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上消化道出血臨床治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黑龍江醫(yī)藥科學雜志》2015年第二期
1結果
1.1療效觀察觀察組32例中顯效21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8%,對照組32例中顯效14例有效1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5%。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效果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
1.2止血時間觀察顯效和有效患者大便潛血轉陰時間:實驗組(2.15±1.12)d,對照組(5.23±1.34)d,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止血效果中西醫(yī)結合組明顯優(yōu)于單純西醫(yī)組。
2討論
中醫(yī)治療血證,要辨清標本,出血之現象是標證,出血之根源是本,治療大出血之時,首先治標,血止后再治本。治療中小量出血,則可標本兼顧,一方面迅速采取措施,達到立即止血,另一方面針對原發(fā)病,制止出血之由。故清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把“止血、消瘀、寧血、補虛”列為治療出血的四大法則[1]。上消化道出血中醫(yī)認為常由胃中積熱,肝郁化火,邪逆乘胃,氣火逆亂,熱傷胃絡,迫血外溢而吐血,或由勞倦內傷,損傷脾氣脾虛則失統(tǒng)攝之權,使血無歸,而致便血。西醫(yī)許多醫(yī)家認為病因與年齡相關,60歲以下患者出血原因以消化性潰瘍、急性胃炎、急性胃黏膜病變等良性疾病為多見,與不良的生活習慣、社會環(huán)境壓力大等問題有關,60歲以上患者出血原因,消化性潰瘍占第一位[2],此類患者代償能力差,出血后易合并休克,補充足夠的血容量是初期搶救的關鍵[3]。從中醫(yī)辨證角度看,離經之血則為瘀,出血后瘀阻脈絡,瘀血不去則出血難止。
止血生肌散(三七粉、白及粉、大黃炭按比例2:1:1)方中三七粉內含三七皂苷,縮短凝血時間,使血小板數目增加,具有化瘀止血而不留瘀的作用[4]。白及粉的有效成分可以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血管黏膜的脆性,修復胃黏膜止血生肌的作用,能有效的保護胃黏膜促進潰瘍面的愈合,大黃炭有效成分可以縮短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時間[5],具有明顯涼血化瘀止血功效,同時能增加大腸蠕動,促進腸內瘀血排除。綜上所述,止血愈肌散具有祛瘀止血護膜生肌的作用。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法可以相輔相成,取長補短,西醫(yī)在及時補充血容量、抑制胃酸、糾正電解質紊亂,改善患者機體狀態(tài),糾正低血容量休克可以起重要作用,同時也為中藥局部止血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作者:袁博洋 霍明霞 袁曉輝 單位: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中醫(y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