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機制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其不斷地實踐和探索。從“兩次飛躍”和“三大成果”梳理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發展歷程,進一步從時代背景、歷史依據、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等方面分析其形成機制。在時代變革的今天,科學馬克思主義觀仍然是指導中國共產黨人行動的科學指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其不斷地實踐和探討。以、鄧小平和為中心的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結合中國國情,從實際出發,糅合中國傳統文化及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本文從歷史發展視角和邏輯機制視角,分析中國共產黨人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發展歷程與形成機制。
1.中國共產黨人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發展歷程
1.1中國共產黨人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兩次飛躍”中國共產黨人科學馬克思主義觀在發展歷程中實現了“兩次飛躍”。具體而言,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為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為鄧小平理論。第一次飛躍的時代背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當時背景下,我國面臨國家還未實現獨立、日本侵略者還未驅趕出國門、國家還未完全統一等難題,同時農民起義、資本主義改良和資本主義改革等民族救亡運動等都已失敗或在中國環境下走不通,這就要求新的科學理論來指導革命道路。第二次飛躍的時代背景為由于十年的動蕩,我國經濟、政治、文化事業百廢待興。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人保留了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觀,在繼承經典理論的同時根據國情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2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三大成果”在“三大成果”中,鄧小平理論為當代馬克思主義觀的開創之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意義、理論內涵以及時代特點是不言而喻的,其對于我國以改革開放為代表的經濟體制改革、以簡政放權為代表的政治體制改革、以滿足人民文化需要的文化體制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當代科學馬克思主義觀另一大成果。承上啟下是其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顯著特色。承上是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承了一以貫之的馬克思主義觀,保留其精髓,繼承其核心思想。啟下是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樣開拓創新,根據新情況、新環境及新任務形成新的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添磚加瓦。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是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內在要求,這也從根本上保證了社會主義道路走得遠、走得正。
2.中國共產黨人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機制
“兩次飛躍”為中國共產黨人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發展歷程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為當代“三大成果”,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分析中國共產黨人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機制。
2.1時代背景和歷史依據科學馬克思主義觀同其理論一道并非墨守成規、一成不變,而恰恰是隨時代變化而發展的,將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代特色相結合是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內在要求。首先,包括科學馬克思主義觀在內的任何理論或實踐成果都不能脫離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時代要求,即“真理后退或前進一步都變成謬誤”。而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正是正確反映時代特點的產物,是符合當時國情的產物,因此對不同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科學馬克思主義觀在正確反映時代特色的同時,并未遺忘其歷史依據。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精髓即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只有符合其內在要求才能稱之為“科學”。同時,這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探索的結果,是將經典與時代結合的產物。
2.2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中國共產黨人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除了要求符合時代背景和歷史依據外,同樣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表明理論不是萬能的,只有將理論放于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才能辨明其好壞,同時理論也在實踐中得到發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求中國共產黨人既不能脫離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能脫離實踐活動。具體而言,無論是鄧小平理論還是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方面都并未脫離經典馬克思主義觀,并且理論的不斷創新更是保留了原有理論的精華和適合時代環境的部分,脫離原有理論的觀點是沒有根基的。另一方面,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等科學馬克思主義觀同樣并未脫離社會主義建設實際,也就是說科學馬克思主義觀必有其相應的實踐基礎。與理論基礎一樣,脫離其實踐活動或建設事業的理論同樣是站不住腳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觀必然經歷了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等循環往復的過程。
3.結語
中國共產黨人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是有其時代背景、歷史依據、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觀要求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國情,從實際出發,糅合中國傳統文化及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的改革與發展。
作者:黃杰鋒 單位:廣東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