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針刺配合藥熨治療乳腺增生病的臨床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觀察針刺配合藥熨治療乳腺增生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00例女性乳腺增生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治療組采用針刺配合藥熨治療,對照組口服乳癖消片。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腫塊、疼痛和伴隨癥狀評分的變化,并比較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0%,對照組為80.0%,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乳房的腫塊、疼痛和伴隨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兩組治療后腫塊、疼痛和伴隨癥狀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配合藥熨治療乳腺增生病,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效果顯著。
【關鍵詞】乳腺纖維囊性病;針刺療法;熱敷;藥熨療法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乳房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30~50歲的女性為發病高峰期,發病率不斷上升,可能與現代女性職場壓力大、晚婚晚育有關。乳腺增生病主要癥狀為乳房腫塊、疼痛,多伴有月經不調、煩躁易怒、大便秘結等,給女性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1]。西醫治療無明顯優勢,中醫治療乳腺增生病方法眾多,療效肯定,筆者采用針刺配合藥熨治療乳腺增生病患者50例,并與單純口服乳癖消片比較,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到鹿寨縣婦幼保健院門診就診的乳腺增生病的女性患者。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治療組年齡20~50歲,平均(35±6)歲;病程6個月至8年,平均(2.16±0.42)年。對照組年齡20~50歲,平均(35±7)歲;病程7個月至8年,平均(2.28±0.3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02年中華中醫外科學會乳腺病專業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乳腺增生病診斷、辨證及療效判定標準》[2]。
1.2.2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乳腺增生病診斷、辨證及療效判定標準》中乳腺增生病肝郁氣滯型的診斷標準。
1.3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20~50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
①過敏體質者或對本課題研究外用藥過敏患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③乳房局部良惡性腫瘤;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⑤精神疾病患者;⑥前胸部、乳房局部皮膚破潰的患者;⑦心臟裝有起搏器的患者。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
口服乳癖消片[國藥準字Z21021823,遼寧好護士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每次5~6片,每日3次。連續服用,直至痊愈。
2.2治療組
采用針刺配合藥熨治療。針刺取天宗、膻中、阿是穴、合谷穴、肩井、T2-T5夾脊穴、屋翳、太沖、足三里。藥熨治療藥物組成為玫瑰花15g,當歸15g,蒲公英15g,威靈仙15g,王不留行15g,路路通15g,皂角刺15g,桃仁15g,紅花15g,香附15g。將上述藥物用打粉機打碎,裝入自制的15cm×18cm的布袋里面,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裝包備用,將藥包放入特制的中藥蒸汽機,淋入米酒適量,加熱30min,然后取出藥包,溫度適宜時,敷在患者的患側乳房,每次外敷30min。每日1次,1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3治療效果
3.1觀察指標
3.1.1乳房腫塊評分
腫塊硬度分為1~3級,分別計3分、6分和9分;腫塊范圍分為1~4級,分別計3分、6分、9分和12分;腫塊直徑分為1~3級,分別計3分、6分和9分。腫塊硬度、腫塊范圍和腫塊直徑分數總和為腫塊評分。
3.1.2乳房疼痛評分
乳房疼痛分0~4級,分別計6分、12分、18分、24分和30分。
3.1.3伴隨癥狀評分
伴隨癥狀包括情緒變化、月經異常、兩脅脹滿、腰膝酸軟和瘀血癥狀,每個癥狀分為未變、改善和回復正常3個等級,分別計1~3分。3.2療效標準根據治療前后乳房腫塊、疼痛及伴隨癥狀評分的總積分來計算改善率,利用改善率對療效進行判定[2]。改善率計算公式為[(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治愈:改善率≥90%。顯效:改善率為70%~89%。有效:改善率為30%~69%。無效:改善率<30%。
3.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治療結果
3.4.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0%,對照組為8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4.2兩組治療前后乳房腫塊、疼痛和伴隨癥狀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后乳房腫塊、疼痛和伴隨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兩組治療后乳房腫塊、疼痛和伴隨癥狀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討論
乳腺增生病的發病率高,其中2%~3%的患者可最終發展為乳腺癌,嚴重的乳腺增生病需要手術治療,但是手術治療也容易復發。有學者[3]提出,乳腺增生病是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乳腺增生病在內外因的作用下,漸進性發展可能發展為乳腺癌,但是通過積極地治療,如針灸推拿、中藥內服、精神開導等良性調節,可改變其病變的惡化,向良性方面發展,從而可以降低乳腺癌的發生率。因此,探索防治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治療方法,對于廣大女性患者生命健康的保駕護航有著重要的意義。查閱中醫學相關古籍,未發現關于乳腺增生病的記載,根據其癥狀表現,可將其歸屬于“乳癖”的范疇。古代醫家認為主要是由情志抑郁、飲食不節、過度勞累引起,情志抑郁會引起肝氣不暢,氣機失于條暢,郁堵于乳房,則局部經脈阻塞,氣血失衡,出現氣滯血瘀痰聚而發病。其病機之根本為沖任失調、肝郁腎虛;其發病之標為氣滯血瘀痰聚,病屬本虛標實,責之肝脾腎三臟[4]。中醫燙熨療法是用發熱的容器在人體的一定部位上進行燙熨或滾動、摩擦來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療法[5],主要可以起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止痛、散結消腫祛瘀等作用,是古人經過長期的實踐而總結出的行之有效治病方法。該療法經驗證,操作簡便、療效肯定、安全無不良反應,費用低廉。《靈樞•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說明燙熨療法可以溫通經絡。燙熨療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具有平衡陰陽、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的作用,霍艷等[6]經臨床證實中藥穴位燙熨療法可以有效減輕順產后宮縮疼痛。陸桂生等[7]報道,腰腿痛疾病經配合外用中草藥燙熨療法,能顯著提高其療效。廖慶華等[8]治療周圍性面癱,在針灸治療的同時,予中藥燙熨療法及優質的護理措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本課題經臨床反復篩選外用藥物,最終確定選取玫瑰花、當歸、蒲公英、威靈仙、王不留行、路路通、皂角刺、桃仁、紅花、香附等藥。玫瑰花,《中華本草》記載其具有調經活血、行氣解郁、疏肝活血、消腫散結等活性[9],尤其是其乙醇提取物用于治療乳糜和乳癖(急性乳腺炎和乳腺結節)等[10]。經試驗證實,玫瑰花總黃酮具有潛在的抗乳腺炎活性,對乳腺EMT發生的程度具有潛在的抑制作用[11-12]。
當歸可活血化瘀,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彭章曉[13]檢索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得出,蒲公英在治療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的復方中經常使用。《本草綱目》:“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陽明沖任之藥。”路路通可通經通乳,香附可通絡止痛,皂角刺可消腫托毒、排膿,桃仁、紅花可活血化瘀,是臨床上治療乳腺增生的常用配伍中藥[14-17]。針刺治療乳腺增生病歷史悠久,療效顯著[18-25]。從經脈循行上,足陽明胃經循行過乳房,足厥陰肝經至乳下,足太陰脾經行于乳外側,足少陰腎經、任脈行于乳內側,沖脈散于胸中。屋翳和阿是穴為局部取穴,可通調乳房局部氣血,天宗穴,正好為乳房后背投影區[26],同屬于胸中之氣街,根據氣街理論,刺激天宗穴可以疏通乳房局部氣血,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肩井是治療乳腺疾病的經驗穴位,合谷可調經氣,膻中為上氣海穴,《靈樞•根結》:“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絡于膻中”,說明針刺膻中穴可調厥陰;太沖為肝經原穴,刺之可疏肝解郁;合谷亦為大腸經原穴,手足陽明經本屬同名經,足陽明胃經循行過乳房,刺合谷同樣可以調足陽明經經氣,調理乳房部位的氣血。《外科發揮》[27]:“大抵乳房屬陽明胃經。乳頭屬厥陰肝經”。劉齊[28]報道,針刺膻中、雙側足三里、雙側太沖治療可能是通過調節乳腺組織中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表達程度來達到治療乳腺增生癥目的。脊神經T2-T5有分支支配乳房,針刺T2-T5夾脊穴可調整乳腺的功能,平衡穩定機體的內環境,對維持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的正常發揮起著重要作用[29]。本課題研究結果表明,針刺配合藥熨治療乳腺增生病,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0%,對照組為80.0%,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后乳房腫塊、疼痛和伴隨癥狀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針刺配合藥熨治療乳腺增生病,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效果顯著,操作簡便,便于在基層醫院應用。
作者:韋玲1,2,呂計寶3 單位:1.廣西中醫藥大學,2.廣西鹿寨縣婦幼保健院,3.廣西國際壯醫醫院明秀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