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意識形態思想及當代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壇》2016年第1期
摘要:在批判繼承馬列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基礎上,根據時代變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需要,創造性地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思想體系,其豐富內涵主要體現于對意識形態本質、意識形態領導權、意識形態斗爭以及意識形態建設等方面進行探索并提出的創造性思想觀點。意識形態思想對于新時代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有著深刻的啟示。
黨的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必須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并確立了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經過等幾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批判性繼承與創新性發展,我國的意識形態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其中,以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來分析、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問題,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中國問題之的,最終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即思想,而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意識形態思想也在此時得以形成。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與世界各國聯系日益密切,西方的普世價值觀等社會思潮也威脅著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此時,梳理總結意識形態思想及其當代啟示,對于新時代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意識形態思想的理論溯源
作為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思想與馬列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意識形態思想是對馬列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從理論淵源上來說,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意識形態思想符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基本原理,同時又根據時代變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需要,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說。西方學者大多認為,現代意識形態學說的先驅可以追溯到英國經驗論哲學家培根的“四假相說冶,這是把虛假意識歸結為社會環境影響的最初歷史嘗試,雖然他還沒有明確提出“意識形態冶概念,但已經包含了后來馬克思論述的虛假觀念及其原因問題。在西方哲學史上首次提出“意識形態冶這一概念的是法國哲學家特拉西,他認為意識形態是“關于觀念的科學冶,主要任務是研究認識的起源、界限和認識的可靠性程度等。雖然馬克思不是第一個提出意識形態概念的人,但他在整個意識形態思想史上的開創性地位卻是無可爭議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任何關于意識形態的探討都必須回到馬克思。據俄羅斯哲學家奧伊澤爾曼考證,馬克思最早使用“意識形態冶一詞是在其博士論文中:“我們的生活需要的不是意識形態和空洞的假設,而是我們能夠過沒有迷亂的生活。冶[1]57但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思想較為集中和系統的闡述則是在標志著唯物史觀誕生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之中。著名學者萊蒙德•格斯區分了三種不同的意識形態概念:中性的即描述意義上的意識形態,貶義的即否定意義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肯定意義上的意識形態[2]129。
國內外學者歷來就馬克思在何種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一詞眾說紛紜。但通過對馬克思文本的深度歷史解讀可以發現,馬克思實際上將意識形態定位在支配性的階級意識上,這樣意識形態就具有三種表現形式:虛假意識,即掩蓋真相的純粹辯護伎倆;統治意識,即在一個時代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革命意識,即借以沖破思想牢籠并上升為統治階級的階級意識[3]237。具體來說:第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在虛假意識這一含義上使用的。意識形態虛假性的實質是顛倒性,就是說它根本顛倒了存在和思維、現實和觀念的關系,不是從物質生產實踐出發,而是從幻想的觀念出發,甚至以觀念代替現實。第二,統治意識指統治階級的思想,它構成了現存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的一部分。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生產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表現為思想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因而這就是那些使某一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各種關系的表現冶[4]52。也就是說,作為統治階級思想的意識形態實際上就是制度化的思想體系,它作為價值系統發揮作用并使人們認同現存的社會制度,這是一種中性的客觀意義上的意識形態。第三,指革命階級的階級意識,即每一個領導革命的階級借以認清使命、團結群眾的思想觀念及口號,因而又必定是革命得以成功的輿論基礎。雖然馬克思沒有明確把自己的理論稱作意識形態,但從其誕生之日起,便毫無疑問地成為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成為無產階級推翻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批判的武器冶。
正是基于上述第三種意義,列寧首次明確指出以往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都是虛假的意識,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科學的意識形態冶。列寧的意識形態學說不僅繼承了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基本精神,而且根據自己所處時代的理論和實踐需要,對意識形態的含義作了新的說明。列寧提出的“科學的意識形態冶概念對于運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來指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革命的需要與時代的必然。當然,列寧把意識形態理解為一個描述性的概念并不意味著他放棄了意識形態批判這一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重要維度,事實上,列寧始終強調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意識形態之間的斗爭具有不可避免性。列寧指出,“或者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或者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里中間的東西是沒有的,因為人類沒有創造過任何‘第三種爺意識形態,而且一般說來,在為階級矛盾所分裂的社會中,任何時候也不能有非階級的或超階級的意識形態冶[5]256。列寧的意識形態理論不僅對俄國十月革命乃至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成為意識形態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最早提出“意識形態冶概念是在1937年5月至8月為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哲學課而寫的《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其中共四處提及“意識形態冶概念。但當時的“意識形態冶還只是指人類特有的同生理發展中的高級神經系統和社會發展中的勞動生產不可分離的具有鮮明階級性的人類意識,這與其后來對意識形態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就文獻考證而言,初次使用“意識形態冶這一概念是在1937年的《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之中,但同時也應該看到他此時的意識形態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就文本解讀而言,真正成熟系統的意識形態思想則是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中首次得以完整闡述,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思想的形成。
2意識形態思想的主要內涵
意識形態思想的豐富內涵主要包括了四個方面:意識形態本質、意識形態領導權、意識形態建設和意識形態斗爭。具體來說:
2.1意識形態本質
馬克思主義基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提出對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是意識形態的本質。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本質論的基礎上,又從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角度進行了新的闡釋。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這是我們對于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系及政治和經濟的關系的基本觀點。那么,一定形態的政治和經濟是首先決定那一定形態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態的文化又給予影響和作用于一定形態的政治和經濟冶[6]663-664。由此可見,關于“經濟-政治-文化冶的關系與馬克思主義中關于“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冶的關系具有同構性,二者所指一致,只是能指不同。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也決定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同時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則認為,經濟對政治、文化具有決定作用,但同時政治、文化對經濟又有能動的反作用。進一步對特殊意義上的文化即新文化的性質、功能、基礎和特點進行了明確界定。他指出,“至于新文化,則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冶,“而在觀念形態上作為這種新的經濟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之反映并為它們服務的東西,就是新文化。沒有資本主義經濟,沒有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沒有這些階級的政治力量,所謂新的觀念形態,所謂新文化,是無從發生的冶[6]695。在此基礎上,得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即中國的新文化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在當時就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文化,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文化的一部分。在看來,這種新文化具有區別于舊民主主義文化的三個根本特點: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發展史上,意識形態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意識形態思想同樣強調意識形態的階級性,指出哲學、政治、法律、宗教、藝術等意識形態形式都是一定階級利益的體現。對于哲學這個意識形態形式,早在1939年的《讀艾思奇編掖哲學選輯業一書的批注》中就說:“哲學是一定階級的意識形態的集中表現。冶[7]310他在《實踐論》中進一步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它的階級性,它“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冶[8]284。關于文學藝術,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指出:“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于一定的階級。
2.2意識形態領導權
“意識形態領導權冶這一概念是由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期代表人物葛蘭西提出的,這對于西方乃至世界各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葛蘭西認為,統治階級不僅需要使用暴力和強制性的國家機器,更需要行使意識形態領導權和文化霸權來要維持自己的統治,即“一個社會集團在奪取政府權力之前能夠而且確實必須行使‘領導權爺(這確實是為贏得這樣一種權利的主要條件);它以后變成為占統治地位的,那時它將行使權力,但即使牢牢地掌握了權,它也必須繼續‘領導爺冶[10]317。毋庸置疑,與葛蘭西對意識形態領導權的理解不盡相同,但一貫非常關注意識形態思想的核心問題即意識形態領導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就把無產階級作為領導意識形態的主體,把共產主義思想作為意識形態的內容,認為“由于現時中國革命不能離開中國無產階級的領導,因而現實的中國文化也不能離開中國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領導,即不能離開共產主義思想的領導冶[6]705。而堅持無產階級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實質,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新中國成立以后,把加強黨對意識形態領導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中之重,強調:“必須喚起全黨的注意,進一步認真地加強黨的思想工作,各級黨委必須真正做到把思想領導當做自己領導的首要職責。冶[6]501為充分發揮黨對意識形態領導作用,要求全黨抓緊學習并提高意識形態工作能力,要求共產黨員尤其是作為“關鍵少數冶的領導干部帶頭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而“二百七十四個中央委員,及一千以上的高、中級在職干部都應程度不同地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冶[11]193。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鑒于國內雖然大規模的群眾階級斗爭已經基本結束,但還存在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方面階級斗爭的判斷,認為應該尤為重視黨的意識形態領導權。他提出,“各地黨委的第一書記應該親自出來抓思想問題,只有重視了和研究了這個問題,才能正確地解決這個問題冶[12]282。
2.3意識形態斗爭
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是對特定社會經濟基礎的反映。因此,在階級社會里,各階級特別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對立,必然反映到意識形態領域,從而形成激烈的意識形態斗爭。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歷史上的斗爭,無論是在政治、宗教、哲學的領域中進行的,還是在任何其他意識形態領域中進行的,實際上只是各種社會階級的斗爭或多或少明顯的表現。冶[13]583非常清醒地認識到這一現實,因此,無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他都非常重視意識形態領域中的階級斗爭。認為,中國革命是一個包括經濟革命、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總體性革命。文化革命是總體性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觀念形態反映、服務于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文化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冶[6]708。明確提出了中國文化革命的雙重任務:一是批判舊文化,即打倒帝國主義文化和半封建文化。二是建立新文化,即宣傳共產主義思想,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與經濟、政治領域的階級斗爭相比,意識形態領域的階級斗爭有其特殊性。在1957年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中,不僅分析了意識形態斗爭的長期性和曲折性,還提出必須在意識形態領域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以戰勝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發展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
2.4意識形態建設
意識形態建設是意識形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意識形態建設的創見性思想觀點具體表現在人、物、制度三個層面,即培養意識形態工作人員、建設意識形態宣傳機構、制定意識形態工作方針。其一,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就主體而言,必須培養一批強有力的意識形態工作人員。指出,“革命的文化工作者,是文化戰線上的各級指揮員。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一切進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戰爭中,應有自己的文化軍隊,這個軍隊就是人民大眾冶[6]708。在這里,不僅論證了文化工作者即意識形態工作人員在革命過程中的必要性,而且明確提出“文化軍隊冶概念,確認了人民大眾的主體地位。其二,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就機構而言,必須有自己的新聞、廣播、出版等機構。曾說過,“那時,以共產黨的《向導周報》、國民黨的上海《民國日報》及各地報紙為陣地,曾經共同宣傳了反帝國主義的主張,共同反對了尊孔讀經的封建教育,共同反對了封建古裝的舊文學和文言文,提倡了以反帝反封建為內容的新文學和白話文冶[6]701。由此可見,極為重視先進文化和思想的宣傳,而這種宣傳的實現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密不可分,正是以廣播、報紙等出版機構和媒體為陣地,先進的共產主義思想才得以在人民大眾中廣泛貫徹。其三,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就制度而言,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冶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冶的指導方針。一方面批判了那種割斷歷史、閉關自守的錯誤觀點,另一方面,還批判了那種全盤西化的無批判態度。不僅對外國文化這樣,對中國古代文化更是如此,即“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冶[6]707-708。
3意識形態思想的當代啟示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時代,中國意識形態領域也面臨巨大沖擊,無論是20世紀60年代丹尼爾•貝爾的“意識形態終結論冶,還是90年代弗朗西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冶,抑或近年來有關“普世價值冶的爭論,都對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構成了嚴峻挑戰。面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新動向和新挑戰,意識形態思想為新時代如何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提供了啟發,是解答現實問題的一把鑰匙,“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和國際關系四個維度上均有深刻體現,具有無與倫比的當代價值冶[14]。誠然,意識形態思想形成和發展于建國初期的特定歷史條件下,不可避免地有其自身的歷史局限性,但這絲毫不損害其作為一種科學的意識形態理論的基本精神。
3.1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
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冶[13]98這就是說,任何社會形態、任何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從來都是一元的。馬克思主義者歷來不回避意識形態的鮮明階級性,且具有高度重視意識形態陣地的意識。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并以其武裝全黨和教育人民,從而使我們黨能夠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不斷糾正各種錯誤傾向,有效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成功破解思想、政治和組織等方面遇到的各種難題。可見,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思想保障和基本經驗。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國社會思想領域仍然存在著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面臨著各種嚴峻挑戰。從意識形態的內部挑戰來看,思想理論領域學派紛呈,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冶“無用論冶不無市場;隨著互聯網等新媒體的發展,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呈現弱化趨勢。就意識形態的外部斗爭而言,西方意識形態通過非政府組織、媒體、宗教、外交等途徑,采取各種隱蔽的方式,不斷實行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滲透。形勢越是嚴峻,思潮越是多元,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否則,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就會動,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會破滅。因此,更加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新時代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首要任務。誠如所言:“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冶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關鍵就在于廣大黨員干部應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榜樣,始終堅守“革命理想高于天冶,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積極同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思潮開展斗爭。
3.2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
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既是意識形態思想的基本內容,也是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早在抗戰時期,就提出,中國革命和中國新文化都不能離開黨的領導,不能離開共產主義思想的領導。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新的時代條件下,在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識形態工作,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為此,要始終堅持馬列主義、思想以及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冶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時,我們必須明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即舊意識形態的力量是不可能通過單純的意識形態批判加以克服的,只有從根本上摧毀其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才能最終消滅它們。“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冶[15]345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與文化和意識形態建設的關系,實現和諧可持續發展。掌控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和領導權,還要按照當年提出的“組成一支強大的理論隊伍冶的要求,建設一支強大的理論工作者隊伍。
3.3高度認識意識形態斗爭的復雜性和長期性
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初就清醒地認識到,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以后,社會上還有一部分人要從各個方面與工人階級進行斗爭。在此形勢下,高屋建瓴地指出,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群眾階級斗爭雖已基本結束,但階級斗爭還將長期存在,特別是思想政治方面的斗爭問題;在意識形態方面,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必然存在長期的斗爭。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國際思想文化領域斗爭深刻復雜,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斗爭和較量是長期的、復雜的。面對“西強我弱冶的國際輿論境況,尤其是在互聯網這個戰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冶。當前,我們一定要時刻警惕西方國家以“自由、民主、人權冶等為幌子對我國意識形態進行的大力滲透,一定要向廣大干群講清楚諸如“非毛化冶思潮的本質是,其背后更大的政治企圖是為了爭奪意識形態的話語權[16],講清楚新自由主義本質上就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堅持鞏固“紅色地帶冶、壓縮“黑色地帶冶、爭取“灰色地帶冶的原則和策略,凝聚我們的自信心和向心力。
3.4不斷提高黨領導意識形態工作的能力
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需要不斷提高黨領導意識形態工作的能力。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直極為重視黨領導意識形態工作的能力建設問題,并在不同時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意識形態領域必然會成為各種沖突、斗爭的主戰場,因此,更應該重視黨領導意識形態工作的能力。黨的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新時代提高黨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領導力,就是要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一元主導與思想多樣化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一元主導地位是多樣發展基礎上的一元主導,多樣化發展應該是在馬克思主義一元主導下的多樣化發展,以多樣發展體現并推動一元主導;要不斷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宣傳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冶,對照《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各級黨委對意識形態工作負總責,領導干部要當好“第一責任人冶,切實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意識形態工作本質上做的是政治工作,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冶[17];要切實強化對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考核,考察識別干部必須看是否高度重視黨的意識形態工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修訂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侯惠勤.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與當代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哲學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8]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葛蘭西.獄中札記[M].曹雷雨,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1]建國以來文稿:第13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12]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肖貴清,李偉斌.的公正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研究,2015(6):14-19.
[15]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6]祝彥,蔣國棟.2016年度及思想研究述評[J].思想研究,2017(4):7-17.
[17]朱繼東.科學認識、正確把握經濟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的關系[J].思想研究,2017(6):43-49.
作者: 單位:中共銅陵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