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輸血不良反應的臨床特點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臨床輸血與檢驗》2017年第6期
摘要:目的:分析輸血不良反應的臨床特點,并探討其影響因素。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輸血患者7600例,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輸血期間及輸血后發生的不良反應,統計不同血液成分不良反應發生率,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結果: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249%,以血小板發生率最高,其次為紅細胞懸液,最后為血漿,其他血液成分均未發生輸血不良反應;46例輸血反應發熱占32.6%,過敏占6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18歲輸血反應高于≥18歲者,有過敏史、輸血史高于無過敏史、輸血史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組白細胞濾器使用率為100%,可顯著減少血小板與紅細胞輸注時發生發熱反應。結論:血小板、紅細胞及血漿輸注后易發生輸血反應,且過敏反應最常見,其影響因素為過敏史、輸血史及未成年人,需高度關注此類患者。
關鍵詞:輸血不良反應;臨床特點;影響因素
輸血為臨床常用治療與搶救措施,主要采用靜脈輸注血液的方式,不僅可抗休克,補充血量,還可將低帶氧能力誘發的急性缺氧癥或紅細胞減少現象糾正,補充各類凝血因子[1,2]。輸血一般使用同型血,還需交叉配血,不存在紅細胞出現凝集現象后再進行,但受到血液成分及患者個體差異因素影響會引起輸血反應或傳染病。若輸血反應輕微且及時處理不會影響病情,但若輸血不良反應嚴重則會對患者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影響。臨床按照不良反應體征與癥狀劃分輸血反應為4種類型,即細菌污染反應、發熱反應、溶血反應及過敏反應,以紅細胞血型不合誘發的細菌污染性及溶血性輸血反應最為嚴重,但臨床比較常見的反應為過敏與發熱反應。現選取我院收治的7600例輸血患者,分析其臨床特點,并探討其影響因素。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輸血患者7600例,年齡1d~87歲,平均年齡(51.7±12.6)歲;輸血成分主要有陰性全血、血漿、紅細胞懸液、冷沉淀、血小板、冷凍洗滌紅細胞等共18450袋,均來源于血站。
1.2方法
按照2000年衛生部頒發的《臨床輸血技術規范》,我院實施不良反應回報制度。一旦不良反應發生醫師需結合患者實際將《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填好后送至輸血科。回顧性調查分析7600例患者臨床資料,收集住院號、姓名性別、輸血日期、成分類別、過敏史、輸血史、不良反應類型、所屬科室及是否應用濾除白細胞過濾器等。
1.3輸血不良反應診斷標準
輸血期間或輸血后1~2h受血者體溫上升不低于1℃,伴隨出汗、惡心嘔吐及寒戰等癥狀,將其他體溫上升影響因素排除,即為非溶血性發熱反應;輸血期間或輸血后受血者新發蕁麻疹、皮膚瘙癢、紅斑、過敏性休克及難以呼吸等癥狀即刻判定為過敏反應[3]。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對比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輸血成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8540袋血液中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249%,其中以血小板發生率最高,其次為紅細胞懸液,最后為血漿,其他血液成分均未發生輸血不良反應;46例輸血反應中15例發熱,占32.6%,31例過敏,占67.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輸血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分析
男女性輸血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18歲輸血反應高于≥18歲者,有過敏史、輸血史高于無過敏史、輸血史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對于受血者而言無論輸注何種血液制品均存在一定風險,據統計輸血反應發生率為1%~10%[4],我院為0.249%,較低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血管中心加大監管力度,醫院也開展輸血安全與質量管理,臨床醫師輸血經驗也更加豐富,掌握更多技巧;或部分醫師輸血前給患者用藥,掩蓋部分輸血反應,漏報或未能及時診斷導致上報率比實際發生率低。但這也體現出本院對輸血管理的高度重視,同時還要培養臨床工作者對輸血反應的重視,若因技術原因導致輸血反應未被及時診斷可能會產生嚴重后果,因此科室要強加培訓。因全血成分比較復雜,輸血反應最高,因此現在多采用成分輸血法,降低全血使用率,患者缺什么就輸注什么,可確保安全性與輸血效果。成分輸血不僅可減少輸血不良反應,還可節省血液資源。本組不同血液成分中以血小板發生率最高,以過敏反應為主,其次為紅細胞懸液,以發熱反應為主,最后為血漿,以過敏反應為主。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多關聯于多次輸注HLA不相合的血小板或白細胞,妊娠或多次輸血產生血小板、白細胞凝集素或淋巴細胞復康體,再次輸血后誘發免疫反應,溶解血小板、白細胞后將熱原釋放出來誘發發熱[5];受血者多次輸注后變為過敏體質、產生抗IgA抗體及被動獲得性抗體等導致過敏反應。文獻稱輸血不良反應發生關聯于發血至輸血時間[6],因此臨床應盡量簡化該過程,縮短耗時,將保存條件變化對血液成分產生的影響減少。一般規定發血到輸血間隔時間應在0.5h內,每次發血應在4U以內。
輸注血小板前血站送血前應先聯系臨床了解是否能及時輸注,若不能需先保存于血站,輸注前再送來。若臨床發生特殊狀況無法及時輸血應由輸血科代為管理。本組結果表明年齡<18歲輸血反應高于≥18歲者,有過敏史、輸血史高于無過敏史、輸血史者(P<0.05)。由此可知,輸血不良反應主要關聯于過敏史、年齡及輸血史,因此臨床要高度關注未成年人、多次輸血者及過敏史者。有諸多因素會誘發輸血不良反應,除上述因素影響外,臨床、血站、輸血科等工作人員均會導致輸血反應,為將輸血安全性提升,需重視以下幾點:(1)血站需結合臨床需求及時供應血液,如患者多次輸血且發生過發熱反應,臨床高度懷疑應白細胞抗體誘發,此時血站應去白細胞紅細胞;同時還要確保血液質量,嚴格清潔消毒與保存,防止污染,按照規定要求制備成分及運輸血液。(2)輸血科需將輸血前檢查制度嚴格落實,包括篩查意外抗體、復檢血型及交叉配血等;盡量全面了解患者,高度重視輸血史及輸血反應史患者,臨床應多聯系輸血科,共享信息,確保血液成分最適合患者;強化庫存管理,了解臨床血液成分及使用情況,將儲血計劃制定出來。(3)臨床醫護人員需對輸血指征予以嚴格把控,預防不良反應,同時結合患者實際合理選擇輸注成分,詳細了解過敏史、妊娠史等,密切監控輸血過程,做好病程記錄。
綜上所述,輸血風險較大,各科室需密切聯系,嚴格掌控輸血指征,最大限度減少輸血反應,確保輸血安全。
參考文獻
[1]羅虎成,高烽華,于艷文,等.創傷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醫學綜述,2015,21(2):361-362.
[2]王從剛,陳靖,包建國,等.近3年輸血不良反應回顧分析〔J〕.安徽醫學,2016,37(4):457-459.
[3]林靜霞,任俊,肖帆,等.輸血不良反應的臨床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3):291-294.
[4]龍永疆,裴巧云.輸血不良反應的臨床特征及影響因素〔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18):3571-3572.
[5]章愛華,章愛梅.關于輸血不良反應的臨床特點及影響因素探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5):183-184.
[6]余紅亞,付謙.150例臨床輸血不良反應情況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3):1662-1663.
作者:曾曉新 單位:福建省廈門市中心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