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輸血不良反應對臨床輸血療效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輸血不良反應對臨床輸血療效的影響。方法:收集輸血患者資料,其中出現輸血不良反應70例患者為研究組,未出現不良反應70例作對照組。結果:不良反應居首位的是過敏反應,其次為發熱反應。輸血次數<2次的對照組患者多于研究組(P<0.05)。結論:造成輸血不良反應的因素較多,主要為輸血的次數、類型及時間等,應對患者進行嚴格的不良反應監測,通過對不良反應的及時處理,從而確保患者的輸血安全。
關鍵詞:輸血;不良反應;療效;影響
輸血為臨床對患者實施治療的途徑之一,主要治療方式為將血液以靜脈輸注的形式提供給患者,目前輸血治療被臨床廣泛運用,為臨床中重要治療及搶救手段[1]。研究指出,若患者一次性失血已超全血量15%狀態下,則機體中代償功能無法維持患者正常血壓水平,進而會造成機體活動出現障礙,若未對患者實施及時輸血,則可能造成嚴重后果[2]。但在輸血的過程中易產生各類不良反應,故本院對患者實施輸血時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說明,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集的輸血患者25978例資料,將其中輸血出現不良反應的70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在未出現不良反應患者中抽取70例作對照組。研究組男41例,女29例;年齡18~78歲,平均(42.29±4.41)歲;體重40~69kg,平均(50.01±4.93)kg。對照男42例,女28例;年齡19~79歲,平均(42.58±4.83)歲;體重41~68kg,平均(50.12±4.82)kg。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方法:患者出現輸血的不良反應診斷標準按照《臨床輸血學》的診斷標準判斷[3]。觀察指標:記錄患者出現輸血的不良反應種類,包括呼吸困難、液體超負荷、輸血相關性的肺損傷、溶血反應、發熱反應、過敏反應。統計處理:所有數據由SPSS22.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單位用(x±s)表達,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單位由%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意義。
二、結果
研究組不良反應情況:25978例患者中出現輸血不良反應共70例,其中不良反應居首位的為過敏反應,其次為發熱反應、液體超負荷及呼吸困難。兩組不良反應危險因素對比情況:輸血出現的不良反應和輸血類型、輸血次數及時間等存在緊密聯系,輸血次數>3次、出血至輸血的時間間隔>30min及輸冷沉淀血液情況愈多則越易出現不良反應,兩組數據比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輸血為臨床對患者實施治療或是輔助治療的關鍵手段[4]。通常,臨床對患者實施輸血之前,所提供的血液已經化驗,待其確認安全后方可使用。但研究文獻指出,現階段不存在完全安全血液,對患者給予任何方式輸血療法,皆可能導致感染或是并發癥等情況出現[5]。而輸血的不良反應通常是指輸血過程或是輸血后,受血者出現和輸血相關異常性疾病或表現,盡管以最高標準對血液實施采集、存儲、加工等,仍會有不良反應出現可能性,嚴重不良反應若無法得以及時有效處理,則可能對受血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6]。本研究中,發現輸血不良反應患者70例,不良反應類型分別是過敏反應、發熱反應、呼吸困難、液體超負荷等;另一方面,輸血出現的不良反應和輸血類型存在緊密聯系,輸血次數>3次、出血至輸血的時間間隔>30min及輸冷沉淀血液情況愈多則越易出現不良反應,與王從剛等[7]研究類似。因此有研究提示,為預防患者出現過敏反應,可在其輸血之前提供抗組織胺類用藥預防不良反應出現;接受獻血時注意禁止存在過敏史者獻血。對輸血過程中出現先兆性發熱或是寒戰時,則即刻停止輸血,采取對癥治療的方式,例如給予患者鎮靜、解熱性藥物(地塞米松、異丙嗪等)[8]。為預防輸血者出現發熱反應,則需在輸血、采血過程嚴格執行無菌性操作,確保血液制劑、輸血器具及采血器具制備過程的無熱原性。輸血過程,對患者出現的各類反應皆進行嚴密的觀察,同時按照患者臨床癥狀和生命體征對其出現的不良反應實施相應對癥處理,且在輸血之后亦需對患者感受進行詢問,預防遲發性不良反應出現。本研究所采取樣本數量有限,待臨床補充調查。綜上所述,臨床中醫護人員需對輸血出現的不良反應發生機制及類型進行有效識別,同時對輸血性不良反應進行積極治療、診斷及預防等工作尤為必要。
作者:蘇禮華 單位:677000云南省臨滄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