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腹瀉型腸易激中藥的臨床療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蒙古中醫藥雜志》2014年第二十期
1資料和方法
1.1療效標準:依據《中藥新藥相關臨床研究的指導原則》中將患者腹脹、腹痛、排便次數、黏液便、大便性狀等癥狀分成重度、中度、輕度和無四個級別[2]。其中無表示0分,輕度為1分,中度為2分,重度為3分。顯效:臨床癥狀基本上消失,大便成形且黏液出現明顯減少,療效指數>85%;有效:相關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大便溏且黏液有所減少,療效指數≤85且>40%;無效:相關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療效指數≤40%。
1.2統計學分析:數據應用SPSS18.0軟件包統計分析,一般資料應用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X2檢驗,當P<0.05,表示比較差異具統計學上的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情況:研究組治療效果的有效率96.00%比對照組72.00%高,比較差異具統計學上的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情況:研究組的腹脹、腹痛、排便次數、大便性狀和黏液便等癥狀評分,比對照組低,比較差異均具統計學上的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的復發情況:停藥半年后,研究組患者復發3(12.00%)例,比對照組復發9(36.00%)例少,比較具統計學的意義(P<0.05)。
3討論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與胃腸功能的變化具有緊密相關性,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等,屬于中醫學中“泄瀉”范疇。臨床導致泄瀉癥狀病因比較多,可分成虛實兩種,通常久瀉大部分由脾腎虛弱造成,主要治療原則是補益脾腎、收斂固澀[3]。臨床應用中藥灌腸方劑中黃柏、黃連、苦參、蒲公英、薏苡仁和金銀花等,具有良好固澀收斂、寬腸行氣的功效,進而實現收澀不滯、斂正氣不留邪的目的。依據大量臨床研究表明中藥灌腸的效果良好,且中藥灌腸的吸收效果比口服用藥快。本研究表明研究組治療效果的有效率96.00%,明顯比對照組72.00%高,進而有效證實中藥灌腸的臨床用藥可行性。
近年來,臨床相關中藥灌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疾病的研究文獻比較多。在喬敏研究中,通過分組應用西藥和聯合中藥灌腸,得出患者的臨床腹瀉和腹痛癥狀明顯改善,進而有效表明中藥灌腸應用于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顯著[4]。在本次研究中,通過設立分組分別用藥后,得出研究組的腹脹、腹痛、排便次數、大便性狀和黏液便等癥狀評分比對照組低,差異顯著。本研究結果有效證實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予常規藥物聯合中藥灌腸,患者的癥狀改善明顯,有效證實臨床用藥的有效可行性。同時,本研究得出停藥半年后,研究組復發3(12.00%)例,比對照組復發9(36.00%)例少,比較差異顯著。研究表明患者應用常規藥物聯合中藥灌腸,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良好。關于中藥灌腸在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深入研究價值,需以后臨床進一步研究證實。綜上所述,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予常規藥物聯合中藥灌腸,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明顯,且復發率明顯降低,療效顯著,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和研究價值。
作者:王旭單位:江蘇省泗洪縣人民醫院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