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日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日語專業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日語表達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語”現象,沒有達到對外宣傳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水平。本文通過對日語專業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材等方面的分析表明,教學大綱對中國文化的教學目標及要求缺乏明確的描述;課程設置與課堂教學對中國文化的習得不夠重視;教材幾乎是日語原版或改編,涉及中國文化內容極少。這是日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主要原因。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
日語教學;文化失語;中國文化教學
一、研究的背景與目的
近些年,受到外國文化強勢進入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處境艱難。然而,文化交流本該是雙向的,任何一方處于弱勢必將打破原本和諧的交流平衡。外語教育中融入多元文化教學早已是教育界的共識,但在實踐中,多元文化教學成了名副其實的外國語言文化教學,教師不僅把外語語言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還教授其文化內涵,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本土文化教學則少之又少。本文以省內幾所高校的日語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分析日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從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材等方面分析其原因,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二、“中國文化失語”的現狀
中日交流的深入,掀起了學習日語的熱潮,日語教學與日本研究取得了長足發展。學生對日本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了如指掌。然而,對本土文化及日語表達卻缺乏了解,出現了所謂的新式“啞巴日語”。本研究對省內高校日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的日文表達進行了測試。從結果來看,日語專業學生對中國文化掌握得不夠理想,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能力不盡如人意,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不但存在,且較為明顯。學生在日語學習中,既沒有通過課程系統地學習,也缺少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完全依靠自主性學習。因此,測試中出現的“中國文化失語”仿佛無法避免。
三、“中國文化失語”的原因
1.教學大綱對中國文化的習得要求不夠明確。2001年教育部在1990年日語專業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編寫了《高等院校日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修訂后的大綱明確提出了“豐富學生的日本社會文化知識,培養文化理解能力”,將之定位為教學目的,并在教學原則中闡述了交際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的關系。但新大綱所強調的“社會文化”僅僅涉及對象國,并未提及本土社會文化知識。新大綱對中國文化教學的要求較為寬泛,在教學目的、方法、手段、教材方面缺乏系統的描述,導致對中國文化教學的實施和評估缺少具體、系統的指導。因此,各高校的日語專業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情況來安排中國文化的教學,學生也都根據自己的喜好對中國文化采取有選擇的吸收,這就導致了表1所示的分值差異問題。
2.課程設置與課堂教學對中國文化的習得不夠重視。中國文化類課程的設置及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導入能夠真實、客觀地呈現高校日語教育中中國文化教學的現狀,因為這是學生系統學習中國文化日語表達的重要途徑。為此,對省內高校日語專業在校生107名,畢業生31名,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了課堂上中國文化相關內容教學的情況(見表2)。從結果來看,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目前的教材很少涉及中國文化相關內容。多數學生認為,教師在課堂上很少補充中國文化知識。對中國文化相關讀物的獲取和閱讀情況,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難以找到中國文化相關的日語材料。這說明日語專業學生無論課內還是課外,獲取中國文化的日語表達機會相當少。
3.日語教材對中國文化內容涉及較少。本研究以“基礎日語”的兩套“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為對象,對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國文化的篇章進行了統計,如表3所示。兩套教材中,中國文化方面的內容占整套教材篇章數的5%左右,可以說學生通過精讀課程,獲取的中國文化方面的詞匯非常有限。此外,隨著學習的深入,兩套教材涉及的中國文化的篇章數呈減少趨勢。這是由于隨著語言水平的提升,教材中的文章幾乎都是日語原版或原版改編,因此,沒有涉及中國文化的內容。
四、對日語專業中國文化教學的建議
1.明確中國文化教學的定位和目的。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指針和導向。新大綱對如何進行中國文化教學,進行到何種程度,以及進行中國文化教學的目的等,都缺乏系統、詳細的描述。缺少詳細的說明,沒有具體的細則指導,教育方和管理方都會感到無所適從。縱有熱心執著者,他們也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在隨意地融入中國文化,這樣的中國文化教學全憑教師的熱情和興趣,缺乏系統性,也沒有統一性。既然有很多研究者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表示擔憂,建議相關教育部門在教學大綱中最大限度地明確、細化中國文化教學的細則,確保高校日語教育能夠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出既能夠用目標語言獲取外國文化,又能夠用目標語言宣傳中國文化的日語人才。
2.明確中國文化的教學方式。在討論外語教育的文化教學方面,國內外研究者做了很多實證研究,提供了很多很好的范例和建議。Byram(1989)對母語文化學習和目標語文化學習進行了系統分析,從而為文化教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打破了將文化教學融入外語教學的局面,通過教授大量的文化知識,幫助學習者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倡為文化教學設置獨立課程。而Kramsch(1993)在Halliday的理論基礎上,提出語言是社會實踐,并進一步擴展了“語境”的概念。她認為,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不僅代表文化、體現文化,而且是文化的象征。她通過大量案例研究來證實關于如何在外語課堂上教授文化的策略,提倡將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在課內兼容,將文化融入外語教學。日語教育進行中國文化教學的方式可以參考上述歐美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在其基礎上自主創新,根據自身的情況確定合適的方法和手段,否則,日語專業的中國文化教學仍會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難以有效實施。
3.在日語教材中適當導入中國文化。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靠,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教材是無法忽視的因素。因此,在確定了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后,教材也要與時俱進。有了合適的教材,提高教學質量就有了保障,教學目的和人才培養計劃才能有效落實。如前章所述,目前絕大多數的日語專業教材主要都以介紹日本社會、文化等內容為主。在編寫教材時,應該增加反映中國文化的相關詞匯,增加反映中國社會的相關內容,使學生能夠用地道的日語來表達中國元素。同時,加入中日文化對比等內容,將中日文化有機結合在同一教材之中,更有利于學生對比中日文化差異,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華,有效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五、結語
外語教學的目標不僅僅只是學會一門工具,還是“傳承中外優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為更快與國際接軌,更好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大量通曉外國語言與文化的人才,更需要熟諳母語與本土文化的人才。社會對于日語人才的要求是不僅能夠運用日語與日本人交流,而且能夠介紹我國的方針大策、人文地理,達到闡述自我觀點的水平。成為中日交流的“雙向橋”,將日本文化介紹給國人的同時,也應該承擔將中國文化傳遞給日本的重要使命。
作者:周鳴 單位:江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