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人都要創建節約型社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打造節約型政府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應有之義,不僅對全社會起著表率作用,而且對控制和降低資源消費增長有著直接的重要作用。
7月初,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和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聯合發出通知,要求中央國家機關切實加強資源節約,提出辦公區域的夏季空調溫度設置不得低于26攝氏度,盡量減少電梯使用,堅決杜絕長明燈、長流水等具體要求。目前,中央國家機關正在建立和完善資源消耗年度統計報告制度,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資源消耗定額,積極推行資源節約型的政府采購工作,廣泛推廣應用節約資源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研究降低公務用車能耗的具體措施。
水利部制訂了部機關大院年節能實施方案,對包括水、電、辦公用品等方面的節約都作了詳細規定。記者發現,在水利部機關大院,澆灌草坪的水是從附近的噴泉池里抽取上來的。噴泉池的水以前每兩周換一次,換下來的水直接入地,現在,部機關服務局利用水泵把水引出來澆花、養護草坪,省了不少水。國家林業局則規定,機關所有部門人員在復印文件和材料時,堅持紙張兩面復印,打印文件草稿時也是兩面打印。“舉手之勞,省下的就是寶貴資源。我們務林人對這一點感受尤其深刻?!眹伊謽I局局長周生賢說。
一些地方政府也采取了富有特色的節能措施。北京市政府機構力爭今年全年節能8%以上,通過選定10家單位進行試點,為在政府機構實行能耗、水耗定額管理提供經驗。目前,上海市相關部門正聯合上海市節能服務中心,對人民大廈以及17個區縣人民政府的辦公大樓進行用能設備診斷評估,包括水、電、煤氣、風機、鍋爐等。
節約要有系統思路與連環舉措
各級政府除了做好自身的節約工作外,還要在全社會的范圍做好節約規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節約標準,推廣節約技術。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張為民向記者透露,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國家環??偩终诼摵祥_展建立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工作,預計將在明年進行試點。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姜偉新表示,我國將加快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框架,發改委將配合全國人大環資委員會研究組織起草循環經濟促進法。另外,我國將進一步修訂節約能源法,與可再生能源法配套的實施細則以及相關的措施和辦法正在制訂中。
標準是從源頭控制能耗的技術措施和政策手段。國家標準委副主任張延華最近指出,國家標準委正和相關部門加緊制訂《年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標準發展計劃》,一大批產品能效標準和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也在緊鑼密鼓地修訂、制定中。力爭用3~5年時間,在我國建成適合經濟發展和節約型社會需要的節能和環保標準體系。從7月1日起,旨在控制汽車油耗、節約石油能源的《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強制性國家標準已開始實施。
據了解,最新的《國務院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提出了10大重點節能工程,今年將啟動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余熱利用、建筑節能、政府機構節能、綠色照明、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等7項工程。
除了法律、法規、標準等的完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強調:“出臺相應的經濟、財稅激勵政策,才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關鍵?!蔽覈鴮τ诠澞艿呢敹惣钫?,在上世紀80年代有“固定資產投資調節稅”,即對北方節能建筑給予零稅率的優惠。目前,隨著能源問題的日益突出,財稅政策作為建設節約社會的保障措施,將會有重大突破。據了解,國務院相關部門正著手研究調整高耗能產品進出口政策、適時開征燃氣油稅、完善消費稅制、研究制定低能耗、低污染車輛的財稅政策等。
剛剛通過的《北京市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城市規劃綱要和年行動計劃》,標志著北京循環經濟全面啟動。同時,北京市今年計劃建立節能監察機構,對能源消耗進行監測,加強節能執法。北京市還確定了包括大型公共建筑、政府部門和高耗能企業在內的50個試點單位,計劃通過招標能源管理公司,對這50家單位的能源使用情況進行評估和改造,以達到更加經濟的能源使用效果。另外,北京市還在積極制訂和出臺建筑節能標準,使建筑節能有更加明確的法律依據。
最近,上海市人大常委會開始對《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修訂草案)》進行一審,其中一項引人注目的規定是采取措施限制企業對產品的過度包裝,促進產品包裝的減量化。另外,上海綠色電力認購營銷已正式啟動,寶鋼股份、上海煙草、松下電器等12家企業自愿認購了上海地區利用風力生產的部分綠色電力。上海是我國率先探索實施綠色電力機制的城市,也是發展中國家中第一個進行嘗試、探索綠色電力機制的城市。
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型企業之路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指出,優化產業結構是最大的節約,也最有利于資源利用效果的提高。在我國工業化過程中,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加快從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的轉化,為此,國家應該大大提高能源、資源消耗的門檻,停止和限制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低產出產業和企業的發展。
不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資源難以為繼,環境難以承受。循環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走新興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那么如何引導循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呢?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表示:“調整資源類產品價格過低是促進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根本措施,也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措施。”
樓繼偉認為,要通過調整完善稅收政策來支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首先,落實好現有的稅收政策。其二,對企業綜合利用資源,包括利用“三廢”等取得的收入,給予適當的減免稅優惠;在推進企業所得稅兩稅合并改革中,將引進一些配套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保護環境。
同時,國家財政部還將調整支出結構,加大對循環經濟的資金支持力度。目前,財政部正在抓緊研究建立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技術研究和示范工程等。
國家有關部門已經開始擬定“十一五”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指標,并且啟動了十大重點節能工程。
“到年,我國力爭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眹野l改委副主任姜偉新表示。為了實現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我國將力爭重點行業資源生產率和資源利用效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較高資源生產率、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潔生產企業,并形成若干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工業園區和農業園區及資源節約型的城市。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指標為:到年,要力爭使我國消耗每噸能源、鐵礦石、有色金屬等15種重要資源的GDP產出率比年提高30%;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要下降17%;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0%;再生銅、鉛、鋁占產量的比重要分別達到40%、30%和35%;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要提高60%。
發展循環經濟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原則,大力節能、節水、節材,減少資源消耗,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通過不斷改進設計,使用清潔能源,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改善管理、提高質量、延長產品生命周期,減少、避免廢物的產生,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的轉變。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調研報告顯示,企業加強開源、節約將為構建節約型社會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鞍山鋼鐵集團公司等6家中央企業以節能、節水、節材和資源循環利用為重點,率先取得了綜合能耗、主要產品單耗全部下降的顯著成效。
具有80多年歷史的鞍山鋼鐵集團公司,煉鋼轉爐工序首次連續3個月實現負能煉鋼,開創了余熱利用的嶄新局面。按可比能耗計算,僅今年一季度就節能9.12萬噸標煤,間接創造效益7700萬元。去年每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同比下降28.2%。
此外,我國企業也要把目光放得更加長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型企業發展之路。這是因為,從提高企業競爭力的角度看,企業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能夠贏得進一步發展的先機,贏得市場競爭的綜合優勢。從防范經營風險的角度看,有利于企業少走彎路、減少損失。特別是在環保方面,企業一旦造成污染,不但會面臨越來越嚴厲的經濟和法律制裁,而且必將極大地損害企業的聲譽。從克服國際貿易中“綠色壁壘”的角度看,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在資源和能耗相對減少的基礎上提高我國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由此可見,消除上述制約,把企業變成生態企業,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實現“自然資源—精細化生產模式—綠色產品—再生資源深加工—綠色產品”的循環,使整個生產經營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培養憂患意識使節約成為“舉手之勞”
建設節約型社會,普通百姓能做些什么?在西方發達國家,節約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但在我國,尤其是在城市里,相當一部分家庭還處在“干打雷不下雨”的階段。家用桑拿浴房、電采暖、用大理石或花崗巖裝飾墻面……炫耀性消費像病菌一樣蔓延。專家指出,這些奢華消費方式,代表著某些人對于生活質量的誤讀?!肮澕s的生活一樣是有質量的生活,而且節約下來的生活成本,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提升生活質量?!?/p>
APEC專家、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亞洲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小島道一認為,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更應該注重引導民眾從身邊的“循環經濟”做起。循環經濟只有通過大眾,才能貫徹到實際的行動中。
據介紹,一棵生長了20年的大樹,僅能制成3000雙~4000雙筷子。我國每年生產一次性筷子1000萬箱,需要砍伐2500萬棵樹木。比較之下,在同樣使用筷子的韓國,使用的是鋼制筷子,目的就是節約資源。在歐美等國家,雖然使用刀叉,卻很少使用一次性刀叉。
另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億噸,人均年產廢舊物資達400公斤。僅北京市每年扔掉的塑料袋就約23億個,達1.87萬噸,扔掉一次性塑料餐具約2.2億個,達1320噸。如果消費者不分揀垃圾,回收者的成本就會增高,影響回收率。
專家們提出,當前要把建設節約型社會提升為一項基本國策,從戰略的高度動員和激勵全社會節約資源,達到以最少的資源消耗來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物質生活需要,用最少的物質消耗來支撐社會可持續發展。
為此,不少專家指出,我們要大力開展國情教育,要不斷提高公眾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使公眾認識到節約資源能源的緊迫性。通過教育宣傳,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從我做起,樹立節約意識、倡導節約文明,讓節約成為每一名公民健康科學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社會觀念:你有花錢的自由,但是任何人沒有隨意浪費社會公共資源的權利,因為資源不是屬于個人的,不是錢能夠買來的。浪費的行為,應該遭到全社會的譴責和鄙視,并被相關的法律法規所禁止。要使大家認識到,整個世界都面臨著資源全面短缺的嚴峻現實,只有選擇正確的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發揚勤儉節約的美德,唾棄浪費的行為,才能建成文明節約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