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問的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提問是教師最常運用的教學手段,是師生互動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我們要深入研究提問藝術,在恰當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這樣才能使提問成為推動教學,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
初中語文;有效教學;提問
提問是教師最常運用的教學手段,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語言溝通的重要手段,是學生展開主動探究的動力與主線,是實現學生對知識主動構建的重要手段。優化提問環節,推進教學進程,實現新課改所倡導的自主探究性教學,這是新課改的重要內容。但提問并不是傳統教學中教師問學生答,不是單一的檢測知識,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提問呢?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一、以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展開主動的智力活動的內在動力。只有善于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產生積極的心理認知行為與活躍的思維狀態,進而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而在課堂導入環節能否引發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至關重要。這也正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運用提問藝術,以問題來引入新知,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引發學生的好奇,將學生帶入求知的憤悱狀態,實現學生由苦學到樂學的轉變,引導學生展開快樂的認知活動。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這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就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一談什么是新裝?這一問題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引起了學生極大的關注,學生積極踴躍地發言,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一個小問題就將學生的興趣點激發起來,學生展開自由而充分的交流,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以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機械灌輸,要實現由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探究性教學,讓學生由被動接收變為主動構建。而問題正是誘導學生主動探究的內在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提問藝術,以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例如,在學習《春》這一課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來展開探究性閱讀:文中描繪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共有幾幅畫面?在這大好的春光中又寄寓著作者怎樣的情感?這樣提綱挈領的問題可以引領學生對文章展開詳細的閱讀,讓學生將閱讀與思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進而理清文章寫作思路,體會到文章語言的清新與優美,激起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三、以問題來突破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學生學習本節課的重點,而難點則是基于學生自身基礎理解起來具有一定難度的知識點。不管是重點還是難點,有效突出與突破,加深學生的理解,都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手段。為此我們可以在知識的重難點巧妙設問,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關注,引發學生的探究,以達到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深刻理解與靈活掌握,進而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這就需要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理清知識脈落,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教師還要更加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學生,要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認知水平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這樣教師才能基于學生的實際學情來確立教學難點,進而展開更加富有針對性的教學。同時教師更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確立不同的難點,開展分層教學,這樣才能將全體學生學習的激情調動起來,使各層次學生都展開獨立的思考與積極的探究,進而實現原有基礎的最大進步。
四、以問題來啟迪學生的思維
中學生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其認知是一個由形象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漸進過程。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對生活與情感的真實寫照,具有深刻的含義,但這些并不是直接浮于文字表面,并不是學生可以通過文字直接獲取的,而是需要學生展開深入的思考,這樣才能透過文字表面達到對文本深層次的理解。而學生受自身生活閱歷與基礎知識的限制,在理解時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處于困惑之中,阻礙著學生的探究。此時如果告訴學生答案,那么就是機械灌輸式教學,學生之前的探究也付之東流。此時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與誘導,以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新的方向來展開思考與思維,從而使學生順利展開探究。為此在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要以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來開發學生的智力,啟迪學生的思維,以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思考來展開自主探究,成為探究的主人,在探究中得到知識、技能與情感的全面發展。
五、以問題延伸學生認知空間
課堂小結在整個教學中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起著重要作用。小結可以是對本節知識點的概括性總結,也可以延伸課外,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更寬廣的空間,成為活動的新起點。為此,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我們也要善于運用提問,以問題來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點,延伸學生的認知空間,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
如在學習《春》這一課時,在教學結束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回顧課前所提出的問題,從而讓學生理順脈落。《春》從盼春、繪春、贊春三個方面展開。其中繪春是重點,包括春草圖、春花圖(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春風圖(抒發了作者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情懷)、春雨圖、迎春圖。從而通過問題來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知識點,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同時再讓學生來思考,春天生機勃勃,令人向往,為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所鐘情,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你們可以與家長或是與同學一起來收集與閱讀更多與春有關的文章,并寫下你的心得與體會。這樣的小結立足于文本,延伸于課外,引導學生展開拓展性閱讀,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同時也可以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聞,更加利于學生閱讀水平、寫作水平等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石榮義.問題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課程教育研究,2013(36).
[2]陳愛文.問題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吉林教育,2015(10).
作者:聶玉敏 單位:河北省邢臺縣皇臺底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