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非言語交流中中西文化差距的表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非言語交際與文化
非言語交際與文化密不可分。許多非言語行為都是文化習得的結果,人們的非言語形成一般受所處文化環境影響。因而理解非言語交際與文化之間的深層關系有利于解決非言語交際的文化沖突,反映不同文化環境的核心價值。例如“微笑”,做為十分常見的非言語行為,不同文化的人對其會有不同的解讀。在中國文化中人,對他人微笑被視為表達禮貌友好;然而,在日本,向陌生人微笑則可能被視為不禮貌的標志;而在阿拉伯地區,一個人若收到來自陌生人的微笑,則會懷疑自己穿衣錯誤,頗為尷尬。可見,非言語行為與文化關系極為密切,不同的非言語行為內嵌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會有不同讀解。
二、不同非言語交際行為分析
(一)環境語言
環境語言即文化本身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環境,諸如時間、空間、顏色等。在跨文化交際時,不同交際行為集中展現為兩種文化模式。中方群體展露出的是聚合式的文化形態,而西方人呈現的是分散式的文化形態。在對待空間概念上,身處不同文化的人群,對于領地要求和空間關系處理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規則及程序。美國人類學家霍爾(Hall)把交際空間距離分成四類: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西方人劃分親密距離大約從接觸到18英寸。個人距離約從18英寸到4英尺。社交距離約從4英尺到10英尺。公共距離在12英尺以上。距離愈遠親密度愈小。[楊自儉,2000]中國人極享受家人“團聚”的樂趣,即便空間相對狹窄,也愿分享空間;而相同狀況下的西方人會選擇分開坐。身處西方文化的社會成員,具有保護個人空間的意識,對侵入自己空間的人會做出應激反應。
英語國家的人極為重視個人的領屬范圍,無論從家庭生活到工作環境,都明確劃分,并堅決維護自己的領屬范圍,這就是外國人常說的“私隱”。在中國,熟人在路上相見會互問彼此“吃了沒”,朋友間聊天時喜歡分享彼此的工作、家庭生活,而這些在西方人看來,都是屬于在安全范圍之外的討論,是不容許輕易觸及的。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極重視隱私的國家。對“一米線”的嚴格遵守已固化為他們日常的行為規范。不僅在銀行辦理業務,比如在郵局寄信、在飯店登記入住、辦理登機,大家都會自覺等到前一個人辦完,工作人員招呼“下一個”時才走上前。很少看到一排人在柜臺前面你擁我擠的情景。小小“一米線”,作用不小,不可小視。但是,這種尊重他人私隱的意識似乎并未在國人腦中固化下來,在國內,經常能夠看到人們超越一米線的情況。簡單歸結,不同的文化在感知和運用身體距離方面存在差異,強調個人主義文化背景的西方國家通常比強調集體主義的東方文化需要更多的空間。對于空間的運用與價值體系緊密關聯。顏色,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某些場合的錯誤使用也會導致交際失敗,因而運用顏色做為非言語交際的手段也非常值得注意。例如,歐洲人忌諱黃色的花,杜鵑、菊花在他們看來是不吉的象征。在與歐洲人交往過程中,我們就應避免出現黃色花卉。
(二)客體語言
客體語言差異,主要表現在對于物體所有權的差異上。在中西飲食文化對比中,中國人的餐桌禮儀是同食同飲碗碟中的食物,而西方則分餐而食。在請客吃飯時,中國人亦沒有西方人AA制的習慣,更多的是你謙我讓地爭先付款,以示謙讓;而西方人,好友相邀吃飯,若對方未事先申明承擔餐費的話,好友之間還是默認共同承擔。在西方的宴會上,就餐的人雖是圍坐,但個人的食物也是單獨單碟,不固定座位,人可以自由走動。這不僅可以滿足各自的需求也有助于社交,情感信息的交流,也能保護到談話信息不被他人聽到。這種分餐飲食的方式體現了西方人對于人性、自我的尊重,強調了個體的獨立自主。這便是不同文化價值投射在餐桌禮儀上的經典寫照———中國人在對待物品所有權時傾向與社會共享,天下大同;而西方人民族性格中的獨立自主的特質就決定了其對私有財產的尊重。
(三)身體語言
亦稱體態語,作為一個符號系統,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信息載體,它常常伴隨語言傳達信息。體態語直接訴諸人們的視覺器官,與語言一樣,是某一文化內部形成的一整套清晰、明確模式化的符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不同文化背景,體態語的表現形式及含義也不同。[龍曉明,2010]中國文化尚嚴謹的等級秩序、系統的禮樂教化,在此背景下,中國人多謙虛、克制、重禮節、尚倫理,表達含蓄內斂。而西方人尚平等自由,認為個體有至高無上的內在價值和尊嚴,在交往關系上呈橫向結構,即平等而非等級的關系結構。這一文化上的差異體現為中西方人不同的行為舉止。在交談過程中,西方人坐姿相對隨意,半倚半靠,翹二郎腿或將腿放在桌上。在西方的大學課堂里,經常能看到教授坐在桌上,學生圍坐著聽講。而在中國,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倫理綱常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形成了重群體輕個體的價值觀念。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更注重舉手投足的儀態端莊得體。在異性交往中會遵守“男女授受不清”的社會規范,不會隨意碰觸他人身體,做出過分親昵的動作;而在西方,異性間身體親密接觸并不避諱,親密的擁抱接吻更是視為基本禮節。
綜上所述,中西方非言語交際中的行為差異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異;文化、環境等不同差異也賦予非言語行為不同的含義。不同文化間的碰撞不是為了比較孰優孰劣,而是為了更好的解讀文化的多元性,促進跨文化交際過程的實現。
作者:楊蒙單位: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