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生物教師課程性質及認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教師是教育改革的實施者,教師的專業素質直接關系到課程改革的實施效果。研究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本地區生物教師的教學專業素養的現狀,剖析當前教師隊伍發展的不合理因素,為區域內中學生物教師培養提供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
我國《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應充分發揮生物學課程的科學課程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以及生物科學素養。要實現這一目標,落腳點在于教師,教師是教育改革的實施者,教師的專業素質直接關系到課程改革的實施效果。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生物教師對生物課程的性質、價值認識是否準確到位會極大程度上影響教學的效果,進一步影響課程改革的成敗。文章通過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探尋區域初中生物教師的課程專業素養現狀,剖析當前教師隊伍發展存在的不合理因素,為區域內中學生物教師培養提供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從而有效促進中學生物教師隊伍的整體建設,以及中學生物學教學工作的發展。
1生物學課程的性質與價值明晰
生物學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其主要宗旨是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生物學課程首先是一門必修課程、學科課程。更重要的是,生物學課程是一門科學、技術課程,也稱自然科學課程,生物學課程教學既要傳播科學的事實和概念,又要體現科學的本質和特征??茖W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它具有通用性、一般性、實踐創新性和適應性[1]。生物學課程最主要的價值就是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其次是通過學習生物學課程使學生在頭腦中構建一個關于生物學的較為完整的體系,為學生終生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
2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時間為2018年2月至3月初,問卷共發放141份,收回問卷141份,有效問卷141份,收回率100%,研究對象以長治市初中生物教師。下面從“教師隊伍結構狀況”、“生物學課程的性質”“生物學課程的基本價值”三個維度對數據進行分析。
2.1參與調查的中學教師隊伍結構狀況
性別結構:被調查者中男教師26人,女教師115人。年齡結構:40歲以下教師105人,占74.47%;40~50歲的教師29人;50歲以上7人。學歷結構:133人具有大學本科學歷,占94.33%。職稱結構:一級教師和二級教師共57人,占40.42%。被調查者在性別比例、年齡、職稱方面分布較合理,受教育程度較高。
2.2初中生物教師對生物學課程性質的認識
(1)對生物學課程基本性質的了解程度關于生物課程的性質,有90%的教師認為生物學科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66.67%的教師認為生物科學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屬于社會科學課程。有86.67%的教師認為初中生物學課程屬于必修課程,82.22%的教師認為初中生物學課程屬于科學課程,只有19名教師認為初中生物學課程屬于技術課程。教師對生物課程性質中的自然科學、必修、科學性有較高的認識,但是對于初中生物課程的技術屬性缺乏認識。(2)對學科課程、必修課程性質認識情況中學生物學課程屬于學科課程[1],是國家統一規定的科學學習領域中的一門重要課程。此外,生物學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大眾教育,是一門必修課程。從初中生物教師對學科課程的性質(第12題)認識來看,大多數教師對生物學課程作為學科課程的性質理解不全面,其中僅有40%及以下的教師意識到生物學課程作為學科課程具有思想性與現代性,有88.89%的教師意識到生物學課程作為學科課程具有生命性,70%左右的教師認為生物學課程作為學科課程具有實驗性和綜合性。生物學科是一門必修課程毋庸置疑,但是從初中生物教師對必修課程所面對的對象(第11題)來看,51.11%的教師選擇A(全體學生),26.67%的教師選擇B(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還有超過20%的教師選擇其他,這表明初中生物教師對必修課程的性質理解并不深刻,不能準確辨別全體學生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適用范圍。(3)對生物學課程研究內容認識對于生物科學的基本研究內容是什么,85%左右的教師知道生物學包括動物學、微生物學、生理學;65%左右知道生物學包括農林、醫藥衛生;77.78%知道環境保護;神經學、組織學、預防學知道教師人數就迅速減少,所占比例不到50%,這表明很大一部分初中生物教師對于生物學課程研究內容把握還不夠全面。(見圖1)(4)對科學課程本質的認識科學的靜態維度指的是科學探究得到的結果及由其而構成的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科學的動態維度指的是科學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是科學家在探索自然時所做的努力,在思考和解決問題過程中運用的思維方式、方法等。對科學本質(thenatureofscience,NOS)的理解,包括對科學的性質、特點以及思維方法的認識。生物教師對科學性質的正確把握會極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下面以教師對科學的性質認識(第10題)、科學的靜態維度(第14題)、科學的動態維度(第15題)三個方面展開分析。靜態維度:35.56%的初中生物教師選擇了科學知識;20%選擇科學精神;28.89%選擇科學思維;15.56%選擇科學探究過程。動態維度:66.67%初中生物教師選擇科學探究過程;17.78%選擇科學思維。綜上可知,初中生物教師對科學靜態維度與動態維度認識存在一定誤區,對科學思維、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究過程概念混淆,歸根結底還是對于科學性質不明確所導致。(5)對技術課程性質認識情況在中學生物學課程中,生物技術的內容隨著課改的進行也在逐步增加,生物學課程技術課程的性質日漸明顯。科學與技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中學生物學課程除了科學課程的性質,也具有技術的本質與特征。技術課程最明顯的特征是具有實踐性,立足實踐,技術課程以學生的親手操作、親歷情境、親身體驗為基礎,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經歷。學習者通過觀察、調查、設計、制作、試驗等活動獲得豐富的實踐體驗,進而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技術能力的發展。其次是一般性,作為技術課程的生物學教學不是職業的、專業化的,而是較為普遍的,體現一般性和通用性,且應用廣泛、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最后是適應性,即引導學生融入到生物技術的世界,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在中學生物學課程中加強生物技術是我國自2000年新課改后最突出的變化之一,新課改也建議初中生物教師在實施生物學課程時要注意體現生物技術的性質。從初中生物教師對技術課程的性質(第13題)的認識來看,有60%的教師意識到生物學課程作為技術課程具有實踐性,僅有11.11%的教師意識到生物學課程作為技術課程具有一般性,20%的教師認為生物學課程作為技術課程具有適應性。通過分析可知,初中教師對生物學課程的技術屬性沒有明確的認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生物學課程技術屬性滲透過少很有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結果,從而導致學生不能正確理解科學與技術的關系。
2.3初中生物教師對生物學課程價值的認識
生物學課程的基本價值包括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為學生終生學習、發展打基礎;為學生步入社會、擇業、進一步深造等提供幫助。(1)對生物學課程基本價值的了解程度從初中生物教師的整體認識(第17題)上看,91.11%的教師認為生物學課程的基本價值是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但仍有62.22%的教師認為生物學課程的基本價值是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部分教師不能準確區分生物學課程基本價值與學生受教育的價值。(2)對生物科學素養的認識在我國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對生物科學素養的解釋是:“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產時間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2]。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我國中學生物學課程與教學的終極目標,初中生物教師對生物科學素養的認識極大程度上會影響其培養、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能力。從初中生物教師對生物科學素養的認識(第18題)上看,不到70%的教師對生物科學素養的基本內涵有較清晰的認識,30%的教師對科學素養的本質和內涵認識不到位。(3)對具有生物科學素養的人應具有特點的認識1993年,美國BSCS出版了名叫“發展生物學素養”的生物學課程指南,具體描述了一個有生物科學素養的人應該:首先,具有較好的生物科學態度和情感,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正確的學習態度與價值觀念;其次,掌握生物科學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等;最后,能正確地利用生物學知識和技術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并進行決策。從初中生物教師對具有生物科學素養的人應具有特點(第19題)來看,整體上初中生物教師對此了解甚少,只有40%的教師能清晰認識到歷史上生物學概念的發展、能夠對自然界的現象提出不同問題。只有28.89%的教師知道如何正確的利用技術屬于生物學素養的一部分。
3結論及建議
3.1結論
在課程性質的認識方面:初中生物教師對于生物學課程性質認識較好,對生物課程性質中的自然科學、必修、科學性有較高的認識;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1)對于生物學課程研究內容把握還不夠全面,半數教師認為神經學、組織學、預防學不屬于初中生物學課程的研究內容。(2)對生物學課程的技術屬性沒有明確的認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生物學課程技術屬性滲透過少很有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結果,從而導致學生不能正確理解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在課程價值方面:部分教師不能準確區分生物學課程基本價值與學生受教育的價值,認為生物學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對科學素養的本質和內涵及具有生物學素養的人應具備哪些特點認識不到位;對科學靜態維度與動態維度認識存在一定誤區,對科學思維、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究過程概念混淆,歸根結底還是對于科學性質不明確所導致[4]。
3.2建議
首先,為了解決初中生物教師對生物學課程性質與價值認識不足的問題,除了教師自身努力外,最有效且針對性較強的方法之一還是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建議各級教育部門在進行教師培訓時,增加有關生物學課程性質與價值認識方面的培訓,如:適當組織召開生物學課程性質與價值研討會,組織教師開展相關的行動研究、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專題講座等。其次,高等師范院校在培養師范生時也應關注學生對生物學科認識的教學,重視生物學課程性質與價值理論的教學與引導,抓好教師的職前教育工作,從源頭上提升教師的學科素養。最后,作為教學工作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自身要提高對生物學課程性質與價值認識的重視,僅靠外部學習是治標不治本的,為切實解決認識問題,教師必須提高學習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學習與研究。
參考文獻:
[1]劉恩山,夏曉燁.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張睿.從音樂課程的性質看基礎音樂教育的價值[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12):217-218.
[4]林洪.生物課重在培養學生生物學科學素養[J].中國教師,2009,(1):392.
作者:袁爽爽 王崟 單位:長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