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鎮化擴大內需的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學習月刊雜志》2014年第十三期
(一)公共服務領域進入門檻過高,民間資本投資空間有限。在當前市場普遍供大于求的格局下,傳統投資領域回報率低,絕大多數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市場沒有新的利潤增長點,社會自發性投資的意愿下降,這是當前民間投資難以啟動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基礎設施(如鐵路)、金融、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進入壁壘過高,民間資本投資的空間有限。
(二)城鄉居民收入偏低,影響即期消費的實現。2012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840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低3725元。2012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7852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低65元。湖北的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與我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目標和要求并不相稱。城鄉居民收入偏低的結果必然影響了即期消費的實現。
(三)收入分布不平衡,中堅力量難發揮。近幾年,盡管全省國民經濟整體水平不斷提高,但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卻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具體表現在:一是城鄉之間收入差距擴大,城鄉居民收入比(以農村為1)由2000年的2.44:1擴大到2012年的2.65:1。二是地區之間收入差距擴大,地區間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與最低之比,由2001年為1.56:1擴大到2012年1.99:1;農村人均純收入最高與最低之比由2001年的2.33:1擴大到2012年的2.45:1。三是居民內部收入更加不平衡,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與最低之比由2001年的3.66:1擴大到2012年的6.45:1。60%的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在平均數之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對居民消費形成嚴重制約。必須通過頂層設計使分配格局重構,才能提高居民消費傾向,提振消費。
(四)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費實力不足。目前,農民收入水平比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落后10年,消費水平落后于城市居民消費水平13年左右,湖北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僅相當于城鎮居民的三分之一。2000年農村居民消費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為14.9%,到2012年進一步降低到10%以下。近20年來,全省農村居民消費品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由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58.4%,下降到2012年的30%。這說明占全省人口超過50%強的農村居民消費萎縮。長期的“二元結構”使農民低收入、低消費的狀況很難改變,成為制約湖北內需的一個重要因素。
(五)社會保障水平不高,即期消費難提升。近年來,全省各級政府重視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規范制度建設,完善社會服務,各項社會保障事業取得顯著成效,但總體上仍存在保障水平低、服務滯后等問題,尤其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很不健全,農民要承擔的支出重,削弱了消費能力。隨著住房、教育、醫療價格高企,在收入難以大幅提高以及社會保障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居民儲蓄用于防老、養病、子女教育等意愿增強,當期消費受到抑制,平均消費傾向總體下降。統計顯示,2012年底,全省百姓人均儲蓄余額6年來年均增長17.3%,高于同期居民消費水平10.2%的增長速度。2012年城鎮居民消費傾向為60.3%,比2009年下降了11.5個百分點。消費傾向下降影響了居民消費支出的增長,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增幅仍然低于同期GDP增長速度,對GDP的拉動相對弱化。
二、以城鎮化為動力有效擴大內需的對策建議
通過問卷調查和原因分析,把湖北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的契機和動力大有可為。如果這些問題解決得好,湖北省的內需會有一個明顯的放量提升。
(一)提高戰略認識,確定重點發展區域推進城鎮化建設。我省的城鎮化必須以“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為統領和要求,在城鎮化建設、城鎮化擴大內需的實效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城鎮化和擴大內需,都是以人為本,使老百姓得實惠的體現。在城鎮化擴大內需過程中,必須進行科學的謀劃和有步驟地推動。城鎮化建設要堅持科學規劃引領,遵循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積極提高城市建成區的人口密度。要考慮當地發展現狀和資源特色,要考慮人口的合理流動和產業的有序轉移,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維護農民權益。江漢生態經濟帶是城鎮化水平較低,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對這一區域的重點傾斜,可使得城鎮化擴大內需的效應較好地釋放,取得比較明顯的效果。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可產生基礎設施等大量投資需求,可承接大批本地農民工和返鄉農民工,就地產生大量生活性需求,帶動大量民間投資,進而增加大批就業崗位,促進群眾增收,進而再次擴大內需。
(二)改善城鎮產業發展環境,擴大社會投資。我省要制定城鎮化擴大內需的鼓勵和限制產業實施目錄,引導各類生產要素投入鼓勵發展的產業領域,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加快形成產業政策與財稅、價格、信貸、土地、環保等政策配套的實施機制,支持城鎮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做大做強。改善金融環境,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發展和引進各類創業投資機構,加快組建小額貸款公司,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開發服務中小企業的保險品種。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的市場準入,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向一些公共性、準公共性服務行業流動,提高服務業的競爭力和服務水平。
(三)積極創造就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廣辟就業渠道,建立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建立有效的勞動力培訓制度,提高勞動者就業和再就業的能力。大力推進全民創業,為創業提供優惠條件和“零門檻”服務。重點發展旅游業、教育產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商貿流通、信息服務和飲食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健全小城鎮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改變居民收入預期,釋放消費需求。
(四)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實現農民收入超常規增長。提高農民工的勞動素質和勞動技能。穩步提高農產品價格,完善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價格調控機制,持續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收益水平。提高農村土地征收補償標準,探索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房屋產權平等入市流轉的路徑。加大農村信貸投放力度。提高農村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農民生產生活成本,推動農村產業發展,夯實農民增收基礎。
(五)完善社會保障,提振居民消費信心。進一步擴大社保覆蓋面,提高社保標準。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工傷和生育保險制度。針對不同人群醫療保障需求建立保障制度多模式、保障方式多樣化、保障水平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全面構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特困救助、臨時救濟、醫療救助為主要內容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各級政府合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公共財政向農村、基層、困難群眾和公共社會事業的傾斜力度。
作者:倪艷單位: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