐證明,教師在音樂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恢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能夠在自主的、獨立的、積極的音樂課堂活動中學習和感知音樂,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和了解音樂知識的過程中更加喜歡我們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讓民族音樂之花在音樂課堂中開得更加光輝燦爛,我們要通過音樂教學使青少年真正成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者。
三、音樂教師在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當韓國將“端午節”申遺成功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保護本土文化的重要性,要想保護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首先要傳承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要將我們的本土文化弘揚、發展。在學校音樂課堂中,學生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音樂教師要將點點滴滴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滲透到學生的骨子里,讓他們了解和熱愛我們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并且能夠形成對我國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和傳承意識。這時,我們的音樂教師就至關重要了,在整個音樂學習與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的教師起到一個引導者的作用。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將學習內容進行篩選,選擇最適合學生和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這樣才能激發起同學學習的興趣。教師其次要緊密圍繞學習重點進行教學,挖掘深層次的知識,并將它清晰、簡單地表述,讓學生能夠很快理解與消化。教師最后還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并且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對音樂課堂中學習的民族文化知識進行拓展,增強他們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
當然,要做到這些,首先,教師就要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總結,要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有一定的積累;其次,教師的教學需要精煉,能夠準確地總結我們的學習內容,并且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啟發學生,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學習的興趣;最后,教師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民族音樂產生濃厚興趣,弘揚和發展民族文化,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主體。美國音樂教育家雷默說過:“民族音樂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靈魂,是一種本文化饋贈給我們每一個成員最珍貴的禮物。”因此,音樂教師要肩負起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要任務,通過音樂課堂教學的形式培養我們的下一代,努力促使寶貴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代代相傳。
作者:湯盧 單位:綿陽師范學院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