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作為經濟倫理的綠色價值理念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綠色價值理念雖然擁有悠久歷史,但其在當今時代的崛起則是由資本邏輯的深入推進和持續多年的經濟增長所導致的嚴峻的環境危機促成的。其內涵是指以資源環境和綠色價值為前提,借助于制度和技術創新的推動,以增進綠色價值、謀求社會福祉和安康,實現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可持續之目標的價值理念,本質上是指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綠色價值代表的是財富、自然資本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而構成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作為一種經濟倫理,綠色價值理念意味著經濟活動必須在經濟要求和倫理要求上雙重符合,既能創造效益價值,也能增進綠色價值,即綠色—經濟雙重效益。其在經濟活動各個環節的具體規范是綠色生產、正義分配、公平交換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消費。
[關鍵詞]綠色價值理念;經濟倫理;綠色—經濟雙重效益
就全球范圍來看,人類正面臨資源環境的巨大危機,這已是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為了化解危機,人們不約而同地聚焦于綠色價值,從而使之日益崛起為一個基本的倫理理念。以此來觀照經濟或商務領域,其同樣轉化為一個厚植于其中且要求各類經濟主體都必須遵循的新邏輯,成為一個從道德上審視和衡量一切經濟行為的合理性、正當性的基本標尺,從而也順理成章地演化為經濟倫理價值系統中與其它理念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理念之一。
一、綠色價值理念: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統一的理念
所謂綠色,是對生態化發展、環境保護、生態經濟、生態文明等一系列與生態系統和資源環境有關的思想觀念、實際行動的形象化描述。按照元倫理學的看法,它本是一個難以直接推出價值的事實概念,但正如希拉里•普特南所認為的,雖然事實與價值不能直接等同,但也不是絕對地二分,價值和事實密切相關①。在他看來,倫理學中的許多概念和判斷有“厚”(thick)“薄”(thin)之分,前者“有時候用作規范的目的,有時候用作描述性術語”②,既是事實判斷也是價值判斷。即是說,倫理概念按性質可以分為兩類:厚倫理概念和薄倫理概念。后者如果不通過中介和邏輯轉換,的確難以直接找到與之相符合的事實,但前者則不同。前者又可稱為厚事實概念,它們都是預設了價值判斷的。所謂價值,都是相對于人而言的,是事物能滿足人的需要的屬性,是其所具有的好的、優秀的性質。因而厚事實概念包含了價值(判斷)。綠色就是這樣一個概念。張華夏說:“諸如‘蓋婭’(地母)、‘敬畏自然’之類有爭議的詞……是規范性的又是描述性的……它的規范性部分決定描述性部分怎樣運用于不同情景,而描述性部分約束了和限制了規范性的表述?!雹劬G色是自然生態的底色和地球物種生命力的象征,反映的是生態系統和環境資源所具有的好的、優秀的性質,這種性質對于人具有無法替代的根基性益處,這樣,與自然一樣,綠色就承載了價值,即綠色價值。綠色價值首先是客觀的,屬于物質價值,但當人們認識到它對于人(個體和整體)具有基礎性意義而從精神層面對之表現出尊重、熱愛、贊頌等情感和態度時,特別是當它以觀念為載體時,就轉化為人們的價值觀;當這種價值觀形成時,它就并非一種一般意義上的價值判斷,而是已經躍遷為一種處于主導地位起根本性指導作用,并靠一系列具體的價值規范支撐或拱衛的價值理念,這便是綠色價值理念。甘紹平說:“綠色價值……不過體現為一種……處事規范或原則,堅持自主自控、至簡知足和恬靜怡心的導向……是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與觀念主張?!雹軉碳{森•波里特也說:“綠色……是一種精神的體驗,因為它基于一種對天地萬物‘一體性’及其相應的對‘自己的生活、其他人的生活和地球本身的尊重’的承認?!雹菥G色價值的思想在文學、哲學和倫理學史上擁有悠久、漫長的歷史。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中期席卷歐洲的浪漫主義文藝運動,就充分展現出對綠色價值的肯認和推崇。19世紀中期,美國梭羅和繆爾倡導自然保護主義,強調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親近自然使人類精神健康,增進道德,人類文明要得以長久持存,就必須與自然保持平衡,使自然保有其美感、詩意和靈性,這顯然是把綠色當作一種基本的價值理念。20世紀以來,張揚綠色價值思想的文獻可謂汗牛充棟,不勝枚舉。其中《寂靜的春天》和《增長的極限》特別值得一提。前者雖然因“缺乏一種應對它所發現的難題的主導性政治戰略”⑥而不是生態主義,但它強調一種自然平衡的思想;后者“是生態主義具備它的當代形態的標志”,提出如下洞見:“我們確信,認識到世界環境的數量限制以及超越此限的災難性后果,對于嘗試一種新的、可能導致人類行為和相應的當今世界整個結構的根本變革的思考方式是關鍵性的”⑦。正是它們“開啟了一場全新的綠色價值的觀念革命”⑧,并確立起綠色價值理念。
綠色價值理念之內涵需要從綠色發展經濟學關于綠色發展的詮釋中引伸出來。關成華、韓晶說:“綠色發展是將資源環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變量,以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為發展的根本動力,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式獲得經濟增長,關注社會福祉,實現可持續增長的一種發展模式?!雹嵊需b于此,本文認為,綠色價值理念是指以資源環境為基礎前提,借助于制度和技術創新的推動,以增進綠色價值、謀求社會福祉和安康,實現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可持續性和永續延展之目標的一種價值規范和原則。綠色價值理念的本質在于,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和可持續性,它通過以下六個方面得以具象化地呈現:經濟層面發展綠色經濟,即在保護資源環境和綠色價值的前提下謀求經濟發展,使經濟發展符合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和消化能力,并以綠色價值為核心來考核各項經濟指標,形成綠色經濟形態,以便實現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層面建構綠色社會,拓展綠色內涵和邊界,將社會福祉、公平正義、安康、就業機會創造、貧困援助、弱勢群體關護、國際合作、代際關系等,都納入其中,以便實現社會可持續性;環境層面維護綠色生態,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開發自然、利用資源時,不僅要遵循自然規律,節約、高效、友好利用,而且要保護自然,增進綠色價值,以實現生態可持續性;技術層面以綠色技術創新為動力,改造傳統產業結構,發展節能環保技術,開發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等;制度層面作出一系列以增進綠色價值為目標的制度安排,包括管理體制、法律法規、政策舉措等;文化層面培育綠色文化,即以綠色為核心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等,以實現文化可持續性。綠色價值理念的根本特點在于,作為當代人的我們對于未來的責任性。本來,作為自然生態的底色和地球物種生命力的象征,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綠色都是如此,但當我們把它當作一種價值理念時,其內涵就發生了變化,而且它也是在與別的價值理念競爭時才得以突顯的。以往人們關于價值理念的理解中并沒有它,那是因為在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前,綠色價值并沒有遭到侵蝕和破壞因而也就沒有成為人類生活中的顯性話語。它的崛起是因為資本邏輯的深入推進和持續多年的經濟增長所導致的綠色價值被嚴重損毀以至于造成了嚴峻的環境危機所促成的,是否確立這一理念,已經關乎人類的未來持存和發展,關乎當代人如何對待未來人。即是說,綠色價值理念的主要功能在于“調節當代人與未來人之間關系……強調當代人的生存不得妨礙未來人的生存……”⑩。因而,與過去的綠色價值思想不一樣,它就具有了強列的未來指向性。這種未來性要理解為對未來的責任性,即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看,它要求人類在與自然相處時,要立足于現在,放眼未來,把保護環境、增進綠色價值作為自己活動的新導向,在利用科學技術開發資源、發展生產時,以綠色技術創新為動力,只有如此,人類自身才有未來;從當代人與后代人關系的角度看,它要求人們把維護生態可持續作為自己行為的自覺自愿的責任,關注未來人的福祉,以便當代人和后代人都能在地球上共生共存;從當代人與當代人關系的角度看,它要求人們轉換并重新界定價值觀念,把未來利益和整體福祉作為價值訴求,把自身行為的合理性從過去那種注重當下或者現實的幸福與正義轉換成注重長遠或者未來的幸福與正義。顯然,這種價值理念是發散性、敞開性的,是以面向未來為導向的。由于具備這種未來性,綠色價值與其他價值明顯區別開來,從而對人類未來生存和永續發展具有了重大意義,而人與自然也才能和諧共生。
二、綠色價值:經濟持續發展的約束條件
綠色作為一種價值,有兩種形態,即物質形態的綠色價值和精神形態的綠色價值理念。因此,綠色與經濟發展就有如此關聯:綠色價值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綠色價值理念則是經濟發展的精神前提。物質形態的綠色價值首先指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一核心內涵,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又是為了經濟獲得更好更優的發展,因此它與經濟發展是正相關關系,只有綠色價值才有持續性的經濟發展,前者量越大,后者越可持續。因此,綠色價值構成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
第一,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看,綠色價值首先是一種使用價值,是財富的物質內容,審慎對待并增進綠色價值才能保護資源并使經濟發展成為可能。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表達過他的財富觀,認為財富一般是指物質財富,由使用價值構成。結合勞動,財富可分為不含人類勞動的天然財富、內含人類勞動的社會財富、自然與社會相統一的財富,天然財富是由自然提供給人類的有使用價值之物的總和,它們不含人類勞動,包括“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和“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瑏瑡兩類。自然與社會相統一的財富是指那些與人類勞動相結合的自然物,它們內含人類勞動但又沒有改變原使用價值而仍以自然物之形式存在。這類自然物本身對人有使用價值,但在打上人類勞動烙印后其使用價值得以增長,比如經過改良的土壤,經過整治的河流,經過凈化的水和空氣等等。綠色價值本身就代表著植物生長茂盛、生命力強健,體現著植物與大自然其他物種的平衡與和諧,這對人有直接的益處;但當經過人類的精心整飭、剪裁或嫁接后,綠色植物的使用價值更高,比如經濟植物的生產力會提高,長出更多的果實、花卉……供人類享用,非經濟植物的綠色更為興旺,讓人更爽心悅目、情趣高雅、精神愉快。因此,綠色價值作為一種財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但是,正是因為綠色價值是一種財富,具有有用性,然而又具有相對有限性,表面上看起來它是無限的,但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整體上看,則是有限的。正因為有限,所以我們需要保護植物物種和生態環境,以增進綠色價值。
第二,從生態經濟學角度看,綠色價值是一種自然資本,節約并增進綠色價值才能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所謂自然資本,是隨著21世紀的到來,經濟學家們又提出的一種資本概念,“指的是由自然提供的可再生與不可再生資源,并包括影響這些資源存在與使用的生態過程”瑏瑢,是當今正如火如荼地發展的生態經濟學之核心概念。迪特爾•赫爾姆認為,自然資本以三種形態存在:一是具有除去令觀看者愉悅之直接效用外沒有其他明顯用處的自然資本;二是既可以提供美麗怡人的自然風光也可以為人們提供阻擋洪水、災難等等重要服務的自然資本;三是為人類提供化石燃料等能源資源以支撐經濟體系的自然資本。在他看來,自然資本可分為“生態系統、物種、淡水、土地、礦產、空氣、海洋及其自然過程和自然功能”瑏瑣等類別。它們之所以被稱為“資本”,是因為它們同樣是用來生產產品以服務于人類的資產;之所以被稱為“自然的”,是因為它們本身是出于大自然的無償提供,而并不是由人類生產出來的。顯然,是自然資本使經濟發展成為可能,也使人類生存成為可能。但是,自然資本又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資本因為越消耗就越少直至耗盡而有限,可再生資本盡管可以不斷更新,但是如果不以自然生態系統運行規律為遵循,致使其更新條件遭到破壞,也并非想取則有、無窮無盡。自然資本的有限性導致經濟發展的有限性。許多學者尤其是演化生物學或社會生物學家、環境倫理學家也提出,經濟發展之所以不可能延續下去,是因為地下的礦產、可飲用的水、未污染的土地及清潔的空氣等經濟發展所必須的自然資本是有限的。社會生物學創始人愛德華•威爾遜表示:只有綠色價值才把人類當作與大自然緊密相依的生物物種,然而,如今資源枯竭、大氣惡化、人口膨脹,已到了極其危險的程度。他甚至不無憂憤地質問:“人類是不是要自殺?”瑏瑤所以,選擇切實舉措,有效改變如此不可延續的經濟發展方式,是迫切需要人們立即采取的實際行動,否則人們必然會自食綠色價值損壞、自然資本喪失的惡果。正是基于此,綠色才成為一種價值理念,被提升為當下新時代的道德規范,企圖由此來促使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節約自然資本、增進綠色價值,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第三,從系統論角度看,綠色價值代表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系統穩定,從而經濟系統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表明的是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是協調、平衡、穩定的,因為是綠色的,所以又是美麗的。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構成整個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其和諧共生表明生態系統是完整、穩定、美麗的。根據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哲學教授克里考特的觀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組織反映著生態系統的倫理原則,因此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美麗應該受到人類道德上的看護,或者說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美麗負有道德義務。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美麗深受社會系統的影響。社會系統是指與人類有關的一切,主要以經濟活動及建立在經濟活動基礎之上的政治、文化、科學技術活動等為載體,由相互作用的“知識、技術、人口、社會組織、資金”瑏瑥等構成。通過輸入或輸出物質、信息、能量,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相互影響、相互服務、相輔相成,從而呈現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互促繁榮。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在于人,只有人把自己的活動控制于生態系統之許可范圍,輸入其中的物質、信息、能量保持適度,人與自然才能和諧共生,否則生態系統就會趨于紊亂,人與自然就會對立、沖突。這種狀況又會反過來制約、阻礙人的活動,導致社會系統失序。作為母系統,社會系統又可分為許多子系統,如經濟子系統、政治子系統、文化子系統等等,雖然按照系統論的觀點,這些子系統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經濟子系統構成這些子系統的基礎。經濟系統又由生產系統、分配系統、交換系統、消費系統等構成,向其中輸入經濟運行機制、資金、企業制度、價值觀、生產資料、技術手段、產品和服務等物質、信息和能量,由經濟利益為連接橋梁,就能正常運轉。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也相互影響,如經濟主體從生態系統攝取化石燃料、礦藏、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本來為人們提供產品和服務,然后把余下的廢棄物又向生態系統排放。但是,這種影響也必須適度。當主體攝取的自然資本超過一定限度,排放的廢棄物多過其消化和承載能力,那么生態系統就會被破壞并陷于紊亂。生態系統紊亂又會反過來對經濟系統構成破壞性甚至崩潰性的后果。因此,經濟發展要可持續,經濟系統就要得到維系,而經濟系統要得到維系,就必須保護環境,增進綠色價值,使生態系統保持穩定。
三、作為經濟倫理的綠色價值理念之旨趣:綠色—經濟雙重效益
既然綠色價值構成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那它作為一種理念就可以與經濟倫理相容,并成為經濟倫理價值規范系統中的構成內容之一。作為一種經濟倫理理念,綠色價值理念包含如下意蘊。
第一,把綠色價值理念轉化為經濟倫理理念之一,意味著經濟發展必須與綠色價值的增進相融合、適應,意味著它是經濟主體分析經濟活動的倫理工具,即經濟活動必須在經濟要求和倫理要求上雙重符合,既能創造效益價值,也能增進綠色價值。當然,經濟學也同樣關注綠色價值,雖然它受制于效益價值。但是,經濟倫理學畢竟不同于經濟學,雖然它與經濟學無法脫離開來,但并不是對經濟學所言說的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要以倫理學思維對經濟學保持清醒、理性的批判,給經濟學以合理的價值定向。綠色價值理念作為一種經濟倫理,意味著這一價值理念應該構成經濟倫理的核心精神之一,也構成企業等經濟主體一切經營行為的精神前提,經濟活動及其效益目標應服從于綠色價值,而不是相反;意味著人們判斷一種經濟活動之倫理質量時取決于企業等經濟主體把綠色價值置諸何處;意味著綠色價值規范是經濟活動的基本的道德判斷標準,即凡是損害、破壞綠色價值的經濟活動,就是低甚至是沒有倫理質量的;凡是一定程度上維護綠色價值的經濟活動,就是有一定倫理質量的;凡是有利于綠色價值增進的經濟活動,就是高倫理質量的。因此,大力弘揚并切實踐行以綠色價值理念為核心精神之一的經濟倫理,是當今任何經濟主體都不能規避的職責。
第二,綠色價值理念作為一種經濟倫理,同樣不能回避效益,但這種效益是綠色、經濟雙重復合效益或者二重性效益。市場經濟無疑要講經濟效益,這是其根本特性,無論哪個主體,只要它作為經濟主體而存在,都無法拒斥,其任何決策都得以經濟效益為考慮。同時,經濟倫理與經濟效益也并不截然對峙,只不過它要求經濟主體不能僅僅考慮經濟效益這一個目標,而是必須結合倫理標準審視之,以圖達成既有經濟效益,也有超越經濟效益的其他效益。按照綠色價值理念,增進綠色價值無疑是一種具有倫理正當性的行為,是應該得到經濟倫理的提倡、鼓勵的行為。對于經濟主體來說,只有把經濟效益與增進綠色價值緊密結合,對經濟活動進行經濟、綠色效益的雙重權衡,形成綠色—經濟效益,才是具有較高倫理質量的經濟行為。換言之,道德上好的經濟行為,就是綠色、經濟雙重效益都好的經濟行為;反之,就是道德上不好或值得懷疑的。
第三,綠色—經濟雙重效益,是指綠色價值與經濟效益相契合、相統一,即經濟效益要有助于增進綠色價值,綠色價值要有助于提升經濟效益,經濟主體要進行效益價值和綠色價值的共時性、雙重性考量,將過去那種單純的效益最大化觀念轉換到當今的綠色、經濟雙重效益最大化的觀念上來,以增進綠色價值,實現經濟可持續。所謂綠色效益,是主體的行為活動給生態環境和綠色價值帶來的某種影響,進而對人類經濟生產、社會生活所產生的某種后果。從性質上看,這種效益有正負之分,但就一般情況而言,綠色效益被正向化地詮釋為對綠色價值的維護和增進性的影響和結果,換句話說,如果經濟主體既能有效地從綠色價值中獲得其所需要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又不對綠色價值構成破壞、損害,從而使人們能夠從綠色價值中受益的優良后果。相對經濟主體而言,綠色效益主要體現為節省自然資本、節水節能、清潔低碳以及提高綠色產品生產能力和擴大綠色服務規模等等。這是經濟主體在當今以綠色為最為重大訴求的時代必須具備的一種新的經營思維,它要求主體既要追求經濟效益,也要增進綠色價值,并且還要出于增進綠色價值的原因去節省經營成本特別是自然資本,提高效率和核心競爭力。
四、作為經濟倫理的綠色價值理念之四大規范
綠色價值理念作為一種經濟倫理理念,與其他倫理價值規范系統一樣,也是以一系列具體要求才能得以讓經濟主體積極作為、有所適從的。這一系列具體要求表現在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而各個環節也都必須圍繞綠色價值理念這一軸心而展開和運轉。
第一,經濟生產的倫理規范:綠色生產。經濟活動的第一個環節就是生產,以綠色價值理念引導生產的倫理要求即為綠色生產,即以節能、降耗、減污為目標,按照保護生態環境增進綠色價值的原則來組織生產過程,創造綠色產品,提供綠色服務。而綠色生產又通過以下幾個準則得以具體化。首先,尊重、順應、保護自然。在黨的報告中提出“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瑏瑦的論斷,要做到這一點,經濟倫理就要求經濟主體把對自然的尊重、順應、保護擺在首位,在經濟生產活動中進行綠色生產。無論是開發、利用自然資本,還是向大自然排放污染廢棄物而對綠色價值構成影響時,都必須遵循、順應自然規律且適度、謹慎,不可把利潤動機肆意膨脹,時刻以綠色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限度約束、考量生產行為,積極節能、降耗,減污、降排,從而保護自然。其次,資源節約,循環利用。這是指經濟主體在生產活動中開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循環鏈接,其實質是盡可能降低環境代價、保護綠色價值,以實現發展效益最大化瑏瑧。循環利用是與非循環利用相對而言的。非循環利用是以“原料———產品———廢棄物”為模式,投入高、產出低、排放高是其基本特征,這使得自然資本被大量消耗,綠色價值被嚴重損毀;循環利用則是以“原料———產品———剩余物———產品……”瑏瑨為模式,對原料、資源采取分層次多級化地利用,以實現綠色化生產,這使得自然資本得到節約,綠色價值得到保護。作為一種經濟發展措施,循環利用本身并沒有倫理屬性,但因為它以保護環境、增進綠色等為價值圭臬,因而也構成綠色價值理念作為經濟倫理的具體要求,成為與綠色生產相適應的新經濟價值觀的外在化反映。從經濟倫理意義上說,新經濟價值觀要求經濟主體不能像過去那樣因綠色價值不是人類勞動產品而漠視它,而必須賦予其道德地位,以審慎態度對待、承認、呵護它。只有如此,經濟主體才能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遵循自然規律,積極保護環境、維持綠色價值;也才能遵循道德規則,使自己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其他經濟主體合作雙贏。
第二,經濟分配的倫理規范:正義分配。經濟活動的第二個環節就是分配,以綠色價值理念引導分配的倫理要求即為正義分配。而以正義分配為導向的綠色價值理念又強調社會的公平正義,并把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置于抑制環境壓力增強、促進綠色價值保護上。從這一角度來看,環境危機既源于經濟增長方式不當,也源于社會資源和包括綠色價值在內的財富分配的不平等、不公平。由此,效率價值的無度追求與綠色價值的相對有限之間的沖突和緊張,部分地通過正義分配導向的綠色價值理念而得以緩和。正義分配導向的綠色價值理念是當今各國各地區之間和國家內部各區域之間的施策方向和增進綠色價值的主要保障機制,前者如發達國家和地區以資金和綠色創新技術支援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后者如各國家各地區內部挖潛,通過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來提供綠色產品和服務,消除貧困、促進就業和財富增長,顧及弱勢群體權益以便讓他們公平分享綠色價值;通過健全綠色財稅綠色金融體制,來調節收入分配差距;通過弘揚代際正義原則,促進本國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總之,正義分配導向的綠色價值理念是當今經濟倫理的具體要求,它以社會的公平正義為關注點,以求自然資本和綠色財富分配的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以便緩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第三,經濟交換的倫理規范:公平交換。經濟活動的第三個環節就是交換,以綠色價值理念引導交換的倫理要求即為公平交換。而公平交換又通過以下幾個準則得以具體化。首先,交換主體地位公平。這種地位公平是指參與經濟交換的雙方在綠色價值和生產價值的擁有上,在地位上都是公平的,沒有其他任何加諸對方的特權,都可以公平地參與經濟交換。其次,互利互惠。這是指交換發生后雙方都各自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綠色價值和勞動價值。其三,公平交易。這是指雙方在綠色價值和勞動價值的交換上是公平的,主要是指交易價格的公平。以往市場經濟框架下,由于沒有確立綠色價值觀念,致使綠色價值沒有計入成本并參與交易,因而以往的公平交換主要是勞動價值的公平交換。而當今以綠色價值理念引導的公平交換不僅包括勞動價值的公平交換,還包括綠色價值的公平交換,這是綠色價值理念作為一種經濟倫理與以往置綠色價值于不顧的經濟倫理的根本區別所在。第四,經濟消費的倫理規范: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義務。經濟活動的第四個環節就是消費,以綠色價值理念引導消費的倫理要求即為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義務。如同生產領域一樣,消費領域也要貫徹綠色價值理念,這一點在當今社會可能影響更為深遠?!皼]有消費的綠色化,只靠生產環節的改變是無法從根源上解決當前的資源環境問題的?!雹灛伂摼拖M與環境資源、綠色價值關系的角度看,消費構成人類開發利用環境資源、享用綠色價值的目的,環境資源、綠色價值則是消費的工具。因此,當今資源稀缺、環境破壞、綠色價值虧損的根源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消費。
人們一般按照對資源的索取程度,把消費分為必要的、適度的、奢侈的三種類型。必要消費是消費主體維持生存所必需的基礎性消費,雖不會對資源和綠色價值進行過量索取,但它不能滿足主體的發展性需要;奢侈消費罔顧資源和綠色價值是消費主體經濟社會生活的約束條件,對其進行過量索取,必定導致資源和綠色價值虧損、破壞。所以,從倫理學上看,如果把必要消費看成消費的不及,把奢侈消費看成消費的過,那么適度消費才是符合倫理的中道。適度消費即綠色消費,也就是消費主體以推崇自然健康的消費觀念指導自己消費那些未經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綠色產品和服務,同時又注重合理處置廢棄物的消費行為,它在經濟倫理上的具體要求就是消費主體都有履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義務。所謂簡約適度,是指消費主體消費中要簡樸、節儉,不要奢侈浪費,抗拒誘惑和不合理的、揮霍性消費。簡約適度不是要消費主體拒斥金錢和物質財富,因為缺乏金錢和物質財富,只能使人們陷于貧困,而現實生活的貧困必定使主體精神上不能自由自主,從而無法分享道德價值;簡約適度要求消費主體消費中能夠獲取滿足生存需要的必需品和滿足發展需要的提質品即可;簡約適度要求消費主體消費中不要追求奢侈品,追求奢侈品一方面必定導致資源和綠色價值被過度開發和利用、被浪費和揮霍,導致后代人無以生存,另一方面這種行為導致主體縱欲無度從而精神貧窮、焦慮、緊張,遠離真正的幸福和安康。所謂綠色低碳,是消費主體消費中要盡量減少污染和廢棄物排放特別是CO2排放,因為CO2排放量增大會使溫室氣體增加,氣候變暖,導致環境破壞。當前國內國外正在大力提倡的碳排放交易體系、碳金融等都是通過市場化手段來實現環境權益優化配置、減少污染,以便保護環境、增進綠色價值的有效舉措。消費主體自覺選擇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比如衣、食、住、行都低碳化,那么這對于環境修復和可持續性的增強都是有重要意義的道德行動。
作者:龔天平;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