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會組織參與社會的想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是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需要當前,經濟建設“一手硬”,社會管理“一手軟”的問題十分突出,總書記在專題班上說到的“我國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是社會發展水平和階段性特征的集中體現”。這些階段性特征主要表現在,一是社會結構發生變化,階層群體沖突增加;二是社會狀態更加活躍,開放性、流動性問題增多;三是社會訴求不斷提升,維權意識更加強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社會管理創新就是必由之路。
工會作為國家政權重要支柱,必須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各級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必然帶來社會管理資源新的整合和調配。工會作為國家政權的重要支柱,應當主動承接政府部分管理資源向工會等社會團體職能轉移的重要契機和有利條件,組織和代表職工參與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工會作為職工群眾自己的組織,是社會建設的重要一方。有義務準確把握新形勢下職工群眾工作的新情況新特點,努力拓寬工會參與社會管理的新思路新渠道。
2、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是旗幟
鮮明地接受黨的領導的需要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工會最大的特色,社會管理創新是黨面臨的新課題,工會應當在黨的領導下主動作為,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創新。中央領導提出的“把更多的資源和手段賦予工會組織”,是新形勢下工會組織在參與社會管理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必備條件,是針對工會的性質、地位和作用與新時期工會參與社會管理必須擁有的資源手段不匹配的現實提出的。
工會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其實質就是在黨的領導下更好地開展群眾工作。強調,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工會工作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工會在黨的領導下更好地開展群眾工作,實際上也就是參與了社會管理創新。
二、工會組織參與社會
管理創新的措施工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就是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目前工會面臨的新時代特征有:一是由于各地均按照“工業向園區集中”的思路開展工作,企業的相對集中已成為事實。二是職工隊伍內部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農民工在城鎮職工隊伍中的比重大量增加。三是構建和諧社會成為黨和政府追求的目標。工會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就是要調整工作方式方法,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
1、適應企業相對集中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1)文化共饗,努力實現職工精神上的“富有”。由于企業的非公有化,出現了職工工作地點相對集中和企業壓縮非生產區域建設的趨勢,建設滿足職工文化活動的區域性場所勢在必行。企業的職工文化、體育、學習活動的場所有集中性、社會化趨勢的傾向,區域性職工文體活動陣地是工會的形象。職工文化陣地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目前,很多文化宮、俱樂部被用作出租(租而不管),本身應有的面貌和性質發生了變化,影響工會形象。應當還其本來面目,予以恢復。
(2)規章共決,努力形成“未經民主程序的勞動規章無效”的共識。在“工業向園區”集中的過程中,職工民主決策往往被忽視,而新生代職工的民主法治意識不斷加強。共決規章制度是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有效途徑,我們力圖通過“共決企業規章”,依法推動企事業單位普遍制定“條文合法、程序合規、職工合意”的勞動規章制度,源頭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年,將召開省級層面的法規研討會,提出完善法規的建議,努力形成“未經民主程序的勞動規章無效”的共識。
(3)薪酬共商,促進高技能高業績高薪酬。職工工資收入是職工的核心利益,薪酬共商是勞動關系中的重要內容,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一線技術工人、高技能人才工資增長較快,針對這部分職工開展協商,能夠起到較好地帶動作用。我們努力促進高技能高業績高薪酬的實現方法和途徑,明確“三個傾斜”的協商原則,即:促使收入分配向生產一線技術工種和關鍵崗位傾斜,向有技術創新能力、出創新成果的一線職工傾斜,向辛勤努力、取得顯著成績的高業績職工傾斜。
2、適應職工隊伍結構變化,尋找新的工作切入點當前,農民工的大量涌現帶來的兩個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包含農民工在內的培訓教育的問題;二是農民工乃至企業正式職工有急難,工會怎樣幫助和解決的問題。
(1)應當高度重視職工培訓教育的問題。從政府職能看,政府部門在職能上沒有把職工培訓教育納入,教育部門也采取回避態度,形成管理和引導的巨大空間。從職工自身的角度看,職工參加繼續教育完全是依靠市場機制在運作,職工自己在尋找學習的機會和資源,缺乏應有的服務、鼓勵和引導。職工在繼續教育方面得不到滿足和提升。從工會的角度看,工會完全有力量做好組織和服務工作,只需要動用少量的人力和財力,對社會資源進行運用,就可以在職工繼續教育方面做很多事情,帶來事半功倍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當前,應當檢查、督促企業依法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提取職工教育經費,并確保直接用于一線職工的教育培訓,為職工參加繼續教育創造條件。
(2)工會困難職工幫扶的發展方向應是職工互助互濟。目前,黨政進一步重視民生工作,把改善民生作為執政的重要工作。在政府不斷加大幫扶資金投入大態勢下,一方面工會自身幫扶能力只能做到“救急不救窮”;另一方面是工會自身職能和資金的限制,如果工會幫扶工作僅僅依靠政府和社會資助,其生命力十分有限,工會幫扶工作也應當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在我國,由于工會在黨的領導下,只有一個工會,組織網絡較為健全,和職工聯系十分緊密,開展互助互濟有很好的基礎。在國際上,國際工聯對職工互助互濟始終采取支持和肯定的態度。日本的全勞濟、新加坡的職總英康、法國的互助會都發展到相當大的規模。
3、適應工作方式轉變,從“維護職工權益”向“創建和諧勞動關系”轉變從黨和工會的關系出發,創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工會貫徹黨的執政理念的最直接抓手。工會工作必須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來開展,當前工會工作的主題,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創建和諧勞動關系。
鎮江市總工會推進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創建的做法。一是三率并重推進和諧企業創建。企業職工權益欠賬率、勞動爭議上訪率和職工綜合滿意率。二是深入推進《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創建工作三年行動計劃》;和諧企業創建數量逐年遞增,年達到95%;質量上的標準從低到高建立C、B、A三類標準,分級推進。三是結合時代主題,開展“八為”創建活動。即“我為發展增信心”、“我為企業獻計策”、“我為和諧共約定”、“我為創建解難題”、“我為職工辦實事”、“我為創業者服務”、“我為農民工伸援手”、“我為創建說感言”。四是制定地方標準,借力推進創建工作。市總工會與質監局聯合了《鎮江市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創建評價規范》,這一較有剛性的評價規范保證了社會和廣大職工對和諧企業的尊重和關愛,有助于創建活動成為企業貫標的一項自覺行動。我們已向省質監局申報《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創建評價規范》成為江蘇省地方標準,目前草案已申請立項,爭取在年底成為省地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