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音樂劇中的表現主義解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科縱橫雜志》2014年第九期
史蒂芬•桑德海姆音樂劇中的表現主義體現在三個方面,以內心活動為線索的劇情呈現,內心活動的戲劇化以及類型化的人物設置。讓我們逐一進行分析:
(一)內心活動的線索化線索化指以內心活動為線索的劇情推進方式,以《伙伴》為例,整部劇沒有完整故事發展所必須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取而代之的是以主人公內心變化為線索串聯起來的幾段小故事。桑德海姆在其采訪錄《桑德海姆面面觀》中曾這樣解釋過:“《伙伴》中發生的一切完全可以存在于主人公羅伯特在生日當晚回到家后直到晚宴前這個時間段的意念之中”。[3](P13)看似六個沒有關聯的婚姻故事,以羅伯特對婚姻逐步認識這條心里主線而被串聯起來。我們用下面這幅曲線圖,可以比較直觀的表現出人物的心理脈絡:從曲線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羅伯特內心的變化過程,從內心的孤獨到強烈的迸發再回到最終的冷靜,在每兩對夫婦故事的作用下,其內心對于婚姻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劇情的發展圍繞著羅伯特內心變化而不斷展開。羅伯特內心曲線的三個關鍵點:“為你等待”、“嫁給我一下”、“生活的意義”是主人公內心產生劇烈觸動后所產生的三次變化,每一個變化點即是劇情轉折點,同時又為下一個更大的變化提供了線索和依據,從內心的孤獨到決定為一個人等待,到沖動的渴望結婚的對象,再到領悟生活的真諦,再回到冷靜的思考,劇情的變化完全圍繞著羅伯特內心變化呈現出來。
(二)內心活動的戲劇化史蒂芬•桑德海姆劇作中內心活動的戲劇化體現兩個方面:展現內心的音樂動機以及內心獨白式唱段的運用。音樂動機是音樂中最小單位,當音樂動機出現在音樂戲劇作品中,其作用在于展現某一特定人物或情境,這種音樂動機被稱為“主導動機”。不同于以往以推進劇情為目的的主導動機,桑德海姆運用大量展現人物內心活動變化的主導動機。《伙伴》中主人公羅伯特內心每一次被觸動前都會有一個從高向低的小三度音程的跳進加八個二度音程的模進,這段主導動機在聽覺效果上如同心里被觸動后“咯噔”作響,而后又犯起嘀咕的變化過程。在羅伯特每一次內心巨變前,這組音樂動機由兩小節開始演變,在不同調性上由低到高反復的模進發展,伴隨著伙伴們呼喊他的名字,羅伯特的內心暗潮洶涌的變化過程被外化出來。史蒂芬•桑德海姆有意把這種心里變化用主導動機的不斷模進來表現,強調了主人公認識事物過程的不易以及心里探究過程的延續。在這里要說明的是,以心理為表現對象的音樂動機,在桑德海姆之前的音樂劇中并不多見,在他的代表作《伙伴》中,這樣的音樂動機共出現了六次,這也把音樂動機表現心理變化的手段運用到了極致。大量運用內心獨白是表現主義戲劇重要創作手段,如表現主義戲劇的代表作《瓊斯皇》有長達六場的內心獨白,用于表現瓊斯王從自信、驚恐到絕望、悔恨的心路歷程。而音樂劇中的內心獨白是以歌唱形式體現的,我們可以稱之為內心獨白式唱段。相比與之前的音樂劇,桑德海姆的劇作中大量運用內心獨白唱段表現人物的心里,如《伙伴》中表現對婚姻的迷茫心里的唱段《為你等待》、《嫁給我一下》,《斯維尼•陶德》中表現主人公復仇心理的《friends》、《曖昧的殺機》,《頓悟》以及《拜訪森林》中《我渴望》等。這些獨白式的唱段都出現在人物心里每一次重大變化的時刻并起到將人物內心外化的作用。以《斯維尼•陶德》中的獨白唱段《friends》其歌詞為例:我的朋友,看看它怎樣發光/這耀眼的光,怎樣露出笑顏/我忠實的朋友/跟我說話,朋友/在我耳邊訴說,我一直在傾聽/我懂,我懂/這些年你被鎖起來就像我一樣/現在我回家了,發現你一直在等我/回家了,我們分不開了/……陶德所唱的“朋友”是一把閃著寒光的理發刀,當陶德在舉起它的那一刻,在他潛意識里沉睡了多年的復仇之心開始被喚醒,在對理發刀的一聲聲低訴中,理發刀仿佛對他發出了呼喚,讓他不要忘了當年的奪妻之恨,《friends》這個唱段所表現的正是陶德潛意識被喚醒的過程。相比表現主戲劇中多用內心獨白來層層挖掘人物潛意識的手段“,獨白式唱段”在音樂劇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三)類型化的人物設置德國表現主義作家托勒曾表示:“在表現主義戲劇中,人物不是無關大局的個人而是去掉個人表面特征,經過綜合,適用于許多人的一個類型的人物”托勒的主張表達出表現主義戲劇作家對人物刻畫的普遍觀點,區別于以往音樂劇用大量唱段、舞蹈表現一個人的個性特征,史蒂芬•桑德海姆注重刻畫“一類人”的共性,用獨白、唱段等表達其共有的生活態度以及深藏的靈魂特征。以《伙伴們》為例,集中反映這種類型化主張的是主人公羅伯特以及四組類型化家庭的設定。比如主人公羅伯特,作者著重展示其作為標準中產階級的共性:三十五歲、事業有成、收入穩定、單身、有自己的交際圈等,在60年代的紐約,像羅伯特這樣的成功未婚人士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他們年輕時為追逐夢想涌入大城市并最終定居,他們即是城市的中堅力量又同時成了生活的奴隸。在羅伯特身上綜合了這一類人的普遍特征和精神訴求,具有象征意義。而羅伯特生活中出現的五組家庭則代表著60年代生活在曼哈頓的五類家庭:以薩拉和哈利為代表的小資家庭,其特點是注重生活品質、情調。以蘇珊和皮特為代表精英家庭,作為行業精英他們對精神生活要求較高,不愿為對方妥協,婚姻亮起紅燈,但是為了名聲仍維系著名存實亡的婚姻。第三類是以珍妮和大衛為代表的保守派家庭,他們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妻子為了丈夫可以犧牲自己的生活。除此之外,第四類是以艾米和保羅為代表的恐婚癥人群,以及喬安娜和拉里為代表的代溝人群。雖然這五類家庭無法囊括所有的家庭類型,但是這五組家庭對于婚姻生活的態度和主張在當時的社會是具有代表性的,是“一類人”的代表意見。類型化的人物設置是桑德海姆音樂劇中表現主義的又一重要特征。
二、結語
史蒂芬•桑德海姆的音樂劇中所顯現的表現主義特征,讓其作品有了表現主義戲劇的“傾向”。這種表現主義“傾向”投射出對大蕭條及反文化運動時期人們內心變化的深切關懷,使得五十年代流失的觀眾又重新走進劇場并在那里找回了心靈的寄托;桑德海姆對表現主義諸多手法的運用也為音樂劇創作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對現代音樂劇的發展提供了另一種可能。聯系到我國正在引進史蒂芬•桑德海姆的劇作《拜訪森林》,在這時討論史蒂芬•桑德海姆音樂劇中的表現主義,希望能夠為我國相關創作者在創作理念上提供一個參考。
作者:陳乃嘉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