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舞劇《薪傳》中西文化元素融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編導林懷民,1947年出生于中國臺灣嘉義的書香門第,在家庭文化環境的熏陶下,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14歲開始在《聯合報》上發表小說,20歲出頭出版了自己的書籍《蟬》。正因如此,成為當時文壇矚目的作家,名氣直升。在1965年,在家人的期望下考入了臺灣政治大學,并開始習舞。1969年前往美國攻讀文學,之后又系統的學習了瑪莎•格雷姆的現代舞理論,順利獲得文學碩士后回歸祖國。1973年,林懷民以“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的口號,成功地創辦了臺灣地區第一個現代舞團———云門舞集,取名“云門”是向古中國儀式舞致敬?,F編舞作品有《白蛇傳》《薪傳》《紅樓夢》《九歌》《家族合唱》《水月》等近150部作品。其中《薪傳》是云門舞集較早的一部作品,藝術評論家何懷碩如此寫道:“這部作品充分體現了時代的精神,具有相當的時代意義。云門自開始以來,就表現了知識分子的時代使命感?!保?]
一、創作源泉
云門舞集《薪傳》是第一部以臺灣歷史為主題的劇場作品,舞劇由序幕、唐山、渡海、拓荒、野地的祝福、死亡與新生、耕種與豐收和節慶八段舞蹈結構構成的,真實地再現了明末清初大陸人移民臺灣的艱辛歷程。1978年12月16日首演于臺灣嘉義體育館,恰逢美國宣布與臺灣“斷交”,林懷民老師能創造出這么輝煌的舞劇,其靈感來源于自身的那想念家鄉、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和民族情懷?!八倪@部已揚名于海內外的舞劇《薪傳》,是生命力的贊禮,是民族魂的謳歌”[2]。1977年底,林懷民由于跳舞受傷必須暫停演出,獲得了亞洲基金會資助赴美進修。再度離家的他鄉愁倍增,在國外回想起自己的家鄉新港,開臺先民“笨港十寨”的所在地,想起明末從福建沿海一帶渡海來臺的移民故事———“柴船渡烏水,唐山到臺灣”。先民為了子孫萬年之業,決心排除萬難,乘風破浪,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拓荒定居,直至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回臺后,林懷民帶領著云門的舞者走到大自然中進行野外訓練,親自體驗大自然的浩大力量,體驗先民移民時的艱辛歷程。最終于1978年成功創作出《薪傳》舞劇。
二、《薪傳》的中西動作元素融合
“林懷民在美國學的是現代舞,特別是瑪莎•格雷姆一派的肢體技巧。但是取名‘云門’,當然是使中國舞蹈立足于現代世界的報復”[3]。那么如何使中國的舞蹈立足于現代世界,且能讓觀眾覺得是中國舞蹈,讓林懷民的舞蹈創作風格發生了變化,林懷民的創作中在現代舞技術的基礎上,融入了中國傳統藝術體系,例如:京劇、古典身韻、民族風俗等文化元素。致使他的舞蹈所體現出的舞蹈美學突破了中外舞蹈的局限,也超越了中國傳統的藝術體系和西方現代舞。
(一)《薪傳》中的中國傳統動作語匯應用林懷民舞劇中的中國元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就是舞蹈動作。林懷民在國外學習的是瑪莎•格雷姆的現代舞技術。但是整個舞劇的舞蹈動作的編排,他并沒有直接采用所學的現代舞技術,中國題材的舞劇就用中國人自己的動作。在現代舞技術的基礎上,林懷民又結合了中國人自己的民族性動作,融合成云門舞集自己獨有的中國式舞蹈動作,使作品透出一股濃濃的中國味道?!缎絺鳌芬耘_灣的移民經歷為線索,在創作舞蹈時結合了現代舞的技術,又讓演員從真實的生活出發,結合內心的感受來表達于外在的肢體語言。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結合起來以表達先民來臺的經歷,需要用什么樣的肢體語言才能更逼真地再現出移民并且開荒生活歷程上的艱辛和奮發拼搏的精神呢?用林亞婷的話說,在編導《薪傳》的林懷民眼里:“瑪莎•格雷姆的現代舞技巧,似乎還不夠沉重,更何況,它已經過度形式化?!保?]所以,在編導創作中,逐漸地呈現從整體上疏離瑪莎•格雷姆現代舞動作體系的趨勢,慢慢地融入中國傳統藝術。在林懷民創作《薪傳》前期,并沒有在舞廳進行訓練、排練,而是帶著演員到新店溪的石躒河畔進行野外訓練,讓舞者的身體直接回到大地。通過敘述自己的家族史,尋找歷史依據,在河床上搬運石頭來體驗勞動,尋找在不平整的地面上尋找平衡點,進行運動路線上的訓練,在臺風天氣到海邊經受風雨,與大自然的力量抗爭,尋找迎風破浪的心情,并且通過發聲、與海浪的對話、手挽手圍成圓圈培養演員的默契和凝聚力。讓演員從大自然中提煉出一種純自然的力量,找到符合所表達舞劇應有的沉重、堅實有力的肢體動作。讓舞蹈不再以單純的舞蹈技術技巧為出發點,而是通過這樣的訓練從中提煉出的動作質感向舞劇的本質和舞團的創作原則靠攏。舞蹈中的祭拜、跪拜的形象都是傳統中國節日的動作。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之中,人們是不能隨隨便便地進行這一動作,只有“天地君親師”才是受此大禮的對象。同樣,這一動作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一種象征。林懷民恰到好處地運用了這一象征性的元素,使舞劇更加貼近中國歷史文化。在舞劇中還頻繁地出現了京劇身段的諸多動作,例如:點翻身、串翻身、風火輪、圓場步伐、探海轉等,在“拓荒”舞段中尤為突出?!巴鼗摹蔽瓒涡蜗蟮孛枥L出了中國先民的農耕文化,再現出移民把臺灣荒地變成良田沃土的歷程。這些舞蹈力量型的動作反映出農民的農耕生活寬厚穩重的勞動狀態,舞段中大量運用了中國古典舞中的動作,動作鏗鏘有力,有板有眼,恰到好處的展現了臺灣農耕開墾時期的艱辛不易和先民為子孫萬世之業與臺灣荒島奮發拼搏的精神。在“節慶”舞段中,編導更是采用了中國農耕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大秧歌、舞獅為主要的舞蹈元素,采用了這些中國傳統藝術的動作,更加生動地再現出中國移民的生活情景。在野外訓練中提煉出的原生型的奮力拍地、跺地的動作,場面也是令人振奮,給觀眾留些深刻的印象。林懷民用這些強有力的肢體語言,加上傳統藝術中的動作,展現出了先民在移臺路程上的頑強不屈的抗爭精神,具有強烈的感召力,使每一個中國人都在這種強烈的感召力之下對這一民族的認同,對“中國式舞蹈”的認同。
(二)動作語匯的基底———現代舞技巧舞劇《薪傳》雖然是以移民臺灣的歷史為背景題材,但是動作是在西方現代舞技巧的基礎上進行編導的,林懷民沒有完全的放棄所學的肢體技術,而是采取了有所保留的揚棄措施。當然,能夠讓林懷民保留下來的已經成為了他自己的一種肢體本能,是他舞蹈精髓的重要一部分。林懷民所學的是瑪莎•格雷姆的現代舞技術,它的舞蹈動作體系的核心是“力”,使舞者隨時提氣,肌肉收縮,抗拒地球引力及空間。最為明顯的特征是伴隨著呼吸進行的肌肉“收縮—放松”,林懷民巧妙地把現代舞技術運用到了舞劇之中。林懷民主張編排舞蹈要“從呼吸出發”。這也是受到所學的現代舞技術的影響,因為瑪莎•格雷姆的舞蹈動作的“力”就是源于呼吸。在舞劇中,大量的動作運用了由呼吸引導身體的收縮、舒張動作,并伴隨著呼吸帶出的呼喊聲。從開始緩慢動作的彎腰膜拜、脫去象征現代文明的外衣動作以及“唐山”中演員奮力提氣拍地、跺腳等身體屈張的動作,“渡海”等舞段中的低空跳躍前行、重心的轉移。尤為明顯的是在“死亡與新生”中,母親生產的舞段舞者表現母親生產的困難的腹部收縮舒張動作。無論是舞者的一個拍地或者是身體的小小起伏,都伴隨著呼吸進行。林懷民只是在這些動作上面進行了自己獨特風格的創造。法國舞蹈家卡琳娜•伐納在《舞蹈創編法》的扉頁上寫道:“我之所以成為舞蹈家,是為了用身體的動作去創造,而不僅僅是為了跳舞?!保?]林懷民就是這樣的舞蹈編導者。在所學的基礎之上,結合了家鄉歷史、中國傳統藝術進行大膽的進行創新,在當時的舞蹈界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演員強有力的肢體動作,能真切的把觀眾帶入到舞蹈之中跟隨舞者一起“運動”,“云門舞集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在古代話題下的生命釋放,一種把祖先和我們渾成一體的舞臺力度,一種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自由激情,一種由臺灣而通達一切中國人,又由一切中國人而通達人本內核的恢弘氣象?!保?]這就使得《薪傳》這樣的中國式的舞蹈真正的能夠走進大陸,走向全中國,甚至進入國際領域。
(三)中西動作語匯結合1.動作語匯融合的基點舞劇《薪傳》的舞蹈美學突破了中西舞蹈的界限,融合了中西方的舞蹈動作語匯,帶給觀眾的是一個全新的舞蹈視角。以西方現代舞技術為基底,以中國大陸移民臺灣的歷史為線索,融匯中國傳統的藝術元素,編導出了自己的“中國式舞蹈”。但是,中西舞蹈畢竟在動作技術上有著各自的動作特點,那么,林懷民又是如何把這兩者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一起、并且給觀眾的感覺還是具有中國風俗的舞蹈的呢?筆者對舞劇進行了分析,簡單的剖析了為什么在《薪傳》中,中西舞蹈文化能融入到一起。(1)“氣”———動作的根源呼吸是舞蹈的精粹,它是貫穿舞蹈始終,起著重要作用的一項因素。所以無論中國舞蹈還是西方舞蹈都離不開呼吸。中國古典舞是中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舞種,它所講究的就是“精、氣、神”,其中,氣就是呼吸。古典舞以身韻為核心,而練習好身韻的根本就是氣息的運用。在古典舞表演中,運用呼吸有助于舞蹈動作的自如活動,展現更美好的舞姿,并且,通過呼吸進行身體的舒展和內斂的動作運動。例如古典舞身韻中的“提沉”,均是由呼吸引帶氣息,使身體直立或者下沉。同樣,西方現代舞也是如此。瑪莎•格雷姆的舞蹈是通過呼吸帶動身體肌肉的收縮與放松。通過對肌肉的有效控制,使身體打敗地心引力,抗拒身體周圍的空間。例如:演員手挽手圍圓圈半蹲逆時針轉時的平間轉腰,這一動作就是融合了中西方舞蹈語匯的結晶,邁步的鏗鏘有力,轉腰時的呼吸,既符合了古典舞的審美,在動作呼吸上又符合西方現代舞技術的要求。(2)“力”———動作形態云門舞集《薪傳》是一部以臺灣歷史為主題的劇場作品,是以明末清初漢人移民臺灣為背景展開的舞蹈。想去表達這種舞蹈,再現當時人們生活情景用現在的舞蹈動作是完全不符合的。為了忠實地描繪出先民當時的生活狀態、勞作情景,必須要有大量的力量型的的動作,這是舞蹈動作的關鍵,這是所編導的舞劇題材所決定的。但是,林懷民不再單調地運用瑪莎•格雷姆的舞蹈技巧,在他看來,這些動作都不夠沉重,表達不出先民的移臺的艱辛,并且這些動作都經過了形式化的加工。既然要編導中國的舞蹈,表達中國先民生活的舞蹈,就應該有中國舞蹈自己的動作審美以符合先民的生活場面。但既然是現代舞,又脫離不了自己所學的西方現代舞。所以,在現代舞技術的基礎上,林懷民又結合了中國人自己的民族性動作,融合成云門舞集自己獨有的中國式舞蹈動作。
三、結語
《薪傳》以臺灣的移民經驗為線索,在創作舞蹈時結合了現代舞的技術,又讓演員從真實的生活出發,結合內心的感受來表達于外在的肢體語言。林懷民帶著演員到新店溪的石躒河畔進行野外訓練,讓舞者的身體直接回到大地。通過敘述自己的家族史,尋找歷史依據,在河床上搬運石頭來體驗勞動,尋找在不平整的地面上尋找平衡點,進行運動路線上的訓練,重新創造出了一套動作語匯,把西方現代舞和具有中國先民勞作氣息的動作有效地結合起來以表達先民來臺的經歷,更逼真地再現出移民并且開荒生活歷程上的艱辛和奮發拼搏的精神。林懷民從舞劇題材的本質出發,在中西文化與舞蹈語匯上找到了共同點,把兩種舞蹈語匯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在技術上有著現代舞的影子,在動作以及情景上又給觀眾的感覺還是具有中國風俗的舞蹈,這一舞劇的動作語匯的融匯,是林懷民的自己創辦舞蹈上的創新與突破?!缎絺鳌愤@部史詩性、典禮性的舞劇,再現了先民的移臺歷程?;仡櫹让竦臍v史不是為了懷舊,而是瞻望新一代更美好的生活。就如林懷民在云門舞集紀念三十周年慶典演出上說過的:“希望通過《薪傳》作品來激勵自己,不要忘記出發時的夢想,不要喪失冒險和反省的能力,繼續面對挑戰,繼續拼搏……”
作者:王營營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