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急診神經介入手術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嶺南現代臨床外科雜志》2015年第三期
1資料與方法
1.1觀測指標記錄麻醉誘導前(T1)、誘導后(T2)、插入氣管插管或喉罩后1min(T3)、股動脈穿刺時(T4)、手術結束時(T5)以及拔管即時(T6)SBP,HR,SPO2及BIS值;記錄手術時間和蘇醒時間(從停藥至BIS值升至90時間),記錄Propofol及Remifentanil的用量,記錄氣管插管或喉罩首次插入成功率和總成功率,記錄嗆咳、返流誤吸、喉痙攣、以及躁動發生情況。
1.2統計分析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平均差(x±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兩組患者性別構成、年齡、體重及手術時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1)。與T組比較,L組SBP及HR在T3、T6時明顯降低(P<0.05)。與T1比較,T組SBP及HR在T3、T6時明顯升高(P<0.01);L組SBP及HR在T3,T6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各時點SPO2及BIS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2)。與T組比較,L組蘇醒時間明顯縮短(P<0.05),L組Propofol及Remifentanil用量明顯減少(P<0.05),而插管首次成功率及總成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3)。與T組比較,L組蘇醒期嗆咳、躁動發生率明顯降低(P<0.05),而喉痙攣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無一患者發生返流誤吸(表4)。
3討論
神經介入手術因其創傷小,出血少,手術及時,越來越廣泛被神經外科醫生和患者接受。目前急診神經介入手逐漸增多,如動脈瘤手術的干預時間已由原來的SAH后7天調整為SAH后3天以內,甚至SAH后24小時的超早期急診處理;而對于急性血管內閉塞,急診血管內治療對血管再通尤為重要。此類型病例麻醉處理要求誘導過程中平穩:避免血壓劇烈波動引起動脈瘤再次破裂、或加重腦血管閉塞缺血;要求術中維持適當的麻醉深度,保證患者無體動從而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還要求術后患者快速清醒,以便進行快速神經功能判斷。目前普遍采用的麻醉方法是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此方法可確保氣道安全,但同時也并存弊端:如需要較深的麻醉深度抑制氣管插管期間及留置氣管導管期間的應激反應,以及術后常出現嗆咳、躁動等。國內外有學者提出可將聲門上通氣工具應用在神經介入手術中,從而避免氣管插管帶來的弊端。與氣管插管及其他聲門上通氣工具相比,加強型喉罩具有以下優點:有效減輕氣管插管帶來的應激反應;管道以螺旋鋼絲加強,有效防止減少術中管道成角扭曲風險,適合頭頸部手術。
本研究旨在觀察加強型喉罩在急診神經介入治療中應用的可行性。兩組患者麻醉過程中各時點BIS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顯示兩組在麻醉誘導及維持期間麻醉深度接近。血流動力學的波動在置入加強型喉罩時明顯比插入氣管導管時小;同樣,在拔管過程中,喉罩組血流動力學的波動比氣管插入組小。這符合喉罩的特點,對聲門、氣管無刺激,引起的血流動力學變化輕微,尤其適合圍術期需要嚴格控制血壓的患者。喉罩組患者蘇醒時間縮短,可能與麻醉用藥明顯減少相關,這有利于介入術后快速的神經功能評估。喉罩組蘇醒期嗆咳、躁動發生率明顯低于氣管插管組,說明加強型喉罩可被患者較好耐受,在神經介入手術中充分顯示其優勢,避免嗆咳帶來顱內壓及血壓的劇烈波動。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的首次插入成功率均較高,總成功率均為100%。喉罩組首次成功率83%比氣管插管首次成功率90%低,差異雖然沒有統計學意義,但是加強型喉罩插入的復雜性不容忽視。相對普通喉罩而言,加強型喉罩管道軟而難以置入。筆者的經驗為使用導管芯塑形,輔助喉罩置入,需注意管芯前端勿超出喉罩,避免咽喉部軟組織的損傷。
限制喉罩在臨床上使用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完全確保氣道的安全。研究顯示兩組無一例發生返流誤吸,這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偏少相關。對于急診神經介入手術患者,應該嚴格掌握喉罩置入適應癥,術前嚴格禁食禁飲,必要時插入胃腸引流管,適當使用止吐藥物,術中嚴密觀察,及時發現和處理相關并發癥[11]。綜上所述,加強型喉罩用于急診神經介入手術,圍術期血流動力學相對穩定,蘇醒快,不良反應較少,可適合在急診神經介入手術應用。
作者:陳志聰 彭俊 鮑亞楠 黃紹農 劉志恒 單位: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