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精神病門診咨詢分析及處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精神醫學雜志》2017年第2期
摘要:精神疾病已成為 21 世紀的主要疾病之一,它是一種特殊的疾病,病人的家屬在判斷病人是否有病、如何就醫、如何進行治療、護理以及如何對待病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出現了不少的問題。通過分析來本院門診咨詢的病人的資料,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處理,明確了人們對精神病知識的需求以及普及精神病知識的方向,并提出了精神科護士應盡的職責。
關鍵詞:精神病;咨詢;分析;處理
0引言
精神病是指人的感覺認識、思維、情感、行為以及性格、能力等腦功能發生障礙所引發的疾病,它們一般是由各種外因誘發,引起精神狀態、心理功能等發生異常和紊亂,故此類病又叫精神障礙病[1]。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學習壓力的增大、人際關系的緊張、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礙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為此,本院根據實際情況,從 2002 年 3 月份開始在門診導診臺增設了咨詢服務項目,負責病人及家屬的咨詢工作,根據病人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為其解決主要問題,至今已取得一定成效,病人及家屬較為滿意。
1資料及分析
收集 2002 年 3 月至 2005 年 10 月到本院門診咨詢的 600 例精神病病例,根據來訪者普遍存在的問題,對他們的資料如性別、年齡、職業等進行分析,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1.1來訪者普遍存在的問題
對于家屬來講,感到相當棘手的問題是判斷家人是否有病、是否患的就是精神障礙疾病。其次,一些家屬看到病人不正常的表現后,不到精神專科醫院看病,不知道應用科學的辦法治療精神病[2]。第三,精神病易復發,而家屬缺乏防止復發的知識,導致患者反復就醫。最后,是愈后面臨的問題,精神病人恢復后常得不到社會認可。
1.2性別及分析
男性 281 例,占 46.83%,女性 319 例,占 53.17%。女性所占比例略高于男性。這也與流行病學的調查資料相符。因為許多資料表明一些精神病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3],如精神分裂癥我國 20 世紀 70 年代普查中,上海、四川南部、北京郊區資料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性別差別在 35 歲以上者男:女為 1:1.60。但是在住院病人中往往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如本院僅有一個女精神病區,而男病區就有三個,這主要與男性精神病發病后在家無法管理,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危險大有關,家屬寧愿花錢買平安。
1.3年齡及分析
精神病發病范圍相當廣,沒有明顯的好發年齡階段,由此可以看出向人們普及精神衛生知識迫在眉睫。(1)小兒患者:小于 10 歲的患兒 5 人,占 0.83%。兒童由于各類精神障礙往往表現不典型,易被忽視,如不能及時就診治療,可影響一生的健康,家屬也會后悔終身。(2)少年患者:10-20 歲的病人 103 人,占 17.17%。專家指出,我國兒童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問題日趨嚴重。在 17 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 3000 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3)青年患者:20-30 歲的患者最多有 226 人,占 37.67%。所患疾病人數的多少依次是: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神經癥。在這個年齡階段,正是工作、學習、生活處于不穩定的發展階段,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壓力巨大,加上現在多為獨生子女,其性格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對挫折的承受力不強,處理不好工作、戀愛、婚姻等方面的問題,適應不良逐漸發病。(4)老年患者:60 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占 21.32%。老年人口逐漸增加,老年精神病患者也逐漸增加,加上老年人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精神疾病與軀體疾病并存,加大了精神病治療的難度。
1.4文化程度
來訪者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34.17%。由此可看出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及家屬對精神病的知識需求水平高,他們迫切需要了解精神病的相關知識。文化程度低的只希望花最少的錢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1.5職業及分析
600 例 病 人 中 學 生 146 人,占 24.3%;有 職 業 者245 人,占 40.8%,無職業者 129 人,占 21.5%;退休者80 人,占 13.4%。有無職業對精神病人具有一定的影響。(1)無職業者:無職業者占 21.5%。無職業可看成一不穩定的社會因素,對個人和家庭都可造成經濟壓力和困難,還會造成家庭成員之間的爭端。(2)學生:學生的比例占 24.3%。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學校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主要因素有學校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1.6地域本市的來訪者 568 人,其中,城鎮居民 381 人,他們的問題最多,比如治療方法、治愈后怎樣對待生活、婚姻、家庭的長遠問題;農村居民 187 人,他們咨詢的問題就是需要多少錢能夠控制病情、可不可以治好等。來自外省的來訪者有 32 人,他們大多在外地經過治療,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疾病反復發作,家屬感到無助在別人的介紹下慕名而來,咨詢的問題多是能否治愈,用什么方法治療等問題。
1.7婚姻
已婚病人 174 人,占 29%;未婚者 342 人,占 57%;離異者 58 人,占 9.67%;喪偶者 26 人,占 4.33%。婚姻在精神病人生活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大多精神病人都沒有穩固的婚姻,在精神病反復發作的情況下容易導致感情破裂,來自經濟的壓力、社會的壓力使配偶放棄了婚姻;也有的是因為患病后婚姻問題難以解決,未婚者患精神病后結婚的幾率很低。
1.8來訪目的
來訪者迫切需要知道是否患病的問題,占來訪目的的 44.7%。因為這關系著方方面面,如確認患有精神病后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如何進行系統的治療等等。其次是如何治療的問題,比如是住院觀察還是門診治療;第三個比較多的問題是如何處理的問題,如應該何時帶病人來看病?來精神病院被別人知道產生的影響等等。第四是看病住院的經濟問題。另外,來訪者比較關心的還有病人的生育問題。
1.9來訪者與病人的關系
在來訪者與病人的關系中,占首位的是病人的父母。雖然來訪的病人已婚率達 29%,但是由配偶來訪的只占 13.5%,因為在精神病人的婚姻關系中,病人占被動地位,他們的婚姻很不穩定。我國的醫療體制和對待精神病人的福利尚不完善,需要改進,需要全社會都來關注精神病人。本人來訪的不在少數,占 11.67%。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是很關心和敏感的,一旦發現問題,就會去看病或咨詢。1.10初診病程病人從有癥狀到醫院來咨詢看病的時間,最長的達 3 年,有 6 例;1-2 年的占多數有 442 例;1 年內的有35 例;最短的 1 例是病程在 5 天的一個急性應激反應患者。這說明精神病是一種病程較長的慢性病、多發病,有的可能還伴隨病人的終身;另外,說明人們對精神病存在偏見,認識不夠,有的病人家屬都下意識否認患病事實。
2處理方法
根據來訪者的敘述,找出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給予合理的解釋,然后指導病人或家屬處理問題。對于癥狀明顯伴沖動傷人行為的病人,確診后立即送入病房作進一步的處理;對于病人不愿來家屬又送不來的,根據具體情況派車去接回病區進行封閉式治療;對于有病但表現不嚴重的或病情復發的,根據家屬的意見門診治療或住院觀察治療;對恢復期門診隨訪的病人耐心解釋遇到的問題并教給家庭護理的方法;對本人來訪的根據需要給予心理指導,如對一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幫助她分析其誘因、如何與家人相處,如何面對壓力,如何認識自己的病態心理。對距離醫院很遠的老病人則告知他們就近開藥服用,可以打電話咨詢醫生調整藥物劑量,必要時再來復診。
3體會
3.1對精神衛生的社會需求水平越來越高
精神疾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目前我國正處于這種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增多,競爭壓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結構變化明顯,精神疾病患率病呈上升趨勢,精神衛生問題已經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精神病是特殊的病種,家屬由于缺乏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不能準確判斷是否有病及復發征兆,精神病院設立咨詢處是病人及家屬的迫切需要,我們有義務承擔這樣的責任。另外,精神病的發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大多數精神病發病時都受到過不同程度的精神刺激,而且不同年齡階段需要普及的精神衛生知識不同,因此社會迫切需要普及精神衛生知識[4]。
3.2明確了向社會普及精神衛生知識的方向
(1)糾正偏見。經常有朋友或熟人對在精神病院的工作感到好奇和驚訝,在進行解釋和帶領他們參觀醫院后,他們都會對病人表示同情和理解,也不會再感到過度的恐懼。精神病已經成為 21 世紀的多發病,和其他軀體疾病一樣也會治愈,社會要尊重和接納精神病人。
(2)普及方法。通過精神病院門診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在社區布置板報、向家屬和病人發放自制的健康小冊子等形式來宣傳精神病知識,還可以在網上精神病的知識供大家瀏覽。
(3)衛生宣教。向社會廣泛宣傳普及精神病的有關知識,講解精神病的發病機理、誘發原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康復護理和預防的知識,使社會不再覺得精神病很神秘。
(4)增強應對能力。精神病人一旦發病,很多都會失去自知力,即否認自己不正常的表現是病態,還可能對家人作出危險的舉措,應該指導家屬學會判斷精神病的潛在暴力行為,掌握正確的治療、護理方法,以達到減少病人復發次數、促進康復的目的[5]。
3.3社會應承擔的責任
由于精神病的反復發作,使他們喪失了勞動能力、更喪失了治療的信心。在人性化的文明國家,需要社會建立相關福利政策來幫助精神病人,使他們得到治療、康復和工作的條件[6]。
(1)國家政策性福利。國家應該加大對精神病的救助,對重癥精神病人應有保障措施,基層政府更應關注他們,特別是農民患者,農村合作醫療應增大精神病人的看病區域和增加其看病的報銷力度。
(2)醫院自設福利項目。醫院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增設一些福利待遇[7],如本院對于特困、低保精神病人每次門診看病免掛號費;對于本區精神病人辦理殘疾證予以高度的優惠、減少收費等。
3.4精神科護理人員應盡的責任
精神科護士不但承擔著一般護士應該做的工作,還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更具愛心和耐心。沒有一種精神病可以通過某項實驗室檢查就可以確診。精神癥狀的判斷來自病史、交談檢查和觀察,所以要取得病人的信任與之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他們才可能充分暴露病情,為治療提供依據[8]。況且這種護患關系本身就是一種治療作用,可使患者感到護士的親切,消除住院的恐懼,增加治療的依從性。
參考文獻
[1]高甜 , 何俊 , 王玉文 , 等 . 精神專科醫院藥物咨詢分析及探討 [J].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6,36(18):1608-1612.
[2]王 兆 芹 , 殷 德 華 . 精 神 病 病 人 家 屬 相 關 知 識 調 查 [J]. 護 理 研究 ,2016(02):190-191.
[3]譚菜軍 , 黃美蓮 . 女性住院精神病病人發生暴力行為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對策 [J]. 全科護理 ,2016,14(34):3635-3637.
[4]張愛菊 . 社會家庭支持干預對精神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J]. 社區醫學雜志 ,2016,14(08):18-20.
[5]王棟 . 家屬應該如何正確的與精神病人相處 [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57):181.
[6]衛學莉 , 張帆 , 衛學芝 . 精神疾病患者就業現狀及對策 [J]. 醫學與社會 ,2016,29(01):27-29.
[7]王聰 . 論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的權益保障 [D].蘭州大學 ,2015.
[8]呂紀珍 . 社會支持干預對精神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 [J]. 社區醫學雜志 ,2016,14(10):27-29.
作者:吳開容 單位: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