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黨的網上群眾路線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世紀橋雜志》2014年第六期
一、網上“群眾路線”的內涵
1.時展要求的體現。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4年1月了《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1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358萬人。近年來,我國公民通過互聯網積極進行社會參與,賦予了黨的群眾路線新的內涵。國內網民“互動參與指數”達49.0,甚至高于美國的45.8。另據《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藍皮書數據顯示,我國已經成為微博用戶世界第一大國,其數量由2010年底的6311萬猛增至2013年12月的2.81億,微博使用率為45.5%。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給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化,既然網絡已經改變了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態,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方式方法也應與時俱進。面對世界上數量規模最為龐大的網民群體,黨的“群眾路線”這個“傳家寶”延伸拓展,搶占網絡高地,重視聯系網絡世界中的群眾,是順應時展的必然要求。2.傳統群眾路線的延伸。傳統的群眾路線運行機制是建立在不對等的關系基礎上的單向“灌輸”機制,Web2.0時代黨的網上“群眾路線”,將傳統的優勢融入到新興的傳播方式中,通過數字化方式的延伸,網絡政治溝通展現出了全新的特質,跨越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干部和群眾成為網上“鄰居”,展開交互式的信息交流;各種社會力量匯聚到網上,形成民間輿論的強大磁場。黨的網上“群眾路線”成為中國特色政治文明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但新媒體終究只是一種媒介,樹立BRIDGEOFCENTURYWeb2.0時代的網上“群眾觀”,依然需要強化網下“服務觀”的執政理念,二者兼可得,偏則廢。3.實踐形式的網絡平臺。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擴大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政府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使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擁有了雙向的互動性。網上“群眾路線”在網絡對話平等交流、微博問政為民解憂、采集民意和輿論監督等方面進行了豐富的實踐,為黨群溝通開掘了新渠道,為教育引導群眾開辟了新途徑,為接受群眾監督打造了新利器。從傳統的紙質媒體監督到網絡問政,新媒體豐富了群眾路線的實踐形式,提高了群眾路線的實踐效果。
二、黨的網上“群眾路線”的基本目標
時代背景賦予了群眾路線新的內涵,我們要積極掌握Web2.0時代的特點,運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溝通政情民意,提高宗旨意識,最大限度的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鞏固和發展新時期黨的執政地位。
(一)運用信息化手段,密切黨群關系,樹立宗旨意識網絡技術對當今時代有這樣重大的意義,誰重視網絡,培育網絡,讓網絡盡早地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誰就占領了二十一世紀的重要制高點。因此,我們要順勢而為,積極掌握網絡時代的特點,充分利用Web2.0的互動平臺,將傳統的政治優勢融入到新興的傳播方式中,找到“共同語言”,這樣更加有利于密切黨群關系,樹立利用公共平臺服務大眾的宗旨意識,廣泛凝聚民心,形成向心力和發展合力。
(二)實行立體動態管理,通暢訴求渠道,提升黨組織影響力與當前最為便捷高效的網絡社會相適應,我們必須不斷探索多元化黨建工作和群眾工作模式,從單向靜態管理走向立體動態管理,應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克服過去基層工作組織管理形式單一、信息不對稱、靜態被動的局限,形成隨時記錄、隨時更新、隨時調整的動態管理格局,重視網絡輿情,通暢訴求渠道,消除黨與人民之間的距離,提升黨組織影響力。
(三)實現全面覆蓋,加強社會管理,提高執政能力對于人民群眾而言,網絡參與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其虛擬性、數字型和無序性特征,并不能代替現實中民眾意愿的規范表達,如何將制度外的、無序的網絡參與納入到政治參與研究的范圍中來,努力構建一種能夠體現黨和人民群眾情同血肉的緊密聯系基礎上的服務機制,是頗為艱巨的任務。重視黨的網上“群眾路線”,既要看到它的積極作用,也要重視隱憂和負面問題。依靠網絡的同時,還應與傳統的群眾工作方法結合起來,配套運用,全面覆蓋,加強社會管理創新,形成科學政策,進一步提高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能力。
三、黨的網上“群眾路線”實踐路徑
按照Web2.0時代“群眾路線”目標,探索網上“群眾路線”的實踐途徑,架起一座黨群、干群之間的“電子橋梁”,對于促進黨群關系的和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具有重要意義。這一實踐路徑,主要通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眾工作來實現。
(一)樹立現代化群眾工作理念,構建群眾工作新格局,解決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的“信仰”考題在互聯網高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Web2.0時代,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必須順應時勢,積極掌握和運用新時期互聯網這一現代傳播手段,將群眾工作延伸并運用至網絡世界,為創新群眾工作找到新的媒介、途徑和平臺。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就是要樹立現代化群眾工作理念,提高利用網絡開展群眾工作的自覺性。要充分適應變化了的執政環境,轉變思維方式,更新服務理念,釋放政黨自身的整合功能,創新群眾工作模式,構建群眾工作新格局。通過傾聽民聲,了解民情,掌握民意,進而排解民憂,匯集民智,凝聚民心,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解決意識形態建設的“信仰”考題。
(二)推進網絡問政制度化、長效化,增強群眾工作實踐和創新能力,解決群眾對黨和政府公信力的“信任”考題近年來,論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形式已經逐漸成為黨群互動的有效渠道。“從中央到地方都紛紛推出新的形式和手段,創新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網絡的力量越來越成為一種新生的力量進入到群眾路線的實踐過程中且越來越發揮積極作用。”[3]隨著網絡問政實踐的深入發展,在客觀上要求我們高度重視這一群眾工作的新領域、新載體,完善網上“群眾路線”的制度和機制,不斷創新工作手段,增強群眾工作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實現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關注網絡渠道,掌握群眾思想,及時解決民生,既是對黨和政府公信力的“信任”考題,也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關于切實加強群眾工作要求的現實目標。
(三)建立高素質網絡群眾工作隊伍,提高網絡素養和執網能力,解決新形勢下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的“素質”考題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在網絡空間的延伸,黨的網上“群眾路線”運用,是提升黨和政府影響力和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契機。這在客觀上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關注網絡社會,充分重視并完善這一新型的群眾工作模式,努力提高網絡社會條件下的執政能力。在強大的新媒體輿情考驗面前,黨員干部的政治素質、應對能力、網絡素養和執網能力,面臨極大考驗。如何努力適應媒體社會,主動學習和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手段和方法開展群眾工作,成為新時期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的“素質”考題。我們要逐步掌握網絡主動權,引領輿論導向,及時處置新媒體渠道的信息反饋和訴求,凸顯群眾工作的時代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作者:高麗靜高凱東單位: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