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床醫學認證的進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國內專業認證的進展
1.1專業認證標準的制訂和基本內涵2003年教育部設立了“中國醫學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研究”項目,委托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要根據“全球標準”研究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并于2004年完成標準的制訂。為推動中國的醫學專業認證工作的開展,2008年3月教育部成立了醫學教育認證專家委員會和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2008年9月教育部、衛生部聯合頒布《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簡稱“中國標準”),標志著我國醫學教育認證工作正式啟動。“中國標準”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包括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目標、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3項標準、35條亞標準;第二部分,本科臨床醫學專業教育辦學標準,包括10項標準、44條亞標準。第一部分是對培養結果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是對培養過程的基本規范,也是認證的重點。貫穿“中國標準”主要有七個理念:一是強調共同利益方的參與;二是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三是鼓勵考核方法的改革;四是加強教師的培養;五是搞好教育資源的建設;六是注重教學質量的控制;七是重視科學研究對教學的促進。目前,我國國家級醫學教育認證體系已初步建立。
1.2專業認證的實施教育部2011年計劃,到2020年完成127所舉辦臨床醫學專業的公辦院校的首輪專業認證工作。2012年5月,教育部、衛生部出臺《關于實施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建立臨床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2020年完成高等學校臨床醫學專業首輪認證工作”,為我國專業認證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截止2014年2月,國內已完成20所院校的專業認證:哈爾濱醫科大學是國內第一所參加專業認證的高校,時間是2006年5月,使用的是“全球標準”,示范效應明顯;2008年3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采用當時尚未頒布的“中國標準”進行了試認證;2009年11月汕頭大學醫學院成為“中國標準”正式頒布后第一所進行認證的醫學院;2010年進行了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專業認證;2011年進行了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院、中國醫科大學、廣西醫科大學的專業認證;2012年進行了嘉興學院、長治醫學院、重慶醫科大學、桂林醫學院的專業認證;2013年進行了齊齊哈爾醫學院、贛南醫學院、北京大學、沈陽醫學院、濱州醫學院、杭州師范大學、承德醫學院、浙江中醫藥大學和溫州醫科大學等9所院校的專業認證。
1.3已認證院校存在的主要問題據了解以上20所院校均通過了認證,完全認證有效期限為8年,絕大多數院校為有條件認證,有效期限為3~6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校在組織管理、教育模式、課程體系、考核評價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一是在組織管理方面,用人單位、社區等相關利益方在參與醫學教育的教學目標原則制定、學生質量的評價、提供社會對學校改革發展的需求等方面參與度不夠;聽取政府主管部門、用人單位、畢業后教育機構的意見較少;學生和教師參與教育決策不夠,教學指導委員會中領導多、一線教師少。二是在教育模式方面,教育觀念落后,教學模式陳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并未普遍有效實施;傳統的“三中心”的影響依然存在,即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教學環境以課堂為中心、學習資料以教材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夠,表現在講課多、自學少,必修課多、選修課少;教師存在認識誤區,認為自己的主要職責是傳授知識,講得越多,學生收獲就越大;教師包辦有余,指導不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沒有真正落實到行動;教師沒有把自己的角色從授課者、信息傳遞者轉變成學習的管理者和輔導者,學生被動地學;本科生參加科研,進行科研訓練機會不多;學生直接接觸病人的機會比較少;開設綜合性課程的改革力度不大。三是在課程體系方面,橫向、縱向整合不夠;評價方法仍以學科為基礎,不利于課程整合。四是考核評價方面,考試方法局限,知識測試的比重高,技能、態度測試的比重低;總結性評價多,形成性評價少;考試結果對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2專業認證對醫學教育的影響
認證是對學校整體狀況的評價,主要是針對學校的辦學目標、物質條件、教學質量、管理水平、畢業生就業情況和實際工作能力、總體辦學效益等全方位進行評價。專業認證對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專業建設及教學改革具有正向激勵作用,對醫學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2.1轉變教育理念,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中國標準”強調共同利益方的參與、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鼓勵考核方法的改革等。共同利益方是指用人單位、政府主管部門和畢業后的教育機構。例如:“中國標準”中提到:“醫學院校的辦學宗旨和目標的確定需通過各方面人員(學校的領導、醫學院的行政管理人員、教職人員、學生、用人部門以及政府主管部門或學校的主辦者)的認真討論,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同意,使全校師生周知。”;“教學評價必須有政府主管部門、用人單位、畢業后教育機構的積極參與,并考慮他們對教育計劃提出的改進意見,讓他們獲知教育評價的結果。”;“醫學院校必須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溝通與協作意識的養成。”;“提倡進行綜合考試,以鼓勵學生融會貫通地學習;提倡學生自我評估,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形成”。專業認證促進學校轉變教育理念,將以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以課堂灌輸為主轉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以理論講授為主轉為以師生交互式為主,以評教為主轉為以評學為主、評教與評學相結合,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轉為以形成性評價為主。
2.2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國標準”強調為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必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例如:“中國標準”指出:“醫學院校應積極開展縱向或(和)橫向綜合的課程改革,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課程計劃必須體現加強基礎,培養能力,注重素質和發展個性的原則,課程設置應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者之間的比例可由學校根據實際確定。”;“課程計劃必須依據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醫學科學的進步和醫學模式的轉變。”;“教學方法包括教與學的方法,鼓勵應用引導式、問題式、交互式等模式。進入生物醫學課程、臨床醫學課程教學階段,鼓勵采取小班、小組方式教學。”。整合課程是貫穿于“中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專業認證過程中的重要采分點。整合課程不但可以優化課程體系,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而且可以減少學生學業負擔,使課程更好的被學生接受。課程整合不僅要考慮學科間知識的相互融合滲透,教學內容的銜接,還要考慮整合后課程的課堂教學組織以及教材選用等問題,不僅是對教師知識底蘊、教學能力和水平的考驗,而且是對教學管理者對教學的認識以及教學管理能力的考核。認證過程是自我評估的過程,有助于學校通過深入細致的自我分析,確定適當的教學目標,配備合理的教學設施、師資力量,最終達到改進學校的課程設置、管理方式等辦學模式,完善與提高學校辦學質量的目標。專業認證起到了導向和杠桿作用,通過認證學校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3樹立牢固的質量觀,保障醫學教育質量“中國標準”注重教學質量的控制。例如:“中國標準”指出:“教育評價必須覆蓋各個教學環節,其重點是對教育計劃、教育過程及教育結果狀況的檢測。”;“醫學院校必須建立畢業生質量調查制度,從醫學畢業生工作環境中搜集改進教育質量的反饋信息”。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已成為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醫學發展新趨勢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挑戰。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對醫學人才培養的結構、質量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醫學的社會性、公平性、整合性以及健康需求的廣泛性、醫學國際化等都在加速發展。我國正在推進的“醫學教育綜合改革”,圍繞“以提高醫學生崗位勝任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這一主線,按照“中國標準”要求,加強基礎與臨床的交叉滲透,讓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注重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的整合,將循證醫學引入教學各環節,以突出學生能力培養為主線,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專業認證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和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引導高校樹立牢固的質量觀念,從質量評估模式轉向質量保障模式,制訂臨床教學質量標準,健全臨床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完善臨床教學質量監督、評估和反饋系統。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突破,實現醫學生職業道德的顯著提升,實現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明顯增強及臨床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整體優化。
2.4全面提高學校辦學能力和辦學水平認證是對體制和機制的理順、制度建設的衡量和現代醫學教育的建設過程。《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要求:“在工程、醫學等領域開展專業認證試點,建立與國際實質等效的工程、醫學等專業認證體系。”。認證的過程是構建現代大學管理制度,實現“民主辦學,專家治學”的辦學思想,順勢理順學校管理體制和機制的機遇。專業認證是對教學理念的理解認同、對管理體制的規范理順、對教學體系的科學規劃,是全面提高醫學院校辦學能力和辦學水平及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徑,也是堅定醫學院校師生開展教學改革信心,增強師生凝聚力的有效方式。
作者:蔡建輝單位:吉林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