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對初中語文教學而言,閱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它既需要承擔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及評價的能力,還需要承擔提升學生語文知識素養的教學任務。[1]信息技術可以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示圖像、聲音、文字和動畫等一些信息,它打破了時間及空間對它的限制。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這樣不僅可以改進教學方式,還能優化課堂的教學質量,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運用也會存在一定的誤區,進而影響到教學課堂的實效及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意義
現代化信息技術包括多種科學技術,如:計算機、多媒體、網絡通信、遠程控制以及遙感等等。但是在日常教學中主要運用的是網絡通信、多媒體以及計算機三大技術。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能夠更好地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更符合現代化直觀性的教學原則,因為初中閱讀教學主要是以文本閱讀為基礎,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想象性,但是,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將這些抽象思維變得直觀化,讓初中生能更好地對其進行理解與感受。另一方面,信息技術不僅僅能夠很好地創設適合學生的教學情境,進而引導學生在這種情景中進行自主學習,發揮出他們本身的學習潛能,還能輔助語文閱讀教學可以更好地開展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更好地展現出閱讀教學的意義與價值。
二、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誤區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信息技術對輔助教學的作用變得越來越明顯,信息技術成為許多初中語文教師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工具之一,它使得課堂教學的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歡迎與喜愛,教學效果大大提升。然而,由于各個方面的原因,信息技術在進行輔助教學時也出現了一些偏差:
(一)重視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忽略了語言文字的訓練與積累閱讀教學針對的主體是學生,但其學習的主要媒介是文本。學生主要是通過對文本進行閱讀、感受和思考來理解文本中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及作者的意圖,進而去體會文本的藝術特色和創作技巧。但是,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只知道一味地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圖像、視頻等方式對文本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作品意境等內容進行展示,忽略了對語言文字的訓練與積累,這與語文教學的目的和新課程教學的初衷相背離了。例如,教師在教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章的《愚公移山》這則文言文時,教師用多媒體播放與本文相關的動畫片,本意是為了更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卻出現了學生對視頻的關注遠高于對本則古文的關注的現象,最終影響了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
(二)只注重教學方式的直觀性,忽略學生想象力的培養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語言文字,但是語言文字卻都具有簡潔和抽象等特點[2],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則需要根據自己的一些生活經驗和想象力對所閱讀的文本進行重新創造,賦予文本更加豐富的內涵。但是,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是通過圖形及視頻將內容直觀展示出來,取代了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對文本的再創造與想象,這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極其不利的,也會讓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變得沒有閱讀體驗感。例如,教師在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的《觀滄海》這篇古詩時,教師一般會收集許多有關大海的視頻,希望能讓學生體會到曹操在海邊遠眺的感受,但實際上僅僅只是通過視頻,學生并不能體會到曹操的那種豪情與霸氣,也不能理解詩中的那種意境與意象,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把握這篇詩文的境界。
三、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在進行自主閱讀中通過與文本進行對話去體驗閱讀的樂趣,進而接受文本中高尚思想感情的陶冶與熏陶,同時增強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積累。
(一)創造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所涉及的課文全部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經典作品,他們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他們的語言文字積累,以及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都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這些文章的文體不同、創作背景不同、作品的風格也不同,因此,學生對這些文章的閱讀興趣也會有所不同。至于現代化信息技術則可以通過利用一些鮮活的畫面感、生動的解說及非常逼真的動漫創造出一定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3]例如,教師在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章朱自清的《春》時,教師可以選擇在備課的時候就收集一些與春天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在上課之前放映給學生看,然后在課上正式教這篇文章時,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朱自清的春和我們所看的春是否是一樣的,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閱讀效率一方面,信息技術能為教師提供大量的信息,從而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材、分享同行的一些意見與經驗、精心設計教學課堂,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更方便快捷地學習與所學文本相關的內容。例如,在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章《三峽》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就可以讓學生們通過網絡去查找一些有關西陵峽、巫峽和瞿塘峽的地理位置、風俗習慣及地理風光等資料,還可以搜集一些和三峽有關的古詩文或文言文等等,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對三峽的了解,還能增強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自主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信息技術還可以整合課程資源,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就比如說計算機技術的整合是非線性的,具有系統化和動態化兩大特點,還可以將閱讀教學中文本的內容、知識的背景及重點內容的解讀更加快速便捷地提取和展現出來,這樣不僅大大節省了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板書和講解的時間,還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知識。此外,教師也可以將相關的資料進行整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分享給學生。最后,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將教學內容以圖像、聲音、視頻等形式展現出來,然后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同時,教師也需要注意,再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應該以啟發和引導為主,不能過多或者是過濫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三)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生閱讀空間改革后的新課標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學生在各種不同的閱讀中培養出獨立閱讀的技能,多積累知識,提升他們各自的文學鑒賞水平及自身的氣質修養。由于初中語文閱讀的教學內容有限,因此教師也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引導學生獨自深入地開展課外閱讀,讓學生們的閱讀空間得以拓展,此外,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教師在教完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四章魯迅的《故鄉》以及第五章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兩篇文章后,引導學生自己通過網絡的形式去查找更多有關魯迅的文章去閱讀,比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朝花夕拾》《野草》等等,通過這些文章了解魯迅先生的寫作特點,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豐富他們的閱讀知識面。綜上所述,教師可以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學生一個筆記本一本書的教學方式,努力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進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與此同時,廣大教師也應該把握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程度及方式,需要關注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及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東升.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09(23).
[2]張磊.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J].神州,2012(3).
[3]李國純.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整合的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2).
作者:殷靜婷 單位:江西省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