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馬克思主義自由價值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自由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與資本主義自由價值有著本質不同。馬克思主義看來,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真實的自由建立在勞動基礎之上,而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產生異化,使人不得自由。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結束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自由,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才能實現全人類的自由解放。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自由觀;勞動;共同體
自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倡導正確的自由價值觀,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任務。從本質上講,我們倡導的自由是馬克思主義自由觀在當代中國的繼承和發展,與西方資本主義的自由價值有著本質區別。
一、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
從與必然的關系討論自由,是近代西方自由思想的主要脈絡。必然性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對必然的認識就是對客觀規律的把握。培根很早就從唯物主義角度闡釋自由與必然的關系,斯賓諾莎系統提出了“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的命題,黑格爾把自由和必然辯證統一起來,將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但因不能擺脫唯心主義的窠臼,所以不能認識到自由的根本在于實踐。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這一思想,但并沒有停留在“解釋世界”,而是致力于“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把對必然的認識轉化為實踐,利用必然主動地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基礎上實現人的發展,這才是真正的自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自由不存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自由與必然的關系進行了系統論述,指出人類活動有自由領域,也有必然領域,在維持人類生存的物質生產領域始終是必然王國。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人類去為生產而生產,從而去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而只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建立現實基礎。盡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可以逐步擺脫自然力量的限制,獲得越來越多對自然必然性的自由,但這個領域始終是必然王國。自由王國是非手段性生產和生活的領域,這個領域中人類克服了外在客觀力量的奴役,人類活動的目的就是自身,人的發展就是目的。自由王國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所以,人類不可能完全擺脫必然性的制約,必然王國是自由王國的基礎,只有對必然性的認識越充分,改造客觀世界的條件就越完備,人的行動才越自由。必然既是自由的依據,也是自由的限度,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不斷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發展歷程。
二、真實的自由是建立在勞動基礎之上的自由
人作為自覺能動的社會主體,本質上是追求自由和創造的生命存在,這是普遍的認識,但對于自由內涵的闡釋上,馬克思主義提出了新的看法。馬克思主義的自由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自由價值觀,這種實踐的自由觀集中體現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的一個判斷上:“主體的物化,也就是實在的自由,而這種自由見之于活動恰恰就是勞動。”馬克思批駁亞當•斯密把勞動與自由對立起來的觀點,認為把自由等同于安逸的狀態是粗陋的,那僅僅是動物性的需求,人作為自由的主體,在勞動中需要克服障礙和外在條件的必然性,這個過程就是自由的實現,因為這種“外在目的失掉了單純外在必然性的外觀,被看作個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實現”。馬克思之所以這樣認為,和他對勞動的看法密切相關。他認為人是通過勞動才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的,勞動作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應該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從全部才能的自由發展中產生的創造性的生活表現”,這種“自由的有意識活動恰恰是人的類特性”,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能夠從事勞動的人類生來就是自由的存在物。人在勞動實踐中改造自然,同時也改造人自身,勞動就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的過程,在勞動中發展和確證著人的本質力量,勞動的過程也是自我實現和自我創造的過程。因此,人在實踐中認識必然、改造世界,從而獲得實在的自由,自由是以實踐形式體現人的本質,追求自由的過程就是爭取人的本質復歸的過程。可見,真正的自由建立于勞動基礎上,這是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基本觀點。
三、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勞動異化使人喪失自由
馬克思對自由的探討沒有止步于形而上學的抽象層面,而是繼續對現實社會進行深入考察,用歷史的方法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把人類的發展過程概括為三個基本的歷史階段,即人的依賴性、人的獨立性和人的自由個性,最終揭露資本主義自由的虛偽性,為人類自由解放找到了道路。馬克思認為,在前技術時代,自然經濟的生產力水平很低,決定了人對自然嚴重依賴,在自然面前人類顯得軟弱無力,只能結成某種共同體才能生存,這個共同體發展以對個人的占有,以人身依附為根本特征,表現為“普天之下,莫非王臣”,這是人的依賴性階段。隨著工業革命到來,生產力迅猛發展,社會進入商品經濟時代,社會分工更加明細,商品交換日趨頻繁,個人打破了原有依附關系的束縛,獲得了人身自由和形式上的獨立,人類進入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資本主義正處于這個歷史階段。相對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人獲得了更大的自由,但人卻在更深層面上失去了主體性,因為勞動的性質發生了改變。一方面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勞動越來越單調乏味,漸漸淪為謀生手段,人成為單向度的片面的人;另一方面,資本家為了榨取更多剩余價值,工人工作時間被延長,發展自由個性的時間越來越少。最終,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與勞動的手段相分離,勞動對象作為異己存在物與勞動對立,勞動僅僅成為維持人肉體生存的手段,勞動發生了異化,即“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異化勞動的結果是“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勞動不再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不再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和確證,而是成為壓迫人、剝削人、束縛人的方式,只要勞動一旦失去強制,人們便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生產越多越貧窮,物的增值同人的貶值成正比,人性被物性所吞噬,人的存在變得越來越微不足道,人的自由就顯得更加虛偽。
四、共產主義是自由的真正實現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邏輯,要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必須要揚棄勞動異化,需要改造資本主義不合理的生產關系,廢除私有制,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揚棄異化不能僅靠從頭腦里拋開某些觀念的辦法來實現,更需要讓人重新駕馭這些物質的力量,消滅私有制和強制分工的辦法來消滅異化,這個過程沒有集體是無法實現的,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馬克思對共同體的特性作了進一步闡釋,認為這種共同體與資本主義社會有著本質不同,在資本主義社會那種“虛假共同體”中,自由只針對統治階級而存在,他們能夠自由地發展其個性和才能,而對被統治階級來說卻是桎梏。真正的共同體將是自由人的聯合體,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是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條件下進行物質交換,消除了階級的差別和對立,不再讓盲目的力量統治人,每個人作為完整意義上的社會的人,獲得了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每個人自由聯合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最終實現“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這就是人類的發展的第三個歷史形態,即人的自由個性階段。這一歷史階段就是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實現并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實現的復歸。在共產主義社會,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將被消滅,社會關系不再作為異己的力量支配人,人們將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成為自由個性的人。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作者:楊彬;張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