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世貿組織金融市場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金融市場的開放也隨之提上了議事日程.國內金融市場將面臨著進一步的挑戰和機遇.我們應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使金融體系得到新一輪的發展.
1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的現狀與問題
1.1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的現狀
從漸進式開放模式來看,金融市場的開放一般要經歷保護期、過渡期和成熟期3個階段.保護期是指在開放初期,金融市場開放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引進外資的渠道.一般由于開放國家或地區金融業無法與外資金融機構進行平等競爭,因此對自身金融業采取保護主義的政策原則,對外資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業務范圍、服務對象和地域進行嚴格的限制.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就處在這個階段,由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龐大的國內市場是外資金融機構進入的主要焦點.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的深入,金融機構的競爭必將加劇.為了避免過早對國內銀行形成強大競爭壓力,我國對設立外資獨資和中外合資銀行的審批非常嚴格,以限制這些類型機構的過快發展.
1.2我國金融市場開放存在的問題
首先從利用外資的角度看,外資銀行利用境外負債進行境內貸款越多越好,因而不鼓勵外資銀行開拓國內資金的來源渠道.而且在利用外資目標指導下的金融市場開放進程可能與金融市場開放和金融改革自身要求產生矛盾沖突,有時會造成金融市場的混亂.其次目前金融市場開放客觀上形成了局部開放與整體部署不協調的現象.在我國金融市場開放過程中,銀行類外資金融機構引入過多,占我國外資金融機構的大多數,其他類型的外資金融機構引入則較少,從而形成了畸形的金融市場開放體系,增加了我國銀行進一步開放的難度.另外,由于早期外商直接投資主要是以東南亞各國資本為主,造成我國外資銀行的國別過于集中.
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中國金融市場開放
2.1我國金融市場開放面臨的挑戰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就要履行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和金融業開放承諾的義務,我國的金融業由此將邁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對比目前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的現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使我國金融業面臨巨大的挑戰,即要從目前的保護期階段進入過渡期階段,并且主要金融部門要在5年內完成開放的過渡期進程,進入開放的成熟期階段.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提出要在2000年基本實現對外資金融機構的國民待遇的設想,即完成開放的過渡期,而實際上遠未達到這一目標,因此不難看出未來開放的艱巨性[2].
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外資銀行和國內銀行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對我國金融業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優質客戶的流失造成國內銀行資產減少和盈利能力下降.與國內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在資金、技術、經營、管理、服務等方面占有優勢,對存款的吸引力大,對貸款的承受能力強.在貸款方面國內銀行與外資銀行競爭的焦點主要體現在爭奪優質客戶業務方面.外資銀行除了繼續保持對優質企業的貸款外,還將與國內銀行爭奪非傳統貸款業務.
(2)激烈競爭造成銀行業平均利潤水平下降.根據經濟學原理,新市場參與者的進入,勢必引起激烈競爭,競爭的結果將使相應的業務利潤率下降.外資銀行可以通過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和品種,增加收入的來源渠道,通過“先入”獲得高額利潤,用以彌補傳統業務利潤下降部分,從而獲得相對競爭力的提高.而我國銀行業最致命的弱點是缺乏創新機制、創新能力和動力不足,易造成傳統業務流失,經營困難.
(3)人才的流失使國內銀行的競爭力下降.現代金融業是技術和知識密集型行業,競爭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外資銀行優厚的待遇、靈活的分配機制、公平的用人機制及良好的培訓機制等將吸引國內銀行的大批經營管理人才,有可能導致國內銀行整體員工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下降.
(4)對未來經營環境的不適應將進一步擴大外資銀行對我國金融體系的沖擊,進而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目前大量不良資產是困擾我國銀行業最為嚴重的問題,隨著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會引起社會對銀行的信任危機.在國內銀行與外資銀行的競爭壓力下,本地的次級借貸市場(即小型公司及財政狀況欠佳的公司),就會出現供不應求,這種緊縮的投資環境會影響本地中小型公司的發展[3].
綜上所述,外資銀行對我國金融體系產生的影響,既有外資銀行自身的原因(如跨國銀行不顧東道國國家利益的無政府行為),也有我國金融業自身的原因(如我國金融業低下的競爭力).可以說,外資銀行的進入帶來了競爭性的沖擊,而我國金融業自身的脆弱使得這一問題更為嚴重.
2.2金融市場開放的對策
(1)有計劃有步驟地開放金融市場.金融市場開放需要著眼于長遠利益,遵循金融市場逐步自由化原則,循序漸進、分業務、分領域地進行開放.實行逐步式開放,有利于本地金融機構從容應對,適應挑戰,避免受到太大的沖擊.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既要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又應把握開放程度,保護國內市場.在推動金融自由化的進程中,應充分考慮中國具體國情,實事求是地制定戰略,堅持審慎、有序、漸進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失誤[2].
(2)政府對金融體系進行適度調整.調整的速度應體現在體制的重新組織、市場的宣傳和有關知識的學習等方面,特別是在開發新的籌資手段和經營手段方面.在調整時期,如果當地銀行更具競爭性,外資銀行在當地的經營活動將會使前者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如果政府希望建立和維持一個較大的和盈利的國內銀行業,就應該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國內銀行與外資銀行展開競爭.這就意味著政府首先應該放松管制、開放國內市場,然后再讓外資銀行自由進入.
(3)增強金融體系的經營創新能力.在當今金融證券化、電子化、信息一體化發展的格局下,應積極推行銀行分業經營,專業管理,進行金融工具創新,擴大經營范圍,增強銀行的多方位服務.如實行全能銀行制度的德國,銀行廣泛經營商業銀行、證券和保險業務,在國際競爭中表現出了多元經營的優勢.
(4)加快金融人才的培養.金融行業高質量服務的提供、市場開拓、技術設備的運用等等都要依賴于人,因此隊伍建設是至關重要的.這就需要國內機構為人才的培養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對原有人員進行培養,選派部分職工到國外金融機構培訓,同時注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只有擁有了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帶動整個金融業的高效運作,適應國際競爭.
“先安內再開放”已經成為對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的共識.進行金融體系改革和重構,塑造有活力的市場競爭主體,提升我國金融體系的整體競爭力是防范金融市場開放對我國經濟安全沖擊的首要步驟[4].
3結語
金融市場開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市場結合起來,以便改善金融市場在資金分配方面的作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既給國內金融業帶來了沖擊,更帶來了改革和發展的機遇.我們應抓住這一機遇,學習外國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方法,密切注視國外經濟新動向,創新經營管理辦法,強化市場意識和經營意識,提高人員素質和技術設備水平,在國際競爭中抵抗外資銀行進入的沖擊,不斷增強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