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村鎮度汛防旱工程建立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鎮人民政府,縣各有關部門,縣各委辦局,各直屬單位:
為防御和戰勝今年可能發生的洪澇、干旱、臺風等自然災害,確保全年度汛安全,促進全面達小康目標的如期實現。現就做好2012年防汛防旱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化認識,正確把握今年防汛防旱工作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見底,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在這樣的背景下,防汛防旱工作絕不能出現任何閃失。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近年來我縣氣候異常現象突出,年均氣溫不斷升高,暖冬現象持續出現,暴雨、洪澇屢屢打破歷史紀錄,干旱災害日趨嚴重,臺風登陸影響頻繁。根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夏季(6至8月)蘇北、蘇中地區降水量正常偏多,北部地區出現局部洪澇的可能性較大。梅雨期降雨比較集中,雨季過后可能出現較明顯的干旱。影響我縣的臺風個數較常年偏多,影響程度可能較重。暴雨等極端性天氣發生頻率較高,氣象災害可能相對較多。對此,一定要高度戒備,充分準備,嚴密防備,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寧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輕,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隨時迎戰可能發生的洪澇、干旱、臺風、高潮等各類自然災害。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從難、從嚴、從緊做好防汛防旱各項準備,未雨綢繆,嚴陣以待。
二、狠抓落實,全力做好全年防汛防旱各項工作
我縣今年防汛防旱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堅持以人為本,把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并重,依法防汛與科學防汛并舉,不斷完善防汛防旱減災體系,切實強化防汛防旱應急管理,全面提高水旱災害防御能力,高標準、嚴要求地做好防汛防旱各項工作,為確保全縣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總體要求:(1)遇設計標準內洪澇、臺風、高潮時,科學調度,充分發揮好各類水利工程防災、抗災、減災效益,保證各類工程度汛安全。(2)遇建國以來最大的洪澇、臺風、高潮時,海堤、里下河圩堤不決堤、沿線閘不崩閘;保證縣城區及所轄鎮,重要交通干線等基礎設施,重要企業、學校等重點單位的防洪除澇安全。(3)發生嚴重干旱時,科學調度和使用水源,確保城鄉居民生活及工農業生產用水需求。(4)遇超標準洪澇、干旱、臺風、高潮時,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要著重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實各項防汛防旱責任制。各鎮、各部門和單位要全面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汛責任制,確保思想到位、組織到位、措施到位、責任到位,逐級簽訂防汛防旱工作責任狀,把防汛防旱責任落實到每一段堤防、每一段河段、每一個圩區、每一處險工險段、每一座閘涵站工程等,落實到防汛防旱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
(二)抓緊處理各類水利工程度汛隱患。4月中旬,縣防指專門下發了《關于交辦處置防汛抗旱工程險工隱患問題的通知》,列出了各鎮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整改意見和要求。各鎮、各部門要明確責任,加大投入,確保認真落實、嚴肅處置到位。同時,要抓住主汛期到來之前的有限時間,對影響安全度汛的工程隱患和薄弱環節再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確保不留死角;對發現的險工隱患,進一步加大除險處理力度,逐一落實度汛應急措施。
(三)加快各項在建水利工程建設進度。各鎮、縣各有關部門對去冬今春計劃疏浚的各級河道、拆建的圩口閘、排澇站、加固的圩堤圩壩,以及土地整理和資源開發等涉水工程項目,均要采取有力措施,在確保工程質量前提下,加快工程施工,抓緊工程驗收,確保主汛期前完成,并全面投入運行。汛前急辦的河道清淤清障、閘站維護整修、堤壩除險加固等工程也必須于主汛前完工,確保汛期運行。對確需跨汛期施工的工程項目,應盡快落實施工導流方案和度汛應急預案,在保證安全度汛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工程施工。
(四)加大各類水利工程管護力度。各鎮、縣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責任體系,強化工程水域地域管理,嚴格開發項目審批,加強沿河、沿堤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加強閘站涵等工程維護和試運行,保障工程防洪除澇、抗旱灌溉功能的充分發揮。要根據國家《防洪法》、省《防洪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大清障力度,按照“誰占用、誰補償,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堅決清除河、堤范圍內的行洪障礙;加強對涉河在建項目檢查,及時責成拆除施工圍堰、壩埂等阻水障礙,確保行洪暢通。主汛期前,各鎮要依法突擊拆除一、二級河道違章建筑和漁網、漁籪等阻水障礙,突擊清除里下河圩堤上的違章建筑和墾植。
(五)完善防汛防旱各類預案,抓緊做好汛情災情監測預警準備。各鎮、各部門和單位要針對工情、水情的新變化,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進一步修訂完善好防汛、防旱、防臺應急預案,工程運行調度、險工險段應急搶險預案,超標準洪澇、干旱、臺風防御預案,人員撤離應急預案等,增強預案的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各鎮、各部門要盡快做好汛情、災情監測預警準備,水旱災害統計報告準備。進一步健全縣、鎮兩級汛情災情監測預警網絡和水旱災害統計報告體系,明確專人負責,規范程序要求,確保監測到位、預報準確、預警及時;按照“分級負責、各自把關、統一上報”的原則,加強水旱災害統計報告工作,為各級防汛防旱決策提供適時可靠的依據。要加強值班制度,落實人員,明確地點,嚴明紀律,保證汛期每日24小時值班并有負責人帶班。
(六)足額儲備防汛物資,加強防汛隊伍組建演練。各鎮、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照“分級儲備、分級管理、分級使用、滿足急需”的原則,儲全補足“三袋”、木材、塊石、鐵絲、柴油等防汛物資,臨時機泵、機動船、拖拉機、挖掘機等防汛器材。既要強化鎮村、部門的集中儲備,又要強化重要險段的就近儲備;既要加大投入集中購儲,又要發動群眾、企業分戶儲備。所儲防汛物資和器材要保證數量、質量,管理規范,布局合理,調運快捷,切實保證全縣及各地防汛抗旱搶險需要。縣發改委、建設局等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做好防汛抗旱物資的儲備和管理。
要堅持“專群結合,軍民聯防”的原則,根據全縣及各地防汛抗旱搶險實際需要,加強以民兵和廠企職工為主體的各級防汛巡查、搶險隊和抗旱服務隊的組建,確保每一支隊伍責任明確,人員精干,物具齊全。要及早組建并加強培訓和演練,切實提高抗災搶險實戰能力。縣建設局要特別組建好縣城區防汛抗災搶險隊伍。縣人武部要承擔起縣級防汛搶險隊伍組建的責任,協調和指導好各鎮防汛搶險隊伍的組建和演練。
(七)切實做好縣城區防汛防旱工作。縣城區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防汛防旱工作的重點。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部門職責,落實工作責任,縣城區防汛防旱責任主體為縣建設局,以及城東、海安兩鎮。要修訂完善好縣城區防汛防旱應急預案,落實物資和器材,組建防汛搶險和抗旱隊伍,做好汛前各項措施準備。要全面檢查縣城區防汛防旱工程設施,保證各級河道引排通暢,保證閘、涵、站工程完好運行。縣城區要重點防御集中暴雨造成的局部雨澇,以及長江持續低水位造成的水源供給困難。每遇暴雨雨澇要及時處理各類工程險情、及時組織受災區搶險排澇。要及早安排好縣城區應急供給水源,在特旱季節和嚴重水源污染時,及時補給水源,保證縣城區生產生活用水需要。縣防指辦要加強對縣城區防汛防旱工作的協調指導,強化檢查督查,確保防汛防旱各項工作扎實到位。
(八)堅持防汛與抗旱兩手抓。據氣象部門分析,今年我縣出梅后將有一段晴熱少雨天氣,很可能出現連續干旱,各地必須密切注視汛情變化,堅持防汛防旱兩手抓。要抓緊清除對焦港河、如海河、通揚河、丁堡河等骨干引江河道中壩埂、淤土、障礙物,力保多引水。北凌新閘要限制沖淤保港排水,及時蓄水保水。賁家集提水站要盡早進行機泵維護和調試,做好提水抗旱準備。通揚河沿閘涵要加強保養維護,清除閘前淤土雜草,保證適時引水。在水稻栽插用水高峰期,要特別做好抗旱應急準備,充分利用現有工程盡可能多引水、多蓄水、多提水;要加強用水管理,錯峰用水,減少用水矛盾;節約用水,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的用水效益。要加強水質監測和水源調度,嚴密防范突發性污染水對生產生活用水、農田灌溉用水的影響。
三、強化責任,確保奪取今年防汛防旱斗爭的全面勝利
防汛防旱工作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公益事業,是各個行業、各個部門的共同責任,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嚴格強化責任,統一指揮調度,確保防汛防旱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進行。
第一,加強領導,強化協調。各級都要把防汛防旱工作擺上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落實工作責任。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負總責,分管負責同志要具體落實措施,全力做好工作。各級領導要周密安排,加強督查,深入一線,了解掌握情況,協調解決問題。一旦發生險情災情,要及時趕赴現場,加強指揮調度,確保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開展。
第二,嚴明紀律,政令暢通。各鎮、各部門要以大局為重,堅決服從縣防指的統一指揮和調度,堅持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要嚴肅防汛工作紀律,強化防汛責任追究制度,做到令行禁止、政令暢通。各級紀檢部門要加強督查,對因履行職責不力、造成重大損失的,要嚴肅依法依紀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第三,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各級防汛部門要切實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助手。要按照職責分工,通力協作,密切配合。水利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重點抓好水利建設和防汛防旱具體組織協調工作;氣象、水文部門要及時為防汛防旱工作提供氣象預報和水情數據;人武、宣傳、發改、公安、民政、財政、建設、交通、農牧、農機等成員單位要各司其職,協同作戰。縣防指各成員單位要加強與各鎮的聯系,協助和指導好各鎮做好各項防汛防旱工作。
第四,宣傳發動,群防群控。防汛、防旱、防臺是社會性的公共管理工作,要積極調動和依靠廣大干部群眾的力量,群防群控。要深入開展群眾性的防汛法制宣傳、防汛減災教育、防汛業務培訓等,切實提高全社會的防災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動員社會公眾自覺支持參與防汛防旱工作。報紙、電視、電臺及網絡等新聞媒體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配合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并配合氣象、防汛部門及時預警信號,傳播防汛知識,引導民眾理解、支持、配合、參與防汛防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