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區推進外貿發展試行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加快“十二五”期間全省對外貿易發展,建設對外貿易大省,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意義
對外開放以來,全省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取得了輝煌成績。期間,全省對外貿易由全國排名第9位上升至第8位,年,對外貿易出口突破500億美元。雖然全省對外貿易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出口依存度低、初級產品出口比重大、缺乏自主品牌等諸多問題,制約了全省對外貿易的發展。
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的實施和沈陽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的推進,為全省對外貿易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抓住當前對外貿易發展的良好契機,建設對外貿易大省,將有利于推動全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有利于提高全省企業國際競爭力,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競爭;有利于拓寬就業渠道,培養外向型人才;有利于提升全省對外開放水平,促進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各地區、各部門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統一思想,加強領導,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全省對外貿易又好又快發展。
二、加快對外貿易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對外貿易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對外貿易發展與全省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不斷提高對外貿易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堅持對外貿易發展與利用外資、實施“走出去”戰略相結合,實現全省外貿、外資、外經在更高層面上互動;堅持進出口增長與機制和體制創新相結合,努力用新機制、新體制、新方式助推全省對外貿易跨越式發展,實現建設對外貿易大省的戰略目標。
(二)主要目標。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超過2530億美元,年均增長27.4%。其中,出口超過1350億美元,年均增長27.6%。全省外貿依存度由年的28.3%提高到52.2%以上。進入全國出口前6強省份。
三、加快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加快調整出口結構。
1.加快調整機電產品出口結構。以挖掘機、起重機、盾構機、工程機械等為骨干,充分利用產業優勢,打造重裝備出口基地;以輸變電裝備、汽車零部件為突破口,通過創新和產業化發展,提升出口產業優勢。以船舶出口為基礎,延長產業鏈,做大做強船舶工業。機電產品出口年均增長超過25%。
2.加快調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結構。以計算機及外部設備、通訊及網絡產品、航空航天、光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與制藥、新材料等產品出口為重點,培育全省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年均增長超過30%。
3.加快調整農產品出口結構。通過積極推動農產品出口示范區及出口加工企業產業集群建設,全力推進水海產品、禽肉、蔬菜水果制品、雜糧雜豆、干堅果5大類產品的出口。積極推進莊河、東港等水產品、農產品保稅加工及交易中心建設。農產品出口年均增長超過25%。
4.推進加工貿易的升級。推動加工貿易向產業鏈條高端延伸,促進加工貿易持續快速發展。以船舶工業轉型升級為切入點,以長興島綜合保稅區為載體,申請設立全國船舶工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實現“十二五”期間在全國率先轉型升級的目標。
(二)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制定全省發展服務貿易中長期規劃,推進服務貿易體系建設。著力培養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服務貿易龍頭企業,提高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服務貿易出口年均增長超過30%。積極搭建平臺,推動軟件、技術、文化、會計、醫療等重點領域服務出口以及信息服務、商貿流通、金融等新興服務出口。積極發展服務外包,建立支持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專項基金,著力引進總部、高端、離岸型服務外包企業,擴大信息技術外包、業務流程外包、知識流程外包規模。支持大連國際服務外包保稅研發測試中心通過國家正式驗收,并將這一模式在省內推廣。抓緊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發揮大連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的作用和提升大連軟交會的水平,加快推進沈陽進入“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的步伐。
(三)著力培育出口基地和龍頭企業。
1.培育一批出口基地。依托產業集群,通過政策扶持,在全省培育產業特色鮮明、示范效應明顯、帶動和輻射能力強的出口基地。重點培育工業品出口基地127個、農產品出口基地53個、服務外包和現代物流出口基地14個。到“十二五”期末,每個工業品出口基地年出口額達到5億美元以上,每個農產品出口基地出口額達到2億美元以上,每個服務外包和現代物流園區出口額達到10億美元以上。
2.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重點抓好134戶出口超5000萬美元的骨干企業,通過重點扶持、派聯絡員指導等方法,打造全省出口龍頭企業。到“十二五”期末,打造年進出口額50億美元以上企業10個(工業生產企業9個、流通企業1個);打造年進出口額20億美元以上企業20個(工業生產企業16個、流通企業4個);打造年進出口額10億美元以上的企業50個(工業生產企業44個、流通企業6個);打造年出口額1億美元以上的農產品出口企業10個。
3.培育出口新生力量。全省在“十二五”期間培育有資質、有業績、有增長的出口新企業20000家,使其成長為擴大出口的新生力量。
(四)努力開拓國際市場,積極應對貿易摩擦。
1.全方位開拓國際市場。按照《全省國際市場開拓指導計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導企業積極走出去搶占市場。在鞏固日本、歐盟、美國等傳統市場的同時,全力開拓非洲、南美、東歐、中東、中亞等新興市場。每年確保參加國際市場開拓活動100場,年參展企業達2000家,重點推進25個重點展會,使之成為企業歡迎、高效務實的開拓國際市場的有效平臺。
2.加強出口品牌培育。制定產業政策,為出口品牌成長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品牌意識,鼓勵企業租品牌、買品牌、創品牌,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商標的產品出口企業,通過《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和PCT申請商標國際注冊和國際專利注冊,增加商標和專利的國際注冊數量,維護企業海外商標權益。通過政策引導,每年商標境外注冊100件。到“十二五”末期,爭取境外商標注冊達到1000件,境外商標注冊企業達到600戶。把品牌建設的重點放在開發自主知識產權上,盡快建立出口產品自主創新體系。
3.強化國際貿易摩擦案件的應訴。建立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和技術性貿易壁壘應對體系,制定貿易摩擦應對預案。研究制定技術標準、安全標準、碳標準等非傳統貿易摩擦的應對預案,推進趨勢預警、主要貿易國技術法規和標準預警、重點產品預警和專項預警的體系建設。
(五)積極擴大進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進口貼息、進口信貸等政策措施,推動擴大進口。積極擴大經濟持續發展所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進口;積極增加適用結構調整需要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的進口;增加滿足群眾需求的生活消費品及文化消費品的進口。
四、加快對外貿易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落實目標責任制和獎懲機制。把加快對外貿易發展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程。省政府進一步加強對建設對外貿易大省工作的組織領導。省外經貿廳對各市采取分市承包責任制,落實發展目標,實施業務指導,開展目標考核。各市政府要成立以市長為組長的對外貿易工作領導小組,強化對外貿易工作的組織領導。要將責任目標落實到各縣(市、區)、各重點企業,實施嚴格考核。實行考核與獎懲掛鉤,促進對外貿易加快發展。省和各市相關部門要向重點出口企業派聯絡員,幫助企業解決出口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二)完善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政策。
1.要加大對外貿易發展的投入。各級政府要在用好用足國家鼓勵對外貿易政策的同時,進一步擴大支持對外貿易發展的專項資金規模,并隨著對外貿易的不斷增長而不斷加大投入。
2.加強稅務、金融對外貿的支持。加快出口退稅進度,確保及時足額退稅。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展進出口信貸業務,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提高出口信用保險覆蓋率,擴大對風險國別和市場的承保范圍,為全省各類出口企業安全收匯保駕護航。
(三)推進對外貿易便利化。外匯管理部門要積極推進進出口核銷制度改革,簡化手續,提高聯網核查效率。海關要實行24小時預約通關,對進出境貨物實行多點報關,口岸驗放,簡化審價作業,實施分類審價和預審價制度,推行預先歸類服務制度。實行擔保驗放等便捷通關措施。檢驗檢疫部門要提供24小時預約出口檢驗服務,對進出口貨物實行口岸直通放行模式,對誠信度較高的企業實行綠色通道制度。加強口岸基礎設施、海關監管場所建設,進一步提高口岸通關效率、改善通關環境。外經貿、外事、公安等部門要簡化對出口企業出國(境)手續,適當放寬全省開拓市場人員出訪次數、天數和國家(地區)的審批條件;對推銷出口產品的出國人員經批準可辦理“一次審批,年內多次有效”的出國任務批件;對開拓國際市場的團組不受人數、時間和批次的限制,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便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對出口企業逐步從以審批管理為主向促進、服務、保障、監管轉變。
(四)加快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建設。推進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建設,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提高我省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全力將綜合保稅區打造成承接全球高新技術產業轉移、發展現代物流業的重要基地。
(五)加強對外貿易隊伍建設。
1.加強人力保障。地方各級政府要根據工作需要充實和完善對外貿易管理隊伍,確保有專門的隊伍和專業人員抓對外貿易工作。
2.強化業務培訓。為提高全省對外貿易管理干部和企業外貿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要在全省開展對外貿易管理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培訓。每年培訓人員總數力爭達到5000人次,到“十二五”末期,力爭培訓人員總數超過30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