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急診惡性心律失常的治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臨床醫學雜志》2014年第五期
1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Q-T間期(0.36±0.03)s,發作方式大部分為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和室性心動過速,直流電復律通常能夠成功轉復;研究組Q-T間期(0.53±0.03)s,發作方式大部分為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大劑量補充鉀、鎂及異丙腎上腺素鉀,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和室性心動過速靜脈注射阿托品能夠成功復律。兩組患者在好轉、死亡和自動出院率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臨床干預措施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心電監護能夠在心臟產生危象時提供較為準確及時的疾病信息,可以有效識別癥狀,惡性心律失常在發作前通常出現室性早搏、心動過緩癥狀,一般臨床表現有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和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所以在臨床中需仔細觀察患者心電圖變化,及早注意惡性心律失常先兆,并予以及時處理,在患者產生胸悶、頭昏、心慌、乏力等臨床癥狀時,護理人員需提高警惕注意是否出現惡性心律失常,及時通知醫師,及早觀察到惡性心律失常先兆能夠獲得充足搶救時間,增加搶救成功率。
導致惡性心律失常最常見疾病為冠心病,特別是急性心肌梗死和擴張型心肌病等。而且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預激綜合征、肺栓塞、藥物中毒等也會引發惡性心律失常。
本研究發現,112例患者有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癥狀,占93.33%,無器質性心臟病或原因不明者占6.67%。由此可知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是導致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的最常見因素,和近幾年臨床報道結果保持一致性。本研究兩組患者均正確干預,好轉、死亡和自動出院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臨床干預措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惡性心律失常大部分是因不同形式的期前收縮而引發,存在不同形式發作方式,需按照不同臨床特征及發作方式應用合理臨床干預方法。惡性心律失常具有較為危險的病情,需予以高度重視,在予以明確診斷后需及時實施干預,重視基礎病癥治療,降低病死率。
作者:郭叢徑單位:河南省鎮平縣人民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