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政治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課程理念認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構建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宗旨。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重在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因此,要求初中政治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
一、轉變觀念,認識主體,變“讓學”為“要學”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能有正確的行動。作為政治教師,要時刻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職責,不能喧賓奪主。初中政治課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因此,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認識到學習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是非常關鍵的。而學生作為有生命的教育主體,由于生存體驗、教育背景的不同,在教學過程中以及相關的教育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都形成了獨特的生命體征,在教學活動中正因為學生的這些差異性,才成就了課堂的多樣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工作中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教師還應該認識到學生的思維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對每一個學生都應該一視同仁,無限地相信學生的發展潛能。因為現代教育的幸福感就是讓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能擁有一樣屬于自己的東西和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陳舊的教育體制使學生過早地滌清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感受不到接受教育的幸福,從而產生一種被動的學習態度。面對這一現狀初中政治課的教學要改革“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明確“教”是“導”,教師的“導”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教學全過程的參與者和能動的接受者,是學習整個過程的主動者。教師要按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充分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的實踐空間,以保證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機緣得以充分展現。
二、轉變觀念,尊重主體,變“要學”為“會學”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其實就是一個相互尊重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不例外。教師要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愛戴就要在課上課下關心尊重每位學生,營造良好健康的師生關系;只有在互相尊重、和諧相處、沒有心理壓力的環境中開展教學活動,學生才能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才能將自己個性的主體能量充分得到釋放。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每一位學生都看作是有獨立思想、有獨立見解、有獨立需求的個體,重視每一位學生的存在,真正做到理解他們的需求,發現他們的亮點就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而信任、理解是尊重的前提,教師要把關心和愛護送給每位學生,創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應有的發展;師生之間還要建立親密融洽的關系,努力創造健康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只有在這種愉悅、寬松、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才會比較順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高漲,課堂教學便會呈現出生動活潑、富有生機活力的景象。學生作為主體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獨立進行思考,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產生較強的記憶力,還能活躍思維,發揮智力潛能,有利于產生創造的勇氣和信心。
教師應該尊重發現,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給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哪怕是一點或一個方面的點滴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發現,都要及時給予肯定,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轉變的學習態度。在教學的實踐中,我們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不同基礎、不同興趣愛好,在教學中設計多角度、多層次的問題,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去完成相應的任務。同時圍繞學生的興趣點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引領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尊重其創造,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發散思維的能力,鼓勵學生全員參與,讓每位學生都有所獲。不求群星閃爍,但求個個發光。因此,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和心理發展水平,以飽滿的熱情上好每一堂課,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讓每位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允知識的瓊漿。當學生對某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為了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主動性,發揮他們各自的才智,我要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小組內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共同交流,最后歸納的結果屬于學生能接受的結論,再由能力強的學生或教師利用專業用語或課本知識給出答案。
三、發展主體,形成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學校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主要場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的搖籃。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去自主學習充分挖掘自我潛能。而教學模式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構和程序是客觀存在的,它受制于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學模式的指導。“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是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思想品德教學傳統習慣的體現,但隨著素質教育研究的深入,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和落實素質教育理念已成為廣大思想品德教師的自覺行為,使其在教學中主動探索適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中學生不但要學知識,還要學做人、學生存、學合作、學競爭、鍛煉能力等,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后合作學習更成為一種需要,通過課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去發現問題,激發他們去探索、去創新的意識。例如,在教學“燦爛的中華文化”一課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運用問題式教學,提前設計合適的問題給每個小組分配任務,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收集信息,最后每個小組把各自的結果向全班學生展示,并交流。每組學生都有不同的見解和收獲,都會對其他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教學模式把學習內容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使學生通過相互合作來解決這些問題,使學生發現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培養創新精神,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此外,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在課堂上是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的,學生能看懂、讀懂的問題教師不要講,否則就會浪費時間;學生能發現的問題教師就不要點明,否則就會限制學生的自由發展。教師應該相信學生、解放學生、調動學生、促進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己創新,以此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能力。
總之,認識主體、尊重主體、發展主體,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自身的體驗中理解、感知、學習;使思想品德知識成為學生整體素質形成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時代賦予我們初中政治教師的歷史使命。
作者:鄭春慧 單位:河北省懷來縣沙城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