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拓寬醫學生就業路徑的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南方醫學教育》2017年第4期
[摘要]新醫改進行了八年,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在市場化的沖擊下,一些醫療機構沒有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導致市場失靈、進程緩慢。“十三五”醫改規劃的向市場釋放了四大信號:去編、漲待遇、市場配置資源、鼓勵社會辦醫。通過分析醫學院畢業生就業現狀和問題,結合新醫改政策,分析新醫改對醫學生就業的影響,進而根據新醫改政策和學生就業現狀提出醫學生就業的路徑建議。
[關鍵詞]新醫改;醫學生;就業路徑
一、新醫改的重點
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向社會公布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新醫改由此開始。新醫改包含了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首先要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負擔,改善“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從長期來看,醫改的最終目的是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1]。新醫改已經進行了八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由于市場的沖擊、新醫改進度緩慢等因素影響,效果不是很明顯。針對醫改落實過程中仍然存在的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問題,國務院公布了“十三五”醫改規劃。“十三五”醫改規劃主要體現為以下四個方面的變化。第一,建立醫療行業的人事編制制度。建立健全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編制人事制度,逐步實行編制備案制。“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老員工保持編制,新入職的醫生不再進行編制。雖然這一改革實施的難度特別大,但是醫護人員“去編”將是必然之勢[2]。第二,增加醫護人員的薪酬待遇。公立醫院實行協議薪酬和目標年薪制,是“十三五”醫改的核心內容。體現醫務衛生人員技術勞務價值一直是醫改的目的,國家在未來的衛生投入將更多地投放于一線醫務人員的培養。第三,加強市場醫療衛生配備資源。減少政府配置資源的決定,放權給市場,讓市場在配置資源當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擴大醫療機構和單位的競爭范圍,消除醫療行業競爭壁壘,尤其是政府施加的競爭壁壘。政府部門將會大幅度縮小產業政策的適用空間,逐步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特別是在PPP項目推進、公共服務外包等方面[3]。第四,鼓勵社會力量創辦醫療機構。“十三五”醫療改革規劃提出,要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健全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4]。允許公立醫院根據需求和規劃,與社會資源合作舉辦新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源與力量投向滿足百姓多元化需求的醫療服務領域。
二、醫學生就業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供需嚴重失衡,醫學生就業難度增加
隨著醫學院校的擴招,畢業生總量逐年增加,而市場需求沒有太大的提升,市場容量與就業學生數量越來越失衡。教育部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醫學類碩士及博士畢業人數為11.2萬人,本科畢業生近60萬人。學歷層次的不同導致供需局面的不同,碩士和博士畢業生的市場供求基本保持平衡,本科生和專科生的供給大于社會需求。在同一學歷水平下,“985”“211”等重點高校比普通高校的就業率要高。同一所學校里,不同專業間的就業率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麻醉學等醫學專業的就業崗位充足,相關醫學專業畢業生數量較少;臨床醫學等專業的需求較少,而專業畢業生數量較多。總的來說,醫學專業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加,而社會需求沒有太大變化,醫學生就業率逐年降低。
(二)新增崗位不足,且學歷要求逐年上升
盡管國家近幾年采取了許多政策,但由于醫學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同時醫學院畢業生受傳統觀念的束縛較重,仍然存在很多嚴重問題。醫學畢業生數量與城市的醫療機構崗位供需嚴重失衡,尤其是二甲、三甲這類公立醫院,超編現象嚴重。雖然很多醫療機構已經推出改革政策,如擴建醫院、兼并優質的中小醫院,定崗定編等,但新增的用人指標還是沒有辦法滿足眾多畢業生想進公立醫院的需求。同時,由于醫學就業市場崗位少畢業生多,除了個別科室或某些緊缺崗位外,許多單位或機構進入門檻較高,一般要求應聘者具備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學歷,有的崗位甚至要求應聘者具備相關的海外留學背景。這種學歷要求不分區域,在全國都具有普遍適用性。相關資料顯示,自2004年以來,一線城市對醫學碩士研究生學歷人數的需求呈不斷上升趨勢,對本科生的需求略有下降,尤其是專科生的就業機會明顯減少。另外,許多醫療機構招聘門檻偏高,這大大增加了醫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三)結構性矛盾突出,醫療資源不均衡
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無法完全與市場接軌,醫學院校的專業結構性矛盾和高等醫學教育的結構性矛盾問題十分突出[5]。城市公立醫院超編嚴重,而城市的社區醫院和鄉鎮的衛生院等這類基層醫療單位人才缺乏。醫改的最終目的是改善所有老百姓的就醫問題,要解決農村、鄉鎮和城市社區基本醫療問題,就需要充足的全科醫學、社區保健、預防醫學等專業的畢業生。另外,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醫療以及與老年人需求相關的社會服務機構中專業人才嚴重匱乏,因此產生了與此相關的社區服務、家庭護理等現代醫療衛生服務形式,這些為醫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平臺。而現今,大多數醫學院校仍是以臨床醫學專業為主要專業設置,培養的畢業生也大多是面向大型醫療衛生機構就業,或者是適合在醫療科研單位進行醫學研究的人員,這些都體現了教育結構設置相比與社會需求的滯后性[6]。同時,醫學各專業之間的供需也極其不平衡,麻醉學、醫學檢驗學等專業每年的社會需求量很大,畢業生數量卻并不多,而臨床醫學等專業的畢業生早已經是供大于求。
三、新醫改對醫學生就業現狀的影響
(一)新醫改的編制備案制的影響
長期以來,主要決定醫生收入的不是醫術的高與低,也不是職業風險和壓力,而是取決于一紙編制。對于醫院來說,無法招聘到需要的人才,也無法通過合理的待遇留住人才,人才流失成為醫院的普遍現象。首先,實行編制備案制之后創造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發展環境,醫院企業化的管理可以使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這一新醫改的優勢可以吸引想要靠努力拼出一番事業的新人,尤其是初出校園的畢業生。醫院的薪酬計算方式也更加合理化,職務晉升、獎金收入上不再論資排輩,而是實現按優分配,沒有太多資歷的年輕醫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滿足自己的經濟需求。新醫改后的薪酬計算標準也能很大程度地體現醫生的勞動價值,實現醫生的自我實現需求。改革后的公立醫院無論從經濟上、成長上還是自我實現上,都能更好地滿足畢業生的需求,這一結果會吸引更多醫學畢業生將其作為就業的第一選擇。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分立的“雙軌制”,使兩種醫院的醫生待遇十分不平等。取消編制后,民營企業獲得了更加公平的人才競爭環境,醫學生可以根據醫院提供的工作環境、薪酬待遇、發展空間等自由選擇工作單位,甚至可以實現醫生自由執業。編制備案制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選擇,也提高和拓寬了大學生的就業水平和發展空間。實行編制備案制,醫院可自主招醫。根據社會目前供需不平衡的現狀來看,醫院對應屆畢業生的學歷及能力要求只會高不會低,所以對醫學院學生來說,提高自己的學歷和專業技能迫在眉睫。編制備案制雖然不能立即解決醫學畢業生想去公立醫院的數量,但是從根本上解決了畢業生進入公立醫院的目的———不是為了一紙編制,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更加有利于提升醫療機構的水平,促進醫療機構的人才流動。
(二)一線醫護人員漲待遇的影響
我國基層醫改進度緩慢的原因除了基層醫療機構的設備不如大醫院充足之外,主要是薪資待遇較低,無法吸引應屆畢業醫學生,甚至無法滿足醫生的經濟生活需求。新醫改實行為一線醫護人員漲工資,可以有效鼓勵優質醫療資源下基層,提高了基層醫療人員的薪資待遇。隨著畢業生就業期望的越來越理性化,這對應屆畢業生投入到基層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市場配給資源的影響
政府對公立醫院的公共服務外包提高了政府公共財政的使用效率,卻嚴重影響了醫療市場的運行效率。政府具有提供公共服務的天然壟斷地位,很可能因缺乏競爭壓力而使資金運行效率低下、服務質量低下。政府將資源配置逐漸交由市場來發揮主要的作用,提高了醫療市場的運行效率,使醫療市場逐漸向完全競爭市場發展,最終形成資源的最優配置。醫改的這一舉措也提高了私立醫院的競爭力,提高了私立醫院對優質醫療人員的吸引力[7]。市場在醫療資源配置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提高了醫療市場的運行效率,使私立醫院能夠相對公平地與公立醫院進行競爭,很好地促進醫學畢業生投入到醫療競爭市場中來,最終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市場配給資源保證了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多樣性的同時,也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使畢業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能力選擇合適的就業路徑。
(四)鼓勵社會辦醫的影響
新醫改政策鼓勵社會辦醫,放寬了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準入范圍。在準入、執業和發展等方面政府對非公立醫療機構采取與公立醫療機構一視同仁的方法,并且對非公立醫療機構進行有效監督并進行幫扶。這一政策促進了非公立醫療機構的持續健康發展,也提高了大學生社會辦醫的熱情[8]。
四、拓寬醫學生就業路徑的方法
(一)去編、增強市場資源配給政策
拓寬醫學生就業路徑實行編制備案制后的公立醫院體系不再圍繞著“編制”運轉,而是根據醫生的勞務價值進行績效管理,這樣的機制能更好地體現醫生的價值。公立醫院的醫療資源和設備更加齊全完備,在公立醫院可以更快地提升專業技能,接受到最新的資訊。取消編制后,三級醫療體系職工分工沒有等級之分,按優分配,加之充足的資源,公立醫院仍是醫學畢業生就業的首選。打破事業編制束縛后,醫生可以與大醫院簽約服務,同時可以在基層醫療機構執業,實現多點執業、自由行醫。私立醫院與公立醫院相比,更加需要人才,待遇也更優厚,發展空間也更大。新醫改之后,政府逐漸放權給市場,由市場進行資源的配給,增加了市場的競爭活力,也促進了私立醫院的發展。在一個逐步向競爭性市場發展的新的醫療行業中,私立醫院可能會有比公立醫院更強的生命力,去私立醫院工作將會是不亞于公立醫院的一種選擇。
(二)為一線醫務人員漲待遇政策
拓寬醫學生就業路徑為一線醫務人員漲待遇不僅促使醫學生畢業后從底層做起,也對醫學畢業生進入社區醫院起到了推動作用。新醫改之后,國家高度重視基層醫療機構,對社區醫院的設備、資金投入也在逐漸增加,社區醫院的條件正在一點點改善。再者,社區醫院比公立醫院更加渴求人才,而且競爭也不像公立醫院那么激烈,給個人的發展機會也就更多。從經濟層面上看,社區醫院費用比大醫院便宜,而且靠近居民區更貼近居民的生活,只要用心經營,也會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近幾年社區現代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大于供給,掌握現代的醫療衛生服務,可以更好地貼合時代的要求,在新的醫療環境中站穩腳跟。
(三)鼓勵社會辦醫政策
拓寬醫學生就業路徑新醫改支持醫生自由執業,支持非公立醫療機構在絕大多數方面上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一視同仁,并且引導社會辦醫的同時對非公立醫療機構進行幫扶。在就業形式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大學生應調整觀念,與社會協調同步,積極擴大就業領域,樹立創業意識。要拓寬醫學生的就業渠道,社會各相關職能部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扶持力度,打造適合醫學生發展的醫療平臺,在設備配置、薪資待遇、業務培訓、晉升途徑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投身基層醫療機構就業。更主要的是醫學生要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理性認知多元化的就業途徑,實現自身的價值。
(四)新醫改背景下醫學生升學深造
在供給嚴重大于需求的情況下,就需要供給方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隨著醫院對人才層次的要求越來越高,專科或本科學歷已經不再具有競爭力,很容易失業。為了提高自己的就業質量,醫學畢業生可以選擇考研或出國深造等多種途徑來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提高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EB/OL].[2017-11-19].
[2]吳瓊,馬曉靜,陳麗,等.公立醫院編制備案制的SWOT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16(12):11-13.
[3]歐日勤.政府與市場雙重失靈條件下的醫療服務定價機制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5.
[4]李金林,申瑋.2011—2016年我國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情況分析及推進社會辦醫的建議[J].中國醫療管理科學,2017(5):16-19.
[5]陳堯.醫學生就業觀適應醫療改革步伐的探索[J].中外企業家,2017(4):182-183.
[6]代云峰,曹春姚,魏環冰,等.從醫學檢驗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策略[J].中國培訓,2017(6):78-79.
[7]陳婷婷,李云鵬,劉英竹.基于高校人才培養視角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路徑研究:以齊齊哈爾醫學院為例[J].科技創新導報,2017(7):219-220.
[8]張云波,潘冬笑,葛書亞.醫學畢業生創辦社區醫療診所實施路徑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211-212.
作者:宋艷萍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