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群眾路線對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經歷了各種歷史考驗和磨難,之所以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邁上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征程,最終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支柱,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黨在探索和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了群眾所蘊含的巨大力量,始終堅持與群眾保持最緊密的聯系。傳統民本思想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群眾路線”智慧的集中體現,對人心向背在歷史興衰和推動政治社會生活進程中的巨大作用進行了深刻的揭示,其重民、貴民、為民、裕民、從民、順民、信民、畏民等主張,閃耀著歷代哲人先進思想的光輝。我們黨從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需要出發,從傳統民本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精髓,通過積極揚棄和超越創新,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思想,使傳統民本思想彰顯出新的時代價值。
一、文化源脈:傳統民本思想中的“群眾路線”智慧是黨的群眾路線思想的重要思想淵源
民本即“以民為本”。早在夏商周時期,中國便出現了民本思想的萌芽。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提出一系列民本理論,匯成一股激昂奔騰的思想大潮。秦漢以來,這一思想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影響深遠的政治理念。
(一)傳統“重民”、“貴民”思想體現出對民眾歷史地位和力量的重視中國自夏商周時期開始出現作為傳統政治文化主流思想的民本思想,其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強調民眾對國家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主張“重民”、“貴民”,并逐漸成為統治者用以治國安邦的指導思想。這一方面是出于統治者對民眾力量的認可與敬畏,另一方面體現出對百姓的關懷關愛和以百姓心為心的人文關懷。至春秋戰國時代,戰爭的頻發和政權的頻繁更迭使得民眾對社會政權穩定的作用充分顯現,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寧”①。孔子的“仁愛”學說和墨子的“兼相愛”②觀點都強調統治者應當與百姓均事業、共勞苦,體察民情、愛惜民力。荀子的“民水君舟”③、孟子的“民貴君輕”④思想無不強調民與君的辯證關系。到西漢時期,賈誼提出民為國本為君本為吏本,揭示了民眾于國家、于統治者的根本性作用。而唐太宗李世民亦從“民水君舟”的歷史現實中洞察到群眾所蘊含的令人生畏的巨大力量。上述這些重民貴民思想都認識到并充分肯定了民眾在國家政治統治與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基礎性作用,揭示了民為國本、為政本的實質。
(二)傳統“為民”、“裕民”思想體現出對民眾生存權利和物質利益的重視“為民”、“裕民”思想是民本思想在經濟上的體現。它將維護民眾的生存權和基本利益視為實現治國安民的基本原則。兩千余年來,這一思想所反映的階級訴求與內涵表達,也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地發展變化。中國為民裕民思想的淵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渡袝分械摹霸C瘛薄ⅰ盎菝瘛庇^點、《周易•益》的“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觀點都認為,重視民眾利益是德政的前提。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思想家們從各自的政治立場和思維視角出發論述了這一思想??鬃右浴霸C瘛睘槿收那疤幔岢觥鞍傩兆?,君孰與不足”①的論點,主張民富才能國富。孟子、荀子、管仲也持相同觀點,“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②,同時宜采取薄收稅賦、節約用度及發展生產等措施,“以政裕民”③。西漢時期,賈誼提出應通過積貯的方式達到富國民強。司馬遷則反對與民爭利,主張應順應民眾追求富足生活的期盼。晉至隋唐時期,輕租稅的要求更為突顯,民本思想家大都反對厚斂重租,認為重斂使民流亡,唯有薄斂才能富民安國。
(三)傳統“從民”、“順民”思想體現出對民眾意愿和主張的重視民本思想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主張民意不可違,應尊重民眾的意愿?!渡袝吩?“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認為上天是以民眾的視聽作為標準來考察統治者的政治得失的,統治者應當尊重并滿足民眾所想所愿。孟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④,即統治者決策時不可妄斷,而應充分聽取民眾意見。北宋理學家程頤強調施政之根本在于順民心、厚民生、安民愿,如此方能寓政于民、與民同樂。明末清初,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進步思想家都認為天下并非統治者的私有財產,君是為萬民而非自己一姓治理天下。無論是王夫之的“人之所同然者即為天”思想,還是黃宗羲的“君臣公器論”⑤,都強調國家之根本在于因應民心、聽取民意,君須為民服務、以萬民憂樂為治理標準。對于視民眾為統治者對立面的“民巖”說,王夫之認為“民本非巖,上使之巖”,統治者只有體恤百姓疾苦、保障民之所依,才能與民眾相依以立、同氣同倫。
(四)傳統“信民”、“畏民”思想體現出對民眾監督和制約作用的重視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還蘊含著內容豐富的民眾監督思想。一是強調民眾的監督制約對國家興亡、君主統治的重要作用。因為民眾的監督可以促使統治者自查自省,及時改錯、糾偏、補漏。如孔子認為“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喪邦”⑥;荀子提出只有“兼聽齊明”才能“天下歸之”⑦。王夫之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民心之大同”。二是提出要實現真正的民眾監督,施政者就必須以德為政、從諫如流。如“納諫為圣,拒諫為昏”以能否納諫作為判斷君主英明與否的標準;惟有“以政為德”⑧,才能使“君子邇而小人遠”⑨。三是認為臣民應當及時勸言進諫,這既是臣民對君王的責任,也是國民對國家的責任。如孔子認為,為臣為民之道在于對君主應犯言直諫,不能欺騙;荀子則將能“諫、爭、輔、拂之人”稱作真正的“社稷之臣”瑏瑠。這些思想歸結起來,就是將民眾監督視作“治道的民主”,通過深刻地闡釋民眾監督對定國安邦、內圣外王的作用,達到鞏固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目的。
二、精髓傳承:黨的群眾路線思想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揚
民本思想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群眾路線”智慧的集中表現,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帶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思想,其蘊含的重視民眾力量、民眾利益、民眾意愿、民眾監督等主張,為黨的群眾路線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撐與文化傳承。
(一)形成的“相信、依靠、聯系群眾”觀點繼承了傳統“重民”“貴民”思想的重要內容,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基礎和核心內容“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①。我們黨始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堅信人民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耙匀藶楸尽薄ⅰ懊駷榘畋尽?、“民貴君輕”、“民水君舟”等傳統民本思想,無不強調“人”或“民”對國家和施政者的重要作用。欲求木之長者,必先固其根本。“重民”“貴民”的傳統民本思想,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中就是一切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群眾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這一思想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中國傳播和被接受的基礎。這既是傳統民本思想在新時代的嶄新形式,也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必然要求。早在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就清醒地認識到“萬事民為先”“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樸素道理。對于群眾所蘊含的巨大力量,曾明確指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雹诟母镩_放三十多年來,我們黨從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到主張用“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工作成敗的衡量標準,從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的制度建黨到提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理念,從以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到提出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無不把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納入黨的主流意識形態,始終將“把握好群眾期待的脈搏,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③作為行動的出發點和奮斗目標。
(二)形成的“實現群眾利益”觀點繼承了傳統“為民”“裕民”思想的重要內容,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群眾是黨的根基、血脈和力量源泉。“民富國強”、“以政裕民”等傳統民本思想,都強調民富是國富的前提,欲使國家富強,必先實現百姓生活的富足安康。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民群眾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締造者。黨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進部隊,其群眾路線的靈魂在于堅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黨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奮斗的,離開人民,黨的一切斗爭和理想不但都會落空,而且會變得毫無意義,這就決定了群眾路線的根本歸宿是“為民”。它不僅繼承了“為民”“裕民”這一傳統民本思想中的精華部分,而且將為政富民思想揚棄為“利為民所謀”思想,傳統民本思想由此與黨的群眾路線思想產生共鳴。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實踐中,我們黨始終牢記“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產黨人處理利益問題的根本原則”④。只有“使廣大群眾認識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⑤,才能獲得群眾的擁護。如抗日戰爭時期,鄧小平“對關心群眾生活,保護群眾利益極為重視,提出了‘人民是一切的母親’和‘黨的優勢主要在于群眾的擁護’的著名論斷”⑥。因此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既是黨的群眾路線一以貫之的根本宗旨,也是新的歷史時期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形成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繼承了傳統“從民”“順民”思想的重要內容,是黨開展群眾路線的工作原則和永恒依靠傳統“從民”“順民”思想強調民意不可違,否則有違天意;只有充分聽取民意、尊重并滿足民眾所想所愿,才能順民心、厚民生、安民愿,實現政通人和、國運昌隆。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不僅充分重視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造者的巨大力量,而且找到了怎樣把這種力量凝聚發揮出來的科學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這就是“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①。這是我們黨一貫的工作作風,也由此在傳統民本思想與黨的群眾路線之間搭起了一條理論和思想的通路。革命事業是群眾的事業,偉大的實踐歸根到底是群眾的實踐活動。“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②,因此,在感情上要尊重群眾,發揮他們的首創精神;行動上要走近群眾,深入群眾調查,傾聽群眾意見,吸取群眾智慧,虛心向群眾學習;成果上要依靠群眾,根據他們的需要、意見、建議形成系統的理論成果。惟有如此,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轉化成為人民群眾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和自覺行動,黨的群眾基礎才能扎實而牢靠。(四)形成的“受群眾監督,對群眾負責”制度繼承了傳統“信民”“畏民”思想的重要內容,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和有力保障傳統的以言“興邦、喪邦”、“民心大同”、“廉為政本”等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民眾的諫言和監督制度對國之興亡和王之治理的重要作用?!笆苋罕姳O督、對群眾負責”作為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和有力保障,不僅承繼了傳統“信民”“畏民”思想的精髓,而且將對君王負責揚棄為對群眾負責,將清官廉政、明哲保身意識揚棄為公仆意識,將基于所謂政治施恩讓步的“讓民監督”轉變為以民為本的“由民監督”,將傳統的“畏民觀”升華為“愛民論”,從而在繼承的基礎上突破了“民以君為主”的傳統民本觀的樊籬,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中國共產黨歷來將人民群眾的監督當作保持自身肌體不受侵蝕并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在1945年與黃炎培的“世紀談話”中,認為民主監督是一條可以跳出“人亡政息”“歷史周期率”的新路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也一再重申“要有群眾監督制度,讓群眾和黨員監督干部”④。我們黨幾十年的執政實踐已充分表明:什么時候堅持群眾路線,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我們的事業就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就會取得成功;什么時候脫離了群眾,脫離了實際,我們的事業就一定會受到損失。群眾監督作為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能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探索出一條能有效解決國家發展穩定問題并為廣大干部群眾歡迎的新思路;同時豐富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和實踐也需要在群眾監督的實踐中不斷創新。
三、理性揚棄: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實現了對傳統民本思想的本質超越與創新
(一)堅持依靠群眾階級的根本立場,是對傳統民本思想所維護的剝削階級立場的本質超越站在何種階級立場,就會形成何種思想認識;代表何種階級利益,就會形成何種政策主張。從先秦至晚清,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家和政治家,或從屬于奴隸主階級,或從屬于封建地主階級,或從屬于民族資產階級,但其共同點是均從屬于剝削統治階級。這些階級與人民大眾之間,始終處在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對立狀態。從本質上說,這些思想家們提倡以民眾本身作為理論思考的邏輯起點,其根本目的在于緩和階級矛盾,更好地維護統治階級政權和大一統的社會秩序,“民本”不過是御民的手段罷了。而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旗幟鮮明地確立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那就是“為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著全民族的利益,而結合,而戰斗。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⑤?!叭罕娐肪€是黨的生命線,群眾路線的根本問題是立場問題?!雹撄h的群眾路線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表述更是開宗明義地表明了我們黨行動的根本立場、根本目的和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那就是首先站穩了群眾立場。傳統民本思想家盡管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但其所處的剝削階級立場和所尊奉的唯心主義英雄史觀,最終決定他們必然蔑視、貶低人民群眾,及其思想的歷史局限性。中國共產黨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以人民的公仆自任,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人民利益得到最大實現、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的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了黨的群眾立場的無比正確性,也進一步突顯了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在階級立場問題上與傳統民本思想的霄壤之別。
(二)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是對傳統民本思想所堅持的君主皇權本位的本質超越由于黨的群眾路線思想與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在價值取向上的根本性差異,因此,兩者對于國家主體地位的認識也有著根本不同。在中國封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君權神授”思想,強調皇權源于天授,“君”是統治階級、是主導國家社會發展的主體,而“民”則是“君”的子民,屬于被統治階級,不具有主體性。雖然封建統治者承認民眾對國家穩定、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并且采取種種措施滿足民眾的生存權和其它物質利益,因應民眾的監督和反饋調整施政方略,但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是,民眾只能通過君為己做主,而不能實現自己做主。這就注定了傳統民本思想具有無法突破統治與被統治的剝削關系及封建統治桎梏的重大缺陷。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唯物史觀,強調歷史首先是勞動群眾的歷史,決定歷史結局的是人民群眾。與傳統民本思想家終始奉行“君王”本位,否定民眾作為社會實踐主體和歷史主體的思想有著本質區別的是,我們黨的主權在民思想,既反映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權力的本質認識,也是共產黨人權力思想的邏輯起點。這在民本思想鼎盛時期的封建社會是絕不可能實現的。黨的領導人不僅在革命年代就已經認識到“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①的真諦,而且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都表現出對人民群眾力量的高度重視,將其視作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而人民當家作主的實現,以及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取得的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更是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從本質上突破了傳統民本思想局限的最好注腳。
(三)立足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對傳統民本思想所服務的封建統治階級利益取向的本質超越一定的理論表達著特定階級的利益取向。中國傳統民本思想與黨的群眾路線思想都包含有滿足民眾需求、保障民眾利益的重要內容,但二者的根本出發點卻是截然不同的。中國傳統的“家天下”思想及“君臣”、“君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是傳統民本思想產生、存在、發展的歷史依據和動力源泉。雖然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體現了樸素的重民主義傾向,并從各種角度論述了滿足民眾利益訴求于國于君的重要性;但中國古代封建君主制“主權在君”的本質,決定了這些思想不可能沖破封建意識形態的范疇,真正代表民眾的根本利益,其實質不過是官本位的變種。而中國共產黨的無產階級性質決定了黨的群眾路線必須立足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并由此獲得發展的動力源泉?!斑^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②,而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其歷史使命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③?!斑^去革命戰爭年代是這樣,現在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也是這樣。”④我們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始終將自身建設融入到為民解放和為民服務之中的實踐,充分地證明了黨的目標追求與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是完全一致的。黨的群眾路線將價值取向回歸到“人”、回歸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本身,正是對傳統民本思想以統治階級利益為綱的思想局限性的根本性超越。
作者:舒雋 單位: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