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委殘疾人扶貧基地工作總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1年,區大浮殘疾人扶貧基地在市殘聯、區殘聯的正確領導下;在雪浪街道殘聯和山水城果農協會的緊密配合下;圍繞扶貧基地制定的目標任務,以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現將2011年區大浮殘疾人扶貧基地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扶貧基地歷年來一直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工作理念,依托區大浮殘疾人扶貧基地,在保證殘疾人基本生活的基礎上,將個性化服務工作由救助幫扶逐漸向發展幫扶轉變,通過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素質,扶持他們參與社會、實現自身價值。
二、幫扶脫貧,從最困難人群做起
在困難群體中,文化程度低、沒有一技之長的殘疾農民可謂最困難者。然而,在殘疾人扶貧基地的殘疾農民依靠市、區、街道和果農協會的扶持,通過從事特色茶果種植業增收脫貧。
肢體殘疾人董志海種植著8畝葡萄園。樸實憨厚的老董今年滿臉笑意,“葡萄去年才種,今年頭一次收獲,8畝田就收了近萬斤!”“這些葡萄能賺多少錢?”低調的董志海猶豫了一下,報出了一個保守的數字:3萬多元。一旁的村干部說,這還不包括葡萄園里種的蔬菜,以及另一片桃園的收入。而就在幾年前,靠種菜為生的殘疾人董志海,每年的收入還不到2萬元。不過,最讓老董自豪的還是他的葡萄品質好。“快來嘗嘗,這是真正的有機葡萄,施的都是雞糞等農家肥。”老董說,自己能夠種出這么好的葡萄,多虧了扶貧基地為他請來名師指點,“每次講座我都去聽,學了不少田間管理的絕招!”他告訴記者,為了幫助他脫貧致富,社區大幅減免了他的土地承包費,街道殘聯除了每年給他一定數量的物資幫扶外,還與當地果農協會聯手,定期開設種植技術培訓班,請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現場輔導。由于品質好,董志海種出的近萬斤葡萄全都被城里來的“采摘客”們席卷而去,“根本不用上街叫賣,9月初就被‘搶’光了。
三、以果樹產業為依托,注重相關產業聯動發展
扶貧基地將水果產業與生態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結合起來,統籌安排,努力將果園建成生態果園和休閑果園。使各產業之間共同發展、共同推進。
四、認真抓好宣傳動員和技術培訓工作
今年年初,基地把果園土肥水管理工作、果樹修剪等常規技術和新技術的培訓相結合,采取集中辦班、分類培訓和入戶指導相結合,課堂理論知識講授與現場操作指導相結合,把培訓技術熟于心、控于手、知其理。在培訓工作中,特別注重了對種植專業大戶、科技帶頭人的培養,發揮本地人指導方便、群眾樂于接受講解的優勢,推動技術培訓到戶和到人。
五、切實做好物資供應,確保后勤保障工作
果園建設打凼是基礎,種苗是關鍵,肥水保障是重點。物資供應點抓緊搞好農資調運儲備工作,種苗和肥料做到不誤時,不誤工,保障物資供應。
六、進一步注重品牌打造,進一步發揮品牌效應
基地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協會帶動作用,將鮮果實行分級分類包裝后,集中上市銷售。不斷擴大果品銷售覆蓋面。現在基地越來越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和培育自己的品牌,目前白旄的楊梅、大浮的醉李、吳塘的柑桔等一批知名農業品牌都有了自己的注冊商標,并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三品”認證。這些特色品牌有效地為貧困殘疾人打開了幸福之門的金鑰匙。
七、經營效益更加明顯,生態產業更加拓展
基地品牌效應拓寬了銷路,提高了價格,促進了殘疾果農增收致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都市生態農業休閑旅游升溫,面對現代農業這一發展趨勢,基地都積極參與其中,依托自然生態環境和特色果品基地,拓展生態農業產業發展內涵,采用入園自采和農家樂等形式來提高收入。雖然今年楊梅因干旱減產等因素,但價格還是略有上漲,再加上醉李、桔子的大豐收,基地果農的收入并沒有減少。
據評估統計:大浮殘疾人扶貧基地今年開設5期果農種植培訓班,培訓人員160人次,共計發放扶持物資折合人民幣15余萬元;2011年人均收入為9890元,比去年提高18.73%;55戶扶貧對象到今年底有41戶已達到了脫貧標準。相信他們在“扶志、扶智、扶資”的扶貧方略的實施下,會有不少殘疾家庭脫離貧困之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