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口腔正畸治療中牙釉質脫礦的臨床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口腔生物醫學》2017年第3期
【摘要】目的探討口腔正畸治療中牙釉質脫礦的臨床情況。方法選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接受臨床口腔正畸治療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接受口腔正畸治療后未出現牙釉質脫礦的患者作為對照組(n=20),接受口腔正畸治療后出現牙釉質脫礦的患者作為試驗組(n=80),分析2組患者出現牙釉質脫礦的影響因素。結果接受口腔正畸治療的10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發生牙釉質脫礦,占20.00%。牙釉質脫礦與患者的年齡、牙齒位置、正畸酸蝕時間、矯治器種類具有明顯的影響關系(P<0.05);治療后,年齡>60歲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與年齡≤60歲的患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酸蝕時間≥15s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與酸蝕時間<15s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牙齒位置為磨牙區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與牙齒位置為雙尖牙區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牙齒位置為前牙區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與牙齒位置為磨牙區、雙尖牙區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矯治器種類為自鎖托槽的直絲弓矯治器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與其他類型的矯治器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矯治器種類為傳統的直絲弓矯治器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與自鎖托槽的直絲弓矯治器、其他類型的矯治器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口腔正畸治療中需掌握發生牙釉質脫礦的影響因素并給予預防,以減少牙釉質脫礦的發生率。
【關鍵詞】口腔正畸治療;牙釉質脫礦;臨床分析
口腔正畸治療是牙頜畸形的常用治療方式,其能夠糾正牙齒畸形,獲得較好的牙齒美觀,臨床使用廣泛。但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也不容忽視,容易出現托槽下方及周圍牙釉質出現齲壞或脫礦、牙齦萎縮等,嚴重影響治療效果[1]。臨床統計顯示,口腔正畸治療中牙釉質脫礦的發生率高達50%~80%[2],若不及時干預,病變進一步發展甚至會形成齲洞,對正常治療和患者恢復造成極大阻礙。因此臨床對口腔正畸治療過程中牙釉質脫礦的防治十分重視。由于佩戴矯治器后,口腔的自潔能力變差,口腔內環境改變,容易滋生菌斑,造成牙釉質脫礦的比例增加,因此,如何增強佩戴矯治器后口腔的清潔,維持口腔內脫礦和再礦化的功能,是臨床探討的一大重點[3]。本文進一步分析口腔正畸治療中牙釉質脫礦的臨床情況,分析口腔正畸治療中發生牙釉質脫礦的影響因素,分析牙釉質脫礦的好發牙位、部位及原因,采取預防措施,以減少牙釉質脫礦發生率,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間于保定市第二中心醫院就診和接受口腔正畸治療的100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8.18±1.33)歲。其中,存在牙周病50例,牙頜畸形30例,齲病20例;正畸牙齒的位置為前牙區60例,雙尖牙區25例,磨牙區15例;患者的正畸酸蝕的時間為10~60s,平均(19.45±3.53)s;接受自鎖托槽的直絲弓矯治器治療70例,傳統的直絲弓矯治器治療20例,其他類型的矯治器治療10例。所有納入的患者及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內容,自愿參與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2組患者年齡、性別比、治療方法等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口腔正畸治療標準,采用直絲弓矯治器治療,平均佩戴矯治器時間在(23.1±7.8)個月;患者治療前不存在釉質脫礦現象;患者均了解此次研究目的,且簽署書面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排除有正畸治療禁忌者、有明顯口腔感染者、治療前已有牙釉質脫礦存在者、沒有堅持佩戴矯治器者。
1.3方法
對接受口腔正畸治療的100例患者進行跟蹤和隨訪,按照患者在治療后是否出現牙釉質脫礦的情況分為2組,比較2組患者的性別(男、女)、年齡(≤60歲、>60歲)、疾病種類(齲病、牙周病、牙頜畸形)、牙齒位置(磨牙區、雙尖牙區、前牙區)、正畸酸蝕時間(<15s、≥15s)、矯治器種類(自鎖托槽的直絲弓矯治器、傳統的直絲弓矯治器、其他類型的矯治器)等,分析上述指標是否為口腔正畸治療中發生牙釉質脫礦的影響因素,并比較口腔正畸治療前后發生牙釉質脫礦的影響因素對牙釉質脫礦指數的影響[4]。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牙釉質脫礦的發生情況分析
接受口腔正畸治療的100例患者中,20例患者發生牙釉質脫礦,占20.00%。發生牙釉質脫礦與患者性別(男、女)、疾病種類(齲病、牙周病、牙頜畸形)沒有明顯的影響關系(P>0.05),而與患者的年齡(≤60歲、>60歲)、牙齒位置(磨牙區、雙尖牙區、前牙區)、正畸酸蝕時間(<15s、≥15s)、矯治器種類(自鎖托槽的直絲弓矯治器、傳統的直絲弓矯治器、其他類型的矯治器)具有明顯的影響關系(P<0.05)。
2.2年齡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牙釉質脫礦指數的影響分析
治療前,年齡>60歲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與年齡≤60歲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之后,年齡>60歲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與年齡≤60歲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正畸酸蝕時間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牙釉質脫礦指數的影響分析
治療前,酸蝕時間≥15s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與酸蝕時間<15s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酸蝕時間≥15s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與酸蝕時間<15s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牙齒位置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牙釉質脫礦指數的影響分析
治療前,牙齒位置為磨牙區、雙尖牙區、前牙區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牙齒位置為磨牙區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與牙齒位置為雙尖牙區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牙齒位置為前牙區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與牙齒位置為磨牙區、雙尖牙區的患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矯治器種類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牙釉質脫礦指數的影響分析
治療前,矯治器種類為自鎖托槽的直絲弓矯治器、傳統的直絲弓矯治器、其他類型的矯治器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矯治器種類為自鎖托槽的直絲弓矯治器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與其他類型的矯治器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矯治器種類為傳統的直絲弓矯治器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與自鎖托槽的直絲弓矯治器、其他類型的矯治器的患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口腔正畸治療是應用生物力學的原理對患者的牙合畸形等進行矯正治療,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既能糾正牙頜畸形,又能恢復牙齒美觀。因此,在臨床治療中被廣泛應用[5]。然而,一些接受口腔正畸治療患者的牙面上會出現白堊色的斑塊或者點,臨床上稱之為齲白斑,即出現牙釉質脫礦的情況,而且,具有比較高的發病率,對患者的牙齒美觀產生一定影響,還對患者的口腔健康也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6]。
3.1正畸固定矯治引起牙釉質脫礦的原因分析
(1)矯治器因素:在對患者實施口腔正畸的固定矯治時,因配戴上矯治器之后導致患者牙齒的自潔能力降低,而且,因患者口腔中的內環境出現一定的變化,在托槽的周圍容易形成菌斑的癥狀,而由于在對患者實施托槽粘接之前應用了酸蝕劑,導致患者的托槽組織面和牙面之間常常會發生微滲漏的狀況,因此,接受的口腔正畸治療的患者容易出現牙釉質脫礦的情況[7,8]。(2)口腔因素:在接受口腔正畸治療時,患者的上頜中的切牙與側切牙部位最易發生牙釉質脫礦的癥狀,主要是由于患者的上頜中的切牙與側切牙位于前牙區,其遠離了唾液腺的開口,導致流經的唾液流量比較少,進而容易出現菌斑的堆積,發生酸性的環境,進而阻礙唾液對患者的牙釉質的再礦化效果等,最終發生牙釉質脫礦的情況[9,10]。而上下頜第一磨牙釉質脫礦的發生率最低,這是由于正畸帶環使用玻璃離子粘固劑粘著,玻璃離子粘固劑可以在一定時間內釋放有效的氟離子來增強牙釉質的抗酸能力,所以牙釉質脫礦發生率明顯下降[11]。另外,對患者實施口腔正畸治療時所使用的固定矯治器導致的牙釉質脫礦常常很難通過自身的再礦化作用進行修復,所以需做好相關的預防工作,盡量減少牙釉質脫礦的發生[12,13]。
3.2正畸治療患者牙釉質脫礦的預防
(1)口腔衛生宣教。在正畸治療前和治療過程中應加強對患者口腔衛生的健康教育,強調有效刷牙的重要性,使患者認識到菌斑控制的重要性。推薦患者使用含氟牙膏,并定期潔牙;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要配合氟化漆涂布、含氟溶液漱口、含氟粘結劑,以保護牙齒表面,減少牙釉質脫礦[14]。
(2)規范正畸治療。正畸治療過程中盡可能規范操作,在酸蝕牙面時,盡量減小酸蝕面積;托槽粘接時,應將托槽與牙面緊貼,并將托槽周圍多余的粘結劑清理干凈;盡可能少用橡皮圈連續結扎來關閉牙間隙,若發現帶環松動應及時重新粘固[15]。
3.3影響口腔正畸治療中牙釉質脫礦的因素分析
(1)本研究中,接受口腔正畸治療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發生率為20.00%,發生牙釉質脫礦與患者性別(男、女)、疾病種類(齲病、牙周病、牙頜畸形)沒有明顯的影響關系(P>0.05),而與患者的年齡(≤60歲、>60歲)、牙齒位置(磨牙區、雙尖牙區、前牙區)、正畸酸蝕時間(<15s、≥15s)、矯治器種類(自鎖托槽的直絲弓矯治器、傳統的直絲弓矯治器、其他類型的矯治器)具有明顯的影響關系(P<0.05)。提示口腔正畸治療中牙釉質脫礦的發生與年齡、牙齒位置、正畸酸蝕時間、矯治器種類密切相關,年齡>60歲、前牙區、正畸酸蝕時間≥15s、傳統的直絲弓矯治器是導致牙釉質脫礦的危險因素[16]。
(2)治療之后,年齡>60歲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為(0.198±0.032),與年齡≤60歲的患者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酸蝕時間≥15s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為(0.211±0.054),與酸蝕時間<15s的患者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牙齒位置為前牙區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為(0.205±0.064),與牙齒位置為磨牙區、雙尖牙區的患者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矯治器種類為傳統的直絲弓矯治器的患者的牙釉質脫礦指數為(0.215±0.046),與自鎖托槽的直絲弓矯治器、其他類型的矯治器的患者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證實年齡較大、正畸酸蝕時間較長、前牙區以及應用傳統的直絲弓矯治器對于患者口腔正畸治療后的牙釉質脫礦指數的影響較大,需要加以注意,在給予患者口腔正畸治療時應對牙釉質脫礦的相關影響因素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干預措施,以降低口腔正畸治療患者發生牙釉質脫礦的情況,進而促進口腔正畸治療患者的口腔健康[17,18]。
綜上所述,口腔正畸治療中牙釉質脫礦的發生幾率較高,牙釉質一旦出現較嚴重的脫礦病損,很難通過自身再礦化給予修復,因此,臨床在正畸治療過程中應加強口腔衛生教育,使患者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同時定期使用氟化劑處理、規范治療流程,盡量避免使用傳統直絲弓矯治器,針對高危因素患者做好預防性措施,以最大限度的減少牙釉質脫礦的發生率,增強臨床治療效果。
作者:王焱;沈麗曼;盧艷華;李爽;王濤;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