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精神科男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科男護士的身心健康水平及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方法選取精神科男護士90名,通過回憶1年內生活事件,并填寫生活事件量表(LES)問卷調查,綜合分析精神科男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問題。結果81%的精神科男護士的LES評分超過32分,其中得高分的問題62%集中在工作學習中;精神科男護士主要存在緊張失眠、焦慮煩躁、自卑等心理問題。結論精神科男護士的身心健康應引起大家關注,同時男護士們應提高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關鍵詞】精神科男護士;身心健康
現代社會中,生活壓力、工作壓力日益增加,人們對身心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多。護士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對護士的心理健康要求比一般的職業更加嚴格,因為其不僅與自身和家庭生活的質量密切相關,而且直接影響到護理工作的質量。特別是精神科護士,因為其護理的對象是行為舉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未知性的精神病患者,有時候工作需要在封閉的環境中,而且容易發生暴力攻擊、自傷、自殺等情況,并且這些情況還有隨時性和不可預測性,使得精神科護士可能長時間處于緊張或者恐懼的狀態中,這就要求精神科護士不僅具備一般及特殊護理技能,還更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隨著護理專業的發展,男性逐漸走進護理行業,并成為精神科護理行業中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由于受到工作環境、工作風險、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壓力,精神科男護士的心理很容易受到負面的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問題值得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大量研究資料表明,精神科護理工作是高壓力的工作,長期處于這樣的工作之中的精神科護士更容易罹患各種身心疾病,引發職業倦怠,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1-3]。為了更好的了解這一點,本文對我院90名精神科男護士進行生活事件量表(LES)問卷調查,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本院在精神科病房連續工作1年以上的男護士90人,年齡23~42歲,平均年齡(32.92±18.41)歲;婚姻情況:已婚80人,未婚10人;職稱:護士41人,護師34人,主管護師15人;文化程度:中專29人,大專45人,本科16人。
1.2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式調查法,統一發放,被研究者采用無記名的方式填寫問卷。LES共含有48條我國較常見的生活事件,包括家庭生活方面(28條),工作學習方面(13條),社交及其他方面(7條)三方面的問題,要求受測者將1年內的事件做一個回憶,一過性的事件如失竊記錄發生次數,長期性事件如住房擁擠、夫妻分居等,不到半年為1次,超過半年記為2次。影響程度分為5級,從毫無影響到影響極重分別記0、1、2、3、4分,影響持續時間分3個月內、半年內、1年內、1年以上4個等級,分別記1、2、3、4。生活事件刺激量的記算方法如下:(1)某事件刺激量=該事件影響程度分×該事件持續時間分×該事件發生次數;(2)正性事件刺激量=全部好事刺激量之和;(3)負性事件刺激量=全部壞事刺激量之和;(4)生活事件總刺激量=正性事件刺激量+負性事件刺激量。
2結果
2.1精神科男護士的LES得分情況
收集有效答卷共90份。精神科男護士中,LES得分31~50分50人,占總人數的56%,得分10~30分17人,占總人數的19%,得分51~70分10人,占總人數的11%,得分71~90分11人,占總人數的12%,另外2人得分91~114分。
2.2高分數分布情況
精神科男護士中總共73人1年內LES總分>32分,占有效問卷的81%,其中在工作學習方面出現問題59人,所占比例為66%,表明調查個體在工作中承受的精神壓力過大。
2.3高分數調查問題分布情況
調查結果中,高分數(>32分)多數分布在工作學習中的問題,其中調查問卷第(35)項:對現職工作不滿意超32分者達56人;第(36)項:工作學習壓力大超32分者達62人;第(40)項:生活規律有重大變動(飲食睡眠規律改變)達32分者達65人。
2.4精神科男護士存在的身心健康問題
接受問卷調查的精神科男護士存在的身心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為緊張失眠62.2%(56/90)、焦慮煩躁64.4%(58/90)、自卑58.9%(53/90)。
3討論
3.1身心健康問題原因分析
精神科臨床護士上班時服務的對象,大多數是心理和行為異常的精神障礙患者,時刻要提防患者在癥狀支配下做出意外事件,例如:傷人、傷己、毀物、外逃等行為[5]。長期處于這種狀態中,無疑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久之便會影響機體的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功能,出現心理問題,并導致各種軀體不適。精神病醫院絕大多數采用封閉式管理模式,沒有家屬的陪伴,患者的衣食住行都由護士照看,病房患者人數多,病種多樣,除了做好患者護理治療工作外,護士更要做好患者的安全護理,稍有閃失,就有可能出現意外。與綜合醫院比較,護士的崗位不是在護士站或辦公室,而是在患者身邊,精神病患者在病態支配下,隨時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件,挨打、挨罵是常有的事,據報道,精神科護士受患者攻擊率為98.47%[6,7]。護士夜班平均8~10個/月,造成護士長期睡眠不足,身體疲勞,護理工作的連續性“三班”輪轉,擾亂了自身的生理節律,引起生物鐘紊亂。因此大多數精神科男護士存在緊張失眠的心理問題。精神科男護士由于長期工作在焦慮、抑郁、偏執、猜疑、憤怒的環境氛圍中,使部分男護士性格急躁易怒,離開了工作環境,回歸到家庭時,脾氣往往變得急躁,不易控制。職業緊張可影響人的智力活動,情感狀態。工作上體力的付出和精力的付出巨大,得到的回報卻少,心理失衡[8]。他們在工作中常常沒有成就感,缺乏專業自豪感。另外社會上存在尊醫輕護現象、歧視精神病患者現象,容易使精神科護士產生不同程度的職業羞恥感。同時護理是以女性為主導群體的職業,男護士的社會認同感更低[9]。在工作和社會環境的雙重壓力下,精神科男護士更易出現自卑的心理問題,進而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3.2調整身心狀態的方法對策
自我心理調節,充分認識自己面臨或即將面臨的身心健康問題,運用護理學理論進行自我心理維護,及時消除亞健康,接受護理對象的特殊性,用充沛的精力服務于精神疾病患者,在維護患者健康的同時,自我調節好身心。從每個細節著手,改變因護理職業本身造成的心理壓力。運用心理學知識,改變對精神科護理工作本身的認同。可以運用合理情緒療法調整心態,合理情緒療法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于20世紀50年代首創的一種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又叫“理性情緒療法”[10],這種方法旨在通過純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的途徑,改變人的非理性信念,以幫助他們解決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該理論認為,使人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情不正確的解釋和評價。事情本身無所謂好壞,當人們賦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評價時,便有可能產生各種無謂的煩惱和困擾。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在ABC理論中,A代表誘發事件;B代表個體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及評價信念;C代表繼這一事件后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合理情緒療法認為A并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B才是引起情緒和行為反應的直接原因。換局話說,抑郁、焦慮、沮喪等情緒結果C并不是由所發生的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想法B所產生的[4]。如果某個人有正確積極的觀念,即使面對一些困境也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則,錯誤的思想及消極的看法就容易使人產生情緒困擾。例:我是精神科男護士,我沒用,地位低,沒有價值。工作沒有動力,倦怠。不是精神科護理工作造成倦怠,而是因為對我沒用,價值低的認同。我們不妨轉換想法,我是專科護士具備專業化理論及技能,是綜合醫院中沒涉及到的。一個事件,兩種不同的看法,產生的結果差距巨大,負性情緒自消。男護士們應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來自家庭、朋友和同事的理解和支持,可以使壓力強度相對降低。個人也可以參加一些自己喜歡的社團,陶冶情操的同時結交朋友,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參加某項運動,發揮生物調節作用,改善失眠及焦慮情緒。學習交流溝通技巧,護士與患者及家屬保持三方面溝通順暢。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注意以下幾點:(1)首因效應:社會心理學認為,最初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比后來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更大[11]。我們護士要非常重視第一次與患者及家屬的接觸。(2)傾聽:積極地聽,認真地聽,關注地聽,并在傾聽時適度參與。不僅是用耳朵聽,而是要用心聽。(3)注意觀察面部表情,一個人內心的喜怒哀樂無不在臉上透露出來,即“察言觀色”。(4)身體語言:人的身體、手勢的運動和位置在相對溝通中起著重要作用。(5)溝通中把封閉式提問與開放式提問結合起來,效果會更好。(6)鼓勵技術:常用“嗯”、“講下去”、“還有嗎”、鼓勵其進一步表達。(7)注重非言語行為在溝通中的作用,它可以起到言語無法達到的效果,往往于無行中發揮了作用。(8)溝通時應避免的態度,不能以權威的身份出現,強迫接受執行。醫院管理者為護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提供與外界交流學習的平臺,給予男護士發展的個人空間,合理的彈性排班。我院進行了“日行萬步”,“健步走”。“運動會”,“演講比賽”等活動,來幫助男護士們緩解和釋放壓力。專科護士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具有熟練的護理技術和知識,完成了專科護士所需要的教育課程,且考試合格者[12]。
目前,護理的專科化已成為許多國家臨床護理實踐發展的策略和方向。《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應根據專科護理領域的工作需要,有計劃的培養專業化護理骨干,建立和發展臨床專業護士,提高專科護理服務水平[13]。精神科男護士要看到這一契機,看到自己的職業空間,提高自信。精神科護理有它的獨到之處,例如,在進行肌內注射時,要求做到“兩快一慢”,而在為興奮躁動的患者肌內注射時,為了防止針頭折斷在肌肉中,就要改為“三快”。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變通。類似的專科護理還有很多;要看到男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克服自卑;男護士沒有生理期、孕期、哺乳期等女性特有的生理時期,職業發展穩定,在排班時不需要照顧。精神科男護士體力好,在護理男患者時更加得心應手,雖然處于女性職場中,但是有著女護士不可取代的作用,整個社會應關心精神科男護士的身心健康與成長,尊重他們的勞動與付出。
總之,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對護士的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工作在精神衛生事業第一線的男護士們應意識到這一點,你們自己身心健康了,才能更好的服務于患者,你們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男護士是一個逐漸壯大的群體,他們不斷深入到臨床科室中,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中默默發揮著作用,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社會的關注,男護士應提高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才能更好的為患者提供健康服務。
作者: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