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實例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的教與學過程,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本文以初中英語7BUnit2課堂教學為例,采用互動理論,遵循“以生為本”,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初中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探索。通過加強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
關鍵詞: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互動理論;學習效率;教學方法
隨著世界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為一門國際語言,在中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應試教育這個大的背景下,長期以來的英語教學都著重發展語法、閱讀和寫作,而忽視了語言的最根本作用——交流。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諸多學生接受的都是“啞巴式”英語,教師講話在課堂中占了大部分。學生傾向于被動地接受知識,靜靜地聽,記下教師的教學內容。英語課堂缺乏溝通和互動而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很多學生學習英語好幾年了,卻連一句完整流暢的英語口語都講不出來。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如何讓英語課堂教學氣氛活躍起來?這就需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1課堂互動理論的重要意義
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開始注意到“填鴨式”課程教育所存在的不足和弊端,有學者開始探索一種新的課堂教育方式的研究——課堂互動方式。在這種課堂教育方式中摒棄了教師主導課堂,學生旁觀的不足,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為課堂中心,教師只是作為課堂中的引導角色。視學生的需求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同時啟發并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思考和自我理解,以此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在英語教學課堂中,互動被作為一條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紐帶而存在,同時它也擔負著個體與群體間語言環境的責任。重要的是,它對于初中生的英語學習具有重要意義。1)促進合作,讓每個學生“人盡其才”互動理論的實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學生組成小組,小組成員一起討論,各抒己見,然后將每個學生的意見整合。這樣,每個學生都有說出自己觀點的機會,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團體合作,集思廣益,增強合作意識。2)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于教師占主導地位,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大大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了學習效率。而互動理論的提出,有助于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成“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讓他們想發言、敢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教師在課堂占輔導地位,適時給予學生所需的幫助,給予鼓勵和獎勵。互動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課程教學案例介紹
2.1教學理念
1)寓教于樂,用教材教:英語教學如果只是簡單地做練習,顯然會大大降低教材的價值。而且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不能讓學生在教學中有所收獲,同樣也無法體驗到英語學習的成功感。所以本著讓學生感興趣又能體驗到英語學習中快樂的目的,設計了活動-采訪式互動教學。具體來講,就是由教師模擬對學生進行采訪,或是學生組團對教師進行采訪提問,采用此種方式開展英語口語教學有諸多益處,最顯著的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不會讓學生產生無從下口的感覺;二是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設計有效活動:教師在備課的時,首先應該考慮學生的已有水平和心理特點,活動設計應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目的是熟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職業以及暢想一下他們理想中的鄰居。為了降低難度,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筆者將這一環節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給提示,讓所有學生來猜職業;第二部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經典的英語電影或其中的片段,請同學們認真加以觀看,并評論劇中的是否是好鄰居以及他們如何互相幫助。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學生的表現非常積極,效果很好。由于任務的復雜性,筆者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十五個小組分成三大組,一共三種情況供大家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都要求發言,同時每組有記錄員,記錄大家的想法,發言人代表發言,最后再進行反饋匯報,評出最佳方案。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既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又可以傾聽他人的意見,既能打破個人思維的局限性,又能培養多角度、多方面的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
2.2課堂教學過程課堂教學中,對本次課堂進行了錄音,現摘錄部分錄音內容,并對此部分進行分析。本次課程主題為Neighbours課程的Checkout。在游戲的第一部分是老師展示圖片學生猜,所有學生參與。教師呈現一些著名人物的幻燈片:預設兩個提示,但學生們幾乎不需要提示就能猜出來,大大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并且有針對性地復習了詞匯,并適當地拓展了教材外的詞匯。游戲的第二部分是小組PK環節,難度增加,要求學生用英語描述職業。前面的幾張都很順利,大家都能描述出來,但在后面幾張有意設置障礙,從而加深學生對需要重點掌握的景點的印象。在猜的過程中不斷表揚和鼓勵學生。(設計意圖:通過對景點的猜測,考查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做一個復習。在猜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要用英語描述景點,這也是對學生靈活運用語言能力的考查。)
3總結與反思
1)容許學生犯錯,延長思考時間從以往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常見的現象:越是低年級的學生,課堂發言越踴躍,課堂氣氛越活躍。但是,高年級的學生,課堂氣氛沉悶,一眼望去,幾乎無人舉手。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羞愧意識讓他們擔心回答錯誤,被老師批評。久而久之,課堂舉手的人越來越少,老師成了課堂的主導,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因此互動理論的實施要求教師具有“容錯”意識,容許學生犯錯。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只有學生會了,才能主動參與互動。
2)循序漸進,由簡到難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在三百年前提出了“尋求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使教師可以教的更少,學生可以學的更多”的觀點。今天,我們依然在尋找一種有效、高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實際教學時要從簡單的開始,先提高學生的自信,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再逐漸加大難度。例如:在教學課程中,教師先用圖片加提示的方式讓學生學習職業之類的單詞,最后讓學生運用所學介紹自己的鄰居。
3)增加任務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程中教師利用觀看視頻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好的鄰居。把整個單元的內容整合到這個大框架里,學生會感到有意思,不會覺得課程是枯燥乏味的。然后運用采訪互動的方式讓學生談論一下他們的理想鄰居,通過小組合作和組員分工協作共同完成任務,增加了難度和趣味性,使課堂教學效果更好。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逐步加快,英語的教學在我國受到廣泛關注,其中,初中英語的教學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初中英語互動式教學模式不僅是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現代化教育模式的必然選擇。英語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應該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主動去學習,而不是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不去主動動腦思考,把教師所講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與此同時,初中英語課堂的互動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讓課堂為學生所用,從而讓學校為學生服務,最終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目的。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英語課堂教學中貫徹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去積極主動地學習,從真正意義上使課堂“活”起來,最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陳麗萍 單位:江蘇省鎮江市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