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由主義教育思想特征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亞歷山大•薩瑟蘭•尼爾(AlexanderSuther-landNeill,1883-1973)是“自由主義教育”最具盛名的代表人物。尼爾以問題兒童為其教育研究對象,認為問題兒童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造成兒童學習壓力大,甚至抑郁束縛的情況,嚴重影響兒童正常快樂的成長,使兒童失去自由選擇的權利。而致使越來越龐大的問題兒童的出現,歸根結底在于傳統教育形勢下的教師和家長把成人的世界觀強加于兒童教育過程中,那么給予兒童無限的愛和自由就是治愈他們最首要的一步。于1921年,尼爾創立了兒童民主學校———夏山學校,夏山學校雖不負盛名,但這所以遵從“讓學校適應學生,而非讓學生適應學校”這一辦學理念開辦至今,而“自由”的教育理想也為眾多教育學家所接納。雖然其教育思想與當代教育理解的自由稍有出入,但誰能不承認尼爾道出了最為廣大教育學家所珍視的真諦。
一、尼爾自由主義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個人生活經歷的反思尼爾的父母從小就對他管教十分嚴苛,經常受到父母的責罵與鞭打,終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中,童年的不幸遭遇,使尼爾成了一個心理問題兒童,性情孤僻、膽怯內向。離開父母后,尼爾1908年來到愛丁堡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全力投入到學習中的生活使得尼爾漸漸擺脫了性格中的孤僻內向,使尼爾的心靈收獲到更多的愛,在此期間,他出任《新時代》雜志的編輯,并學習研究了關于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1916年在他人生的第一本著作《一個教師的日記》中指出,在充滿歡聲笑語的教育環境下培養的兒童比只懂得刻苦學習的兒童更懂得愛與包容。此后他出版了《問題兒童》、《問題父母》、《問題教師》、《問題社會》等四部著作。尼爾1960年出版的《夏山學校———養育子女的最佳方法》,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先后被各個國家翻譯,使人們認識到尼爾對新教育發展的信心與態度。
(二)霍默•萊恩“小共和國”的實踐霍默•萊恩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他創辦了一所專門改造問題青少年的“小共和國”學校,“小共和國”學校就是以一些不被傳統學校所接納的學生為教學對象,所招收的學生均智力正常,卻在兒童時期因缺乏良好的教育而形成了缺乏責任感,易好動的性格,但萊恩通過兒童心理的研究,耐心教導學生正確識別自己的行為,鼓勵他們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并引導他們認知并遵從道德規范,而非直接強加性的灌輸成人的觀點,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判斷自身行為是否合乎道德準則。尼爾多次向萊恩潛心討教相關的自由教育理論和學習管理經驗,并于1921年在英國東薩弗郡里斯敦村創辦了“夏山學校”。最初夏山學校以招收“問題兒童”為主,他們由于一些不受管教的行為問題而被人認為是思想愚鈍的兒童,其實這些學生并非智力低,而是因為有潛意識的沖突或是非規范的行為而沒有把重點放在學習上。尼爾的辦校理念就是:“創造一個不是讓孩子們來適應學校,而是去適應孩子的學校。”正因如此,夏山學校才成為至今仍被廣大家長追求的自由之都。
二、尼爾自由主義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教育理念:愛和自由尼爾堅信治療問題兒童的根本在于老師及周圍的人如何實施愛,并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給予的這種“自由”。孩子在教育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分析其原因應在教育者的自身,而不在孩子,孩子是沒有任何道德概念的純凈的人,是教育者在施加教育的過程中,因一些原因的偏差而使得教育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最為首要的是,沒有站在兒童心理的角度上,以平等、愛和自由前提進行審視,而不是一味的把成人已接受的概念強加于孩子。在夏山學校教育過程中,尼爾要求老師卸下傳統教育中教師的權威形象,以一顆充滿“愛心”和“耐心”的態度與學生主動交流,和諧相處。在秉承這樣自由輕松的理念下,這些問題學生漸漸被這種“愛的教育”所融化,也通過教師對他們的教育而從中獲得愛的體驗,逐漸領悟自身的轉變并以博愛的心感染其他人。尼爾極力反對以自身的經驗來壓抑學生的選擇,放棄一切外界強加的社會性暗示給兒童自由選擇的權利。在他的著作中,尼爾相信孩子有自主的情感和選擇權,他們在認真玩一個游戲的時候,傾向自己獨立選擇并完成,及其討厭別人的額外參與和指點,反映在其自由主義教育思想中,就是要孩子的自主選擇權交予他們手中,做他們認為對的事情。但尼爾所強調的自由并非意味激進的自由,為所欲為,而是允許兒童在不違背道德準則的基礎上,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具有的自由。尼爾著重強調,它所提倡的自由教育是:給予學生一個快樂成長的環境,且有愛心的人的幫助下,充分發揮學生興趣和自由。但在自由的同時要引導他們學會承擔社會責任,勇于探索自己的目標,在享受自由帶來快樂的同時也要自重自律,勇于承擔自我行為帶來不同程度的責任,激發內心愛的真諦,明辨是非,快樂健康的成長。
(二)教育目的:快樂幸福尼爾認為,一個人快樂的生活和樂觀的心態才是最大的幸福。在他的自由主義教育觀里,尼爾強調忠于內心,忠于情感變化才是教育最終追逐的目標,而非以外界的標尺來衡量自身的成果。尼爾立志要讓夏山學校成為真正意義上學生快樂成長充分發揮個性的教育領頭羊。學校招收傳統教育所放棄的“問題兒童”,在來夏山學校之前,他們心情低落,無視規則,自大妄為;經過尼爾的教育后,他們主動與別人交流分享,尊重他人,自主選擇自己的興趣,認識到了愛護他人,愛和自由的教育下問題學生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且受傷的心靈得到了釋放,以往所有的問題也沒有再次出現。尼爾的畢業生統計表指出,孩子們的性格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自由和快樂的心態,使他們不再受恐懼和自卑的壓抑。夏山學校最為驕傲的地方并不是培養出各個領域的天才而是培養出積極地面對社會生活和以愛人之心愛護他人的成功者。
(三)教育對象:“問題兒童”尼爾義無反顧的選擇傳統學校中被忽視和放棄的“問題兒童”為研究對象,堅信自身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接收“問題兒童”時充分發揮飽滿地的熱情和堅定地信心,通過發自內心的愛的教育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和行為引導,喚醒他們年齡該有的健康和快樂,激起他們重新熱愛生活的情感。盡管在實施過程時心理治療的成分不可忽略,以此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引入到這類教學,讓每個問題兒童都能夠拋開以往的自卑、叛逆,重新梳理信心,改善自我行為,真正的把握屬于自己的生活。
(四)教育知識觀:興趣所致尼爾堅決否決理性教育培養人“大腦”為前提。理性與感性兩方面健全的人,才能最終獲得情感與智力相互協調的人才,而二者的分離導致學生腦袋里空有一身的學科知識,但待人處事的交流中缺乏應有的人情世故和信任。雖然能按照理性思維處理一些問題,但因顧及各種理性規則喪失了最初的真實感受。理性已經完全覆蓋一個人的心理,以至導致心底深處感情的掩蓋和傷害。尼爾嘗試智力和情感重新聯結在一起,不單使他們明白道理,當務之急是使他們自主從內心真正接受。興趣是兒童在初步接受新知識學習時的第一位老師。他反對強制性學習,強調學科知識的學習需遵從他們的選擇權,對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去發掘并培養。不要牽強兒童去做任何他不愿意的事情,哪怕在成人看來是最為平常不過的事情。尼爾說:“一個教師的工作很簡單,那就是去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然后去滿足那個興趣。”在尼爾看來,充分肯定并培養學生的興趣:手工,跳舞,木工,切割,陶瓷,做實驗,誰都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受任何人干涉,可能人人不是天才,但人人都有他特長,每個人的潛能都能發展到最大限度。
(五)教育方法1.多樣情感教育法尼爾強調學生感情的教育,尤其在“心緒”的培養上,他認為雖然很有必要培養兒童的智能,但還需加強感情培訓。在不強加于學生任何情緒的負擔,給予學生充分的心緒自由,那么他會沒有任何負擔,輕松自在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能迅速從中獲得快樂。尼爾運用了多種情感教育的方法,于學生簡歷親密和諧的關系,用真摯的情感和赤誠的愛心喚醒學生的情感,此外,也進行各種情感交流活動,讓兒童的各種情緒通過交流發泄出來。2.游戲創造力培養法在失去自由和沒有玩具的童年時代,是人生最大的缺憾,童真似乎不是除了童年以外仍然存在內心的一種心境,因為童真的玩鬧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過程。玩鬧讓孩子不再陌生于這個世界,是自主探索事物和情緒最直接的一步,不應該早早就被準則塵封在該玩的年代,但玩鬧也僅僅是人生過程中的一個必備任務,在家長和老師眼中兒童的玩是不正經,浪費時間,但尼爾認為,兒童在玩的過程中,對感興趣的事物可以沉浸在其中,引導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沉浸和專注,獨自的玩玩具,不但能夠幫助他們找到興趣,而且鍛煉了動手和協調能力,同時,通過角色定位增強對社會規則的認知,著重發掘在玩鬧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性格特點,對優點予以發揚,對缺點進行及時的糾正。
三、尼爾自由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的啟示
在“新教育運動”的浪潮下,尼爾接收了新教育的自由與愛的理念,結合對“小共和國”學校的探訪經驗,總結為自由主義教育思想創造性與傳統教育劃清界限,主張引導兒童在愛的教育下,自由選擇屬于他們的興趣和生活,反對兒童身心的壓制和管束。雖然自由并不屬于任何一人,但是他尊重人格,尊重個體,毫不猶豫地接納被傳統教育所摒棄的問題兒童,勇敢的與道德說教和教學大綱對立,突破了傳統教育對兒童身心的壓制和管束,給兒童以滿滿的信心,鼓勵他們參與社會活動,培養創造性,全力建造一個充分發揮孩子想象空間的場所———獨具特色的夏山學校。
成為適應學校的孩子們的擁護者,而不是強硬要求孩子適應學校,但這極富創造性的教育思想,也是其教育思想在現代教育過程應用中瑕瑜并存。尼爾主張的教育理念如“愛”、“自由”、“生命”等都過于的空泛,難于正確地駕馭具體課程的設置,在實施過程中,知識學習方面缺乏嚴格要求,情感教育的引導不足,值得商榷。但尼爾的自由主義教育思想值得我國教育學習和借鑒,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在我國,教育成功的指標對認為是知識得到一種量的積累,社會對教育的最終價值的認識仍然停留在試卷的分數上。并且有越演越烈之勢,教育的目的似乎被簡化成了高分,教育的功利性泛濫,應試教育的急功近利將學生的個性被淹沒,學生愈來愈缺乏創新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學生情感教育更被直接忽略,隨著壓力的增加也逐漸沉淪,童真帶來樂趣早就被學校和家長冠冕堂皇的理論占據,失去了自由選擇空間。再度探究20世紀尼爾的自由主義教育思想,引導我們進行有價值的思考,糾正正在偏離的教育方向,反映現在我國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就是擠壓學生的“自由”。教育必須從社會實情出發,以人為本,給與更廣闊的自由空間,滿足認知過程中的需要,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釋放天性并引導其正確發展,注重創新力和想象力的激發,做到探索中發現,發現中探索,對他們自己的日后走的路做準備。我國在借鑒尼爾自由與愛教育思想觀點教育的同時,應結合我國特殊國情,正視發展中缺陷,在借鑒中學習,讓學生在正確的關懷和引導下快樂幸福的發展,才是教育最終的目的。
作者:曹葒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