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自查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市縣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
一、以“中國銀都”發展戰略為首選,扎實推進優勢工業發展
金銀產業突出“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綠色環保”主題,進一步實施“中國銀都”發展第一戰略,大力研發精深加工產品,重點發展工業用銀和飾品工藝銀,做大做強精深加工企業。金銀產業克服稅收政策調整等不利因素,繼續保持第一支柱產業的良好發展勢頭,全年產白銀1910噸、黃金6.5噸、其它有色金屬15萬噸,實現稅收2億元,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39%。煤炭產業在長時間停產整頓和遭受“7·15”洪災重創的情況下,實現集中征收噸位221萬噸、稅費8265萬元。電力產業穩步發展水電產業,強力推進煤矸石綜合利用電廠建設,全面加快煤電一體化進程,全年實現發電量2.8億度、供電量2.7億度、總產值2.1億元、稅費4400萬元。煙花爆竹產業堅持以“疏導、規范、提升”為核心,以理順管理機制為切入點,突出抓品牌、抓規范、抓征管,促進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科技化發展,全縣現有煙花爆竹從業人員2.8萬人,實現產值5000萬元、稅費200萬元。
二、以民營經濟為主體,扎實推進園區經濟發展
堅持把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把園區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載體來抓。認真落實民營經濟的各項扶持政策,鼓勵民營企業創新體制機制,引導民營企業做強做大,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年內重點扶持了興光冶煉、鑫達銀業、西河企業集團、鑫泰銀業、永星有色、富興貴金屬、雄風有色、馬仰鉛錫、意水鉛業、元泰材料、榮盛福利、黃泥貴金屬、陽光福利等產值過億元的標志性民營企業。全縣規模以上民營企業達123家,其中過億元的15家;實現增加值24.9億元,增長9.3%,稅費收入3.1億元,分別占全縣GDP和財政總收入的40.8%、61%。大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實現企業集約發展、產業集群發展,著力建設了“中國銀都循環經濟園區”和太和循環經濟項目區兩大龍頭項目,提升了柏林、塘門口、黃泥、洞口等鄉鎮工業項目區的發展規模。“園區帶動”戰略成效明顯,縣工業園、太和鄉循環經濟項目區等工業園區加速發展,全縣各類工業園區內有規模以上企業61家,產值和稅收分別占全縣工業產值和稅收的66.1%、70.2%。
三、以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為核心,扎實推進農業產業發展
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目標,鞏固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穩定發展糧食、生豬生產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冰糖橙、烤煙、優質稻、四黃雞、特種水產養殖、林產品加工等優勢農業產業。其中,XX冰糖橙產業以爭創“中國冰糖橙之鄉”為目標,積極鼓勵干部職工參股入股創辦冰糖橙產業基地,推進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新建冰糖橙基地1.2萬畝、苗圃基地200畝,全縣XX冰糖橙總面積達8萬畝,實現產量3萬噸、產值9000萬元;烤煙產業在穩定種植規模的基礎上,大力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煙葉質量,全年完成種植面積2.4萬畝,收購煙葉6萬擔,實現煙葉特產稅720萬元。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和支持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強市場管理,強化品牌效應,開拓銷售市場,全縣13家農業龍頭企業完成總產值4.9億元,實交稅金2708萬元,帶動基地農戶增收3071萬元。
四、以擴大開放為重點,扎實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
抓住珠三角、長三角產業梯度轉移機遇,“筑巢引鳳”,優化環境,推進優勢產業、重點項目、基礎設施與開放型經濟的有效對接。突出我縣產業發展特色,重點引進戰略投資者和國內外大財團、大項目,全年引進外商直接投資項目9個,新批投資項目3個,實際到位外資330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4.2%;引進省外境內項目45個,實際到位內資93890萬元,比上年增長16.6%。加大對重點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著力培育出口創匯過1000萬美元的龍頭企業,鞏固有色金屬出口基地,引導幫助企業利用技術、產品優勢走出去興辦企業、承接項目,推動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全年新批自營出口權企業5家,實現外貿出口總額達8520萬美元。
五、以旅游產業開發為龍頭,扎實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突出旅游產業對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作用,科學規劃,整合資源,不斷完善以中國銀都工業游、便江丹霞游、板梁古民居民俗游、悅來溫泉休閑游、黃克誠故居紅色游、龍山湖農家樂鄉村游為主體的旅游體系,成功協辦了*年中國郴州(民俗民居)生態旅游節大型活動,全年共接待游客6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4億元,分別增長7.1%、37.5%。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擴大市場網點,培育消費市場,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社區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中介咨詢、法律服務、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引導住房、汽車、休閑等消費,促進城鄉居民消費。全縣消費市場活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8.8億元,增長14.3%。
六、以生態環境建設為著力點,加快推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法》、“三同時”制度和排污申報制度,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不斷強。全年審批涉及環境影響的建設項目53個,其中應執行“三同時”項目49個,合格率達99.07%。深入開展對冶煉行業、煤礦煤坪、便江生態經濟帶等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和重點流域的環境治理,推行清潔生產,改善環境質量,加大了項目區外冶煉企業的專項整治力度。嚴格規范工業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不斷強化排污監督管理,嚴厲打擊不法排污行為,全縣120家工業企業有119家實現了達標排放,達標率達99.16%。大力推進沼氣生態農業建設,全年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1600余個,有效促進了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狠抓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高速公路綠化提質三大營造林工程,注重森林資源的增植發展和管理保護,全縣森林總蓄積量達277.94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3.91%,“綠色家園、秀美山川”的生態形象進一步凸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