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藥學專業生中藥認知能力的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培養學生中藥認知能力的必要性
1.中藥認知能力是藥學創新型人才的必備素質創新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中醫藥行業發展的現代化、國際化必須依靠創新發展。而創新的關鍵是要有大批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現代化中西藥結合人才。國家《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建立了較為系統、完善的國家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平臺,并設立“創新藥物與中藥現代化”專項資金,有效促進了新藥的研發以及中醫藥產業的發展,使之成為我國經濟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中西藥結合人才不僅是推動國內中藥產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創制具有我國特色的新藥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而具備中藥認知能力和相關知識,是藥學創新型人才的必備素質。
2.大批具有中藥認知能力的藥學人才是醫藥企業健康發展的保證構筑國際化的現代中藥產業鏈是未來中醫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已有9000余個中成藥品種,劑型也從傳統的“丸、散、膏、丹”發展到現在的40多種。中藥產業已形成了一批中藥骨干企業和一批名牌產品,近60個中藥品種年銷售額超過億元,100多家中醫企業年銷售額超億元,中藥生產呈現出規模化、現代化的良好態勢[4]。中藥產業的發展,要依托醫藥企業的發展,而醫藥企業發展的根本在于人才,培養出一大批中藥認知能力強的中醫藥人才,就為醫藥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
二、培養學生中藥認知能力的教學實踐
1.針對全校學生開展中藥通識教育利用校內藥用植物園、藥學博物館等教學科研基地,中國藥科大學對全校所有非中藥專業的學生開展了藥用植物和中藥基本知識的通識教育。藥用植物園收集、引種栽培了1000余種藥用植物,建立了板藍根、半支蓮、鳶尾、馬藺、太子參、麥冬、郁金等藥用品種的種質資源圃。藥學博物館收藏藥用植物標本6000多種、25000多份,收藏各類中藥材標本3000多種、7000多瓶,其中有1973年在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一級文物中藥材、德國Merck公司生產的世界性天然藥物等難得的珍貴標本,讓學生大開眼界。具體的教學方法為:首先在教室上課,讓學生對植物和藥材有理性認識,然后到藥用植物園、藥學博物館進行實物感知、識別,講解鑒別要點,加深學生印象,從而達到良好的效果。為增加趣味性,還設計了游戲活動,如尋找“藍寶石”行動、趣味知識競賽等。
2.針對中藥學專業學生開展專業教育中藥學專業的學生大多具有一定的中藥基礎知識。針對這部分學生,圍繞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前提,把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建立了“驗證-綜合-設計-開放-創新”的階梯式實驗教學新模式,加強與中藥生產、加工和制藥行業一線的有效資源相融合,將專業實踐教育延伸到校外一線行業,拓展專業實踐教育的途徑,成為將課程實驗教學和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的、教學科研與開發一體化的重要實踐平臺。根據專業和學科的特點,結合中藥產業、行業特色和發展背景,優化重組中藥學實驗教學內容與結構,對實驗項目及內容進行模塊化組合,確定以中藥新藥創制流程為主線的模塊化實踐教學內容,將“藥用植物識別、資源調查及規范化種植、中藥材產地加工、儲存、中藥飲片生產、流通及質量控制”為教學內容的第一模塊,進而進入以對“中藥的活性物質與功效研究”為主題內容的第二模塊,最后進入“中藥現代化制藥”環節的第三模塊,對學生進行一體化的專業知識和研究的訓練,使學生更清晰地了解現代中藥產品從源頭到成品的生產研發的整個主線與流程,提高專業知識和素質,強化學生基本專業實踐技能。此外,鑒于本專業學生對中藥臨床應用階段的工作流程缺乏了解,模擬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模擬中藥房,使學生了解藥品調劑全過程,加深對藥品的感性認識,熟悉藥品管理政策等,在有限的實踐時間內更多地掌握中藥學相關專業知識。
3.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在全校學生中選拔一部分優秀學生進行創新性和個性化培養,通過開展開放性實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驗等各個項目,為學生創造參與教師、企業的科研課題的機會。近三年來共設立了160項開放實驗項目、51項創新實驗項目,共有1055人次的學生參加了開放實驗和創新實踐項目的訓練。這些開放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多以應用性更強的熱點問題為主,與實驗教學項目共同形成了“驗證-綜合-設計-開放-創新”多層次、多模式的實驗教學體系,使學生學會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科研精神。
1.激發了全校學生對中藥及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熱情通過開設中藥認知能力的實踐教學課程,在全校學生中掀起了中藥學習的熱潮。有700多名學生通過學校選課平臺選擇了開放性實驗“校內藥用植物的辨認和標本制作”課題的競爭,有500多人次選修了《中藥化妝品》、《藥用植物學》等有關中藥的選修課,很多學生參加《中藥識別》實訓課后,給教師發來短信和電子郵件要求推薦相關書籍,還有的要求旁聽有關中藥的課程。在全校范圍內實施“中藥”的分層次實踐教學,打破了學科之間界限,實現了真正意義的學科交叉與融合。
2.促進了中藥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對中藥學專業學生開展中藥認知能力的提高訓練,學生深入了解了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中藥材生產過程中的中藥材種植、采收、加工等環節,準確把握中藥流通領域的中藥材識別以及中藥材全程質量控制等基本能力。通過開拓野外實踐和企業實踐,為學生提供接觸生產和社會實踐的機會,學生對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生長環境、種植方法有了直觀的認識,加深了對課堂知識的理解。積極與醫藥企業展開全方位的產學研合作,使學生了解了行業發展的新動態,增強了學生服務行業的能力。畢業生以“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本校大學生就業率一直在全省和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名列前茅。
3.提高了學生創新實驗和開放實驗的質量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不僅教會學生“會做”,更是教會學生“會想”。學校及時更新實驗儀器設備,并有針對性地調整實驗項目和內容,使學生對現代制藥和分析儀器在中藥及天然藥物研究中的應用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掌握了中藥、天然藥物質量控制常用的方法和技術。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參與實驗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也拓展了學生的專業視野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形成了以教學推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的良性循環。
四、培養學生中藥認知能力的思考
提高藥學專業學生的“認藥、制藥、用藥”等基本能力,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的主要內容。其中最基本的是“認藥”能力,它貫穿于“認、采、種、制、用”的全過程,是藥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和前提。但由于藥用植物和中藥的種類和用途繁多,形態千差萬別,加上天氣、季節、物候影響等導致“認藥”難、“采藥”難、“知藥”難。因此,在前期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將嘗試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完善學生認藥能力實踐教學體系。
1.優化“認藥”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多方位培養“認藥”基本功除了傳統的《藥用植物學》等課程外,新開如《藥用植物栽培學》、《中藥資源學》、《野外實習》等特色課程群,形成新的“認藥”課程體系。教學方式由單一的教師講授向師生互動、現場交流拓展,可將各班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以藥用植物命名,各小組學生分工制作課件,在課堂講授藥用植物識別特征,同時授課教師講授自己的課件,師生互動。
2.建立“認藥”影像庫,“隨時”提供“認藥”教學素材教學媒體要由單一的書本向圖片、影像、標本、活植物、網絡立體拓展,可在藥用植物科學考察及教學科研實踐中建立“認藥”影像庫,通過苗、花或果期動態過程的影像、標本、活植物、藥材、網絡等材料或媒體,使得“認藥”體系通俗易懂、立體直觀、隨時隨地、跨越時空,充滿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
3.建設“認藥”實踐基地,“隨地”鞏固“認藥”效果教學地點要由單一的課堂向校內外實踐基地拓展,從傳統的教室、實驗室向藥用植物園、中藥標本館、田間地頭、郊縣及鄰省藥用植物資源豐富的山地等實踐基地拓展,進行栽培藥用植物、野生藥用植物的現場認知。因此,除了要完善校內藥用植物園、中藥標本館等現有實訓場所的建設外,還要建立穩固的野外實習基地和教學實習基地,可將周邊藥用植物資源豐富的山地發展為學校長期的野外實習基地。4.開展校園“認藥”文化活動,提高學生“認藥”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要充分利用校園內道路兩旁或藥用植物園里集中栽培的藥用植物,開展“認藥”知識競賽等文化活動,激發學生“認藥”熱情,提高學生“認藥”能力。
作者:王磊濮社班張勉戴岳馮鋒單位: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