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五四時期自由主義的歷史局限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五四”時期自由主義思潮通過宣揚人權、民主、平等等思想對當時的知識分子和精英階層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并引發了“五四”新思潮,為后來“五四”運動的爆發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也為后來馬克思主義思想引入中國創造了條件。而自由主義思想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滿足當時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迫切需求被馬克思主義所取代。本文從“五四”時期自由主義思想的內容和缺陷出發,對“五四”時期自由主義思想的歷史局限性進行討論。
一、“五四”時期的自由主義思想
自由主義思想在“五四”時期主要核心為個人主義思想,即個人應該首先追求個體的自由,個體的自由是指個體的思想、言論和行動由自己獨立作主,從外界束縛中解放出來。由個體自由向著國家自由、民族自由、經濟自由、政治自由等不斷的邁進,但自由首要的最基本的還是指個體自由。同時個人主義思想認為“:人們雖然向往自由,不斷地爭取自由,但是人們的自由無不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所以自由歷來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然而,自由的真諦并不在于它是否受束縛,而在于表現它的主體的自主自決性?!眰€人主義思想在“五四”時期主要表現為易卜生主義,對易卜生主義大力宣傳的胡適在《易卜生主義》一文中將易卜生主義概括為“:個人必須充分發展自己的天才性,必須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人要想有益于社會,就要讓自己充分發展。即‘救出自己’的為我主義?!?/p>
胡適解釋道:社會是由個人構成的,多救出一個人就是多準備一個再造新社會的分子。社會最大的罪惡莫過于摧殘人的個性,使個性不能自由發展。而發展個性,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就是個人自由意志的實現與個人自擔干系、自負責任。胡適認為自由獨立的人格是現代文明的基礎。胡適認為自治的社會,共和的國家,只是要個人有自由選擇之權,還要個人對于自己所行所為都負責任。若不如此決不能造出自己獨立的人格?!拔逅摹睍r期自由主義思潮的領軍人物除了胡適外,還有陳獨秀、傅斯年等人,自由主義思想作為貫穿“五四”時期的主要思想動力,對批判當時的封建舊思想和傳統觀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五四自由主義思想由于既脫離中國的傳統文化,又不能解決中國當時的根本社會問題,最終被更能適應中國社會問題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所取代,被中國革命者所運用。
二、自由主義思想的歷史局限性
(一)脫離社會現實一種學說或是思潮,在一個地區能夠廣泛傳播,與該地區的社會環境和現實需要是密切相關的。中國的二十世紀初正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連年混戰,社會政治黑暗,“五四”時期自由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知識分子階層廣泛傳播,更多的是因為中國的精英階層和知識分子階層把自由主義思想以及建立西方資產階級立憲國家當做一種救國救民的手段和實現早期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出路。但是中國的自由主義傳播者們缺乏對當時中國社會環境現實的準確認識,導致了自由主義思想最后沒有被中國的革命先驅們接受。在對當時中國的社會革命方面,“五四”時期自由主義思想與當時社會環境現實的最大脫離就在于自由主義者們對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干預。近代中國社會問題復雜,不僅有來自封建勢力的剝削,更有來自帝國主義的壓迫。但“五四”時期自由主義者們卻對國外勢力的干涉估計不足,胡適就認為帝國主義勢力的雖然存在,但國內問題才是民族危機的根本原因,這有其一定的道理,但胡適又認為帝國主義者在本質上還是希望中國能富強起來,只要中國自己問題解決了,帝國主義的問題就不會存在了,這就低估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事務的控制與干預目的與程度,既沒有認清問題所在,也沒能很好地調動國人的民族主義與反帝激情。在半殖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整體危機的解決,需要一場根本性的革命,而胡適卻仿照西方自由主義的主張,企盼用思想的啟蒙,理性的拓展和科學的增長來消除社會危機,推動社會進步。這對于一個受封建勢力長期浸泡,傳統勢力根深蒂固,現代意識空前缺乏的國家來說,是不現實的。②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待當時中國現代化問題上,“五四”時期的自由主義者們對待中國現代化發展奉行的是一種仿照西方的原始資本主義道路,即通過自由資本的原始積累來循序漸進地發展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現代化,這與當時中國經濟被帝國主義掌控、封建殘余厚重的中國經濟情況也是一種脫離。對于舊中國這樣一個后發展的民族國家來說,當時迫切需要的是一只“看得見的手”,即一種強有力的政治力量,足以對外抗拒帝國主義列強,對內掃蕩封建主義勢力。即集中一切權力,形成一個堅強有力的核心,以政治的乃至軍事的手段去取得民族獨立,進而完成民族資本的基礎積累,完成初期現代化的目標。③但當時的自由主義者們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執著與構建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這與當時中國的現實需要也是不相符的。
(二)背離傳統文化“五四”自由主義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自由主義者們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持全盤否定的態度,這一方面是由于自由主義思想在宣傳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批判封建舊思想對人民的危害,完成人民思想的啟蒙,反對袁世凱的“文化統治”;另一方面也與自由主義者們的學習經歷相關。歷史證明,一種新的文化思潮在一個地區想要進行廣泛的傳播,必定會需要與該地區已有的文化產生某種對接和聯系。以該地區的傳統文化作為根基進而廣泛傳播,一方面可以使新的思潮易于使人們接受,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發展該思想在傳播地區的實用性。西方近代自由主義,也是植根于“二希傳統”(古希臘、希伯萊精神文化傳統)之中從而在西方廣泛傳播。而“五四”自由主義思想在傳播之初就由于其徹底地反封建性沒有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對接,要與中國傳統徹底絕裂,不僅要“打倒孔家店”,而且連孔家店的地基都要挖掉。④這就導致了自由主義思想與中國傳統的“脫節”,使得當時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自由主義文化漸漸疏離和對立,從而導致了當時中國士紳階層和勞動人民對自由主義思想中的自由主義資本市場概念和民主共和觀念的排斥和遠離。而從現代化的角度看,一個國家的現代化,不僅是自身政治制度、經濟的現代化,也是一個民族、群體相對于世界的現代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必定會要求一個國家和民族回歸于自身的傳統文化要求,在自身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改進自我,實現與世界先進政治、經濟、文化概念的對接和自我發展。而“五四”自由主義者們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虛無主義”思想,在為一個國家開辟現代化道路階段或許會有一定的作用,但在現代化開始之后,如何實現本民族文化傳統的保留?如何不至于使本民族“盲從”與世界發展趨勢?這些問題都是“五四”自由主義者所欠缺考慮的,如果按照自由主義思想實行現代化,那么在現代化的中后期,它的問題就會逐步暴露出來。近代中國想要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必定要結合民族主義道路,將現代化思想與本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民族與世界的有機對接。
三、“五四”自由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
“五四”自由主義思想在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貫穿“五四”時期的思想核心,自由主義思想不僅是開啟人民思想的“鑰匙”,也是“五四”運動的主要精神動力。是由激進主義和自由主義兩大思潮催化而成的。自由主義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打破束縛人們的“道統”觀念,使自強意識、民主覺悟的內在能量得以迸發。⑤自由主義通過宣揚人權、民主、平等等思想引導了五四新思潮。新思潮以自由主義為引線,標榜自立自新的精神,鼓吹獨立自主的人格,猶如陣陣春風,化開了封建專制、封建道統凍結下的國人的心扉,它使無數有志青年從徘徊苦悶中解脫出來,在解放思想、人格自由精神的驅動下,開始探索新的救國方案。同時,自由主義還開啟了五四新文學,的先驅者們開展的新文學的革命,即白話文運動,大大提高了文學的寫作自由度。白話文不論是語法規則、詞語選擇,還是文體構建,以其舒暢活潑的表達手法,自由奔放的精神內容,很快贏得了人們的歡迎。通過白話文運動,自由主義者揭露了老八股老教條的弊端,解放了當時人們的思想,給了當時中國獨立民主的希望。自由主義思想還改良了北京大學,使其成為了的搖籃。蔡元培到北大后,為了改變舊派人物對北大的控制,即聘請大批新派人物如陳獨秀、胡適、、周樹人等來北大任教。這些新派人物把自由主義的思想帶到了北大校園,并從校內擴展到校外,為的發生起到了關鍵作用。
四、總結
“五四”自由主義思潮,作為當時貫穿“五四”運動的精神動力和核心思想,對“五四”運動的展開和對當時人民思想的啟蒙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自由主義思想在對待當時中國問題的片面性和對待帝國主義問題的樂觀性,使它不能作為一種能夠完整解決當時中國問題的一種革命思想加以發揚。同時由于其全面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性質,“五四”自由主義思想也沒有能夠作為一種實現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思想加以運用。“五四”自由主義思想的產生自由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在目前來看,中國的現代化更多地是需要建設者們理性地分析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對待。
作者:李中陽 單位:河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