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理論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學習月刊雜志》2014年第十三期
近兩三年來,由于養雞業收益高,每只雞可賺40元利潤,引起湖北浠水縣養雞業暴發性增長,2010年比上年增長了26%,2011年又增長了24.8%,浠水縣冼馬鎮外出打工者返鄉舉債辦雞場。人口不足1000人的龍頭山村養雞專業戶40多家,存欄數少則200多只,多則1萬只,全縣蛋雞2600萬只,總投資140億元。結果雞蛋市場持續低迷,舉債辦雞場的大量虧本欠債,返鄉辦雞場者賣掉雞場,再出去打工。文章報導說“雞賤傷農”,“跟風涌入者傷痛。”難道中觀、宏觀層次就不感到傷痛嗎?本來中觀層次要根據本地已掌握的生產要素資源以及供應范圍內的市場需要建立起供求平衡關系,當發現供不應求時,通過組織本地資源或進口資源達到平衡,當發現供過于求時要及時指導生產者不要盲目跟風,不顧一切擴大生產。還可以通過行政手段規定行業門檻標準,質量標準,防止無序競爭,盲目發展。但這些都放任自流了。再看宏觀層次。要建立宏觀調控模型首先要端正幾個理論認識。
一是抽象勞動不是商品經濟特有的歷史范疇。在未來社會商品價值范疇消亡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仍將存在并發揮重大作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將成為計劃平衡的工具;成為按勞分配中等量勞動相交換的尺度;成為經濟核算的標準。
二是商品價值不是由商品生產上原來耗費的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再生產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再生產上必要勞動時間的計算首先要計算出基期產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又要分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要預先制定出各產品工種的勞動復雜程序系數、勞動強度系數、勞動熟練程度系數,各種產品基期實際消耗的活勞動時間連乘這三個系數,就折算為平均活勞動消耗,平均活勞動消耗再加上原來生產資料消耗的物化勞動,這就是基期的活勞動消耗。這是計算計劃期再生產上必要勞動時間的基礎。計算基期平均勞動消耗的公式為:T=AT+t,其中T=表示從1種到n種產品基期平均活勞動時間。A=表示某單位產品消耗的第1種、第2種…第n種生產資料的消耗系數。AT表示某單位產品消耗的生產資料轉移過來的物化勞動時間。t=表示某產品消耗的經過折算的活勞動時間。
三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包含兩重含義。一重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上說的。可叫做單位產品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另一重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上說的,可叫做部門產品按比例使用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基期單位產品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計算,是計劃期部門產品必要勞動時間的基礎。計劃期部門產品必要勞動時間的形成實際上是計劃期社會勞動時間在各生產部門之間如何按比例分配問題,以保持各生產部門按比例協調可持續發展。計劃期社會勞動時間的按比例分配,實質就是把社會掌握的物化勞動時間(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活勞動時間)按社會需要在各個產品之間、地區、城鄉之間、第一部類、第二部類之間、一、二、三產業之間;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按比例合理分配,以保持各環節按比例地、可持續地發展,這是取得經濟的、社會的、環境的最大效益的根本前提,違反了按比例分配的規律,將會引起很大的經濟、社會、環境的損失。正如馬克思說的:“節省時間以及在各生產部門之間有計劃分配勞動時間就成了以集體生產為基礎的首要經濟規律,這甚至是極其高級的規律。”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來說,馬克思這一思想更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以上分析都是以抽象的勞動時間形式來進行的,這種分析是必要的,因為只有以抽象的勞動時間形式分析,才能看清楚它的經濟關系實質和客觀規律,但是現實生活是存在商品價值形式的經濟形態,按抽象勞動時間形式無法建立起宏觀調控模型,只有把勞動時間形式恢復到現行的價值形式,才能建立起宏觀調控模型。但這兩者都各有什么特點呢?按勞動時間形式的最大特點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隨勞動生產率提高而降低,經濟效益的提高表現為勞動時間的節省或縮短,而按價值形式分析時,要假定物價總水平保持穩定或基本穩定,這是長期需要實行的方針。因為只有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才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改善。如果物價飛漲,人民生活不安定,政局就會不穩,這無論什么社會制度都是適用的。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或基本穩定,實質就是幣值問題。要穩幣值,需要許多條件,最基本的就是紙幣的發行量要與商品流通需要量大體適應,要做到這一步是不容易的。它涉及到財政收支、信貸收支是否基本平衡,兩者又是否能綜合平衡;商品供求總量及結構是否協調;國民收入在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如何分配;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與發展速度、人民生活如何兼顧;城鄉消費水平是否協調;產業政策的規定是否適當;法律體系、行政手段、道德手段是否完善;市場競爭是否充分、公平、公開、有序進行,等等。總而言之,要保持幣值和物價基本穩定,需要從經濟的、社會的、法律的各個方面同時并舉,而每一方面都涉及人民內部矛盾和利益的正確處理,這是一件非常復雜的問題,很顯然要把這些問題簡單化,統統納入一個綜合平衡模型及一個宏觀調控模型是不現實的。而要分門別類加以研究,分別規定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政策措施進行調控。這樣說來,抽象勞動時間形式的分析對現實不是毫無意義了嗎?不是的,抽象勞動時間分析弄清楚了各種經濟關系的內在聯系,在思想上、理論上的認識不是就能豁然開朗嗎?而且只有弄清楚了各種經濟關系的內在聯系,才有利于在價值形式上各個環節的深入研究。
作者:曹英耀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