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任務型模式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聽與說是語言交際的兩種主要途徑,而聽力理解涉及到大腦對多層信息的意義解碼的復雜處理,因此被認為是英語運用能力發展過程中最難掌握的一項技能。針對大學英語聽力理解的特點及難點,筆者采用任務循環型模式,通過對實驗組44名受試對象為期半年的訓練,發現實驗組比對照組在成績上有較為顯著的提高。結果表明該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對大學生提高英語聽力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任務循環型模式;聽力訓練
一、大學英語聽力理解的特點及難點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對外交流活動的增加,英語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要強化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而在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聽力是交流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但人們對二語聽力的理解、教學和測試的研究顯然關注不夠[1]。其中研究聽力的理解過程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聽力理解過程是學生利用各種知識和信息,對不斷輸入進大腦中的語言聲音符號進行闡釋或推理,最終達到交際目標的過程[2]。它不僅是對語言符號進行解碼的過程,更是具有主動性與情境性的意義推理和假設構建的過程。同時,聽力理解也是一個具有隱形化、個人化的復雜過程,因而是教師最難控制的過程。聽力理解包括兩個路徑:一是“自上而下”的解碼過程,即學生對各種語言符號(音位、音素、詞匯、節奏、重音、語調、語法等)的快速反應;二是“自上而下”的解碼過程,即學生通過大腦中已建立的圖式推理或判斷講話者講過的內容,推測講話者即將講話的內容,從而采取適當的行為完成交際的過程。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將兩種路徑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其達到流暢性(fluency)[3]。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存在各種難點,這些難點導致學生對聽力活動存在畏難心理,并對聽力活動不感興趣。筆者在開始研究之前,隨機抽取20名受試學生進行半結構化訪談,訪談內容圍繞對聽力活動不感興趣的原因,為給學生營造輕松的環境,筆者在語音室進行訪談,并對訪談回答做詳細記錄,全程進行錄音。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英語聽力活動不感興趣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教師通常把握了整個聽力活動的程序、節奏,聽力活動的中心往往是教師而不是學生,教師往往有意或無意地充當了活動的“掌控者”,學生較為被動。教師決定了播放錄音的停頓間隔、重復次數等,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的輸入,對于信息的接受情況大有差別。第二,聽力活動容易使得學生產生焦慮感,往往產生孤立無援的心理狀態。正如Field所說,傳統的聽力教學模式往往采用“先聽然后檢查是否理解”(Listenandcheck)這一模式,并不鼓勵在聽力理解活動開始前對聽力內容進行討論[4]。因此學生在聽力開始前容易產生焦慮感,從而導致對聽力活動有抵觸情緒。第三,與真實的本族語者交際語境中的交際活動相比,學生無法隨時要求停頓重復或意義解釋,如果聽力材料過長,包含信息量過多,語速過快,口音復雜等問題,學生就容易產生理解障礙,從而對聽力活動不感興趣。此外,學生還因母語與英語的語言距離較大,語言能力不夠,對語流的切分不準確,篇章推理能力較差等其他因素導致學生難以產生參與聽力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聽力教學的理念和方法,使學生可以主動參與聽力活動,使其體驗到類似真實情境下運用英語實現交際目的所帶來的成就感。
二、任務循環型模式任務循環型模式
基于任務教學法和循環訓練模式。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以具體的學習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學習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任務,以展示任務成果來體現教學效果的一種方法[5]。在聽力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可采用多種形式的任務,例如開放式問答、小組討論、話題PPT展示、游戲、完成選擇題或判斷題、記筆記并填寫缺失的信息、聽寫、復述、總結等。任務型教學法根據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策略學習活動,加之循環訓練,即為任務循環型模式。這一模式是由Vandergrift&Tafaghodtari提出的長期的、多策略使用的聽力訓練模式,該模式以聽力任務為基礎,采用多策略的教學活動,在整個過程中包括設定任務、完成任務、監控、反饋、評價以及解決問題等步驟,不斷總結,并采用循序漸進的手段,從而達到訓練效果[6]。這一模式強調學習語言的目的并非僅是掌握語言知識和培養語言技能,而更是表達思想、傳遞感情、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任務循環型聽力訓練模式可分為三個階段的具體操作,如表1。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教師應及時對以任務型聽力教學模式進行評估,通過對學生進行聽力測試數據分析、問卷調查等形式分析該模式的可行性,并隨著學生策略使用能力的提高,對訓練活動進行局部調整,并形成良性循環。
三、任務循環型聽力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一)研究問題本研究擬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回答以下問題:1.傳統聽力教學模式和任務循環型聽力模式,哪個更有利用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2.學生聽力成績提高與任務訓練存在何種關系?3.任務循環型模式效果如何?
(二)研究對象在研究之前,本人對所教8個自然班級進行滿分100分的英語聽力測試,為了研究工作的展開,筆者選用成績最為接近的兩個自然班級物理系1505班和物理系1506班,將1505班作為實驗組(44人,聽力平均水平67.16分)和1506班作為對照組(44人,聽力平均水平68.45分),實驗組采用任務循環型聽力模式,對照組仍然采用傳統聽力教學模式。
(三)研究過程筆者根據Vandergrift&Tafaghodtari提出的任務循環型模式建立了根據教學內容不同的相應任務布置(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任務)要求實驗組完成,每次上課前筆者會分配小組或個人完成課前任務并要求課中展示相關話題PPT;課中進行回答,討論,記筆記,判斷,填空,填圖;課后完成總結,反饋等任務。由記錄員記錄學生任務完成的次數。每次訓練后筆者會記錄課堂情況并寫出課堂反思,以求更好的任務訓練,并對實驗組進行為期半年16周16學時共14次循環訓練;筆者對對照組仍采用傳統聽力教學模式,聽聽力并完成相應題目檢查是否理解正確,并在課后記錄課堂情況,進行周期與實驗組相同。在兩種模式訓練周期結束后,筆者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了與訓練前難度系數基本相同的測試,并采用問卷調查及個別訪談來了解學生對任務循環型聽力模式的看法和態度。
(四)研究結果及分析為驗證任務循環型模式的有效性,筆者用SPSS對兩組學生實驗前后的成績進行了雙側檢驗對比分析,如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實驗前兩組的聽力水平非常相近,并未呈現明顯差異,(t=.724,p=.471,p>.05),經過為期半年的實驗,兩組聽力測試都比實驗前有所提高,但實驗組比對照組的提升幅度更大,其平均值高于對照組,得分具有極顯著差異性(t=2.884,p=.005,p<0.01)。由此得出結論:任務循環型聽力模式比傳統聽力教學模式更優,前者成績比后者成績提升幅度更大,由此可見,任務循環型聽力模式更有利于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為了深入分析學生的聽力提高分數與任務完成次數的相關性,筆者運用皮爾遜相關分析方法進行了雙側顯著性檢驗,經過SPSS計算,皮爾遜系數r=.665**,聽力提高分數與任務完成次數在0.01水平(雙側)上呈現顯著正相關,其分布圖見圖1。結果顯示:學生完成任務的次數與提高的分數呈現較強的正相關性,完成任務次數越多,提高分數越高。除了定量分析,筆者還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表3是問卷調查的一部分。從表3中關于任務循環型聽力模式的第10項中,所有同學對其有效性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認可。結合調查問卷其他題項以及個別訪談,筆者進行了定性分析,結果如下:大部分學生認為任務循環型聽力模式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對其有效性有不同程度的認可。任務的多樣性有助于激發學生聽力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升學生完成聽力任務的積極性;比起傳統型聽力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模式也使得課堂活動增多,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對課堂節奏把握充分,使得學生不再認為聽力課是枯燥無味的,而是包括多樣任務的全方位英語學習,在為期半年的循環訓練后,學生對英語的提升具有整體性效果。
四、結束語
通過對實驗組的44名受試者進行為期半年的訓練,筆者發現實驗組比對照組在成績提高幅度上更大,學生任務完成次數與成績提高呈顯著正相關,且所有學生對任務循環型模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認可,可見此模式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有效性。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任務循環型模式對大學英語聽力有積極作用,對于改善大學英語教學有很大幫助,符合新形勢下聽力教學的趨勢,因此可以大力發展并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與研究。
作者:耿靜 單位:運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