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效課堂的創設合理情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從情境創設開始。創設情境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又是溝通生活實際與數學學習、具體形象與抽象概念的橋梁。良好的教學情境,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使課堂充滿靈動的氣息,使學習過程變得更有意義。
一、創設“空白”情境
一幅畫有留白,看上去更美,畫得滿滿的反而失去藝術性。課堂教學中要有韻味,關鍵是把功夫用在點撥上,在教學中重視留給學生再創造的廣闊天地,這就要求教師要巧妙地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在創造知識上、心理上有暫時性“空白”,留給學生自由思考的余地,把一些不需講而學生自己能領會的東西,讓學生自主探究,那么學生便會得到更多,課堂會更高效。例如,在“旅游中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先提出,旅游需要解決有關租車問題,并給出相關信息:“小車限乘10人,租金240元/輛;大車限乘15人,租金300元/輛。”然后依次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1)你能找到那些數學信息?(2)如果一個8人旅游團如何租車更便宜?(3)如果是11、18、30人的旅游團呢?本課中通過第一個“留白”問題為學生思維走上多條路徑做了必要鋪墊,很容易讓學生從幾個方面思考。而這樣的教學情境一經產生,對學生邏輯地展開后續問題的思考有很大幫助,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自然聚焦到如何租車省錢這一問題上。怎樣租車省錢?這本身又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尤其是設置8、11、18、30等一連串的數據,使問題展開具備梯度和邏輯關聯。數據背后是豐富的問題情境,足以讓學生在對問題的逐一分析和解決的完整有序的歷程中積累豐富數學思想,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
“問”是開路先鋒,“問”是深耕之犁。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能使學生感知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在問題解決任務的驅動下,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獲得問題解決的策略。如教學進位加法:34+28=?教師讓學生操作:先擺34根小捧,再擺28根,看著一共擺了多少根?學生把單根合并后的十根捆成一捆。這時教師啟發學生:“在操作中遇到什么問題?”學生手中拿著單根合并后捆成的那一捆,腦中激烈地想:“這一捆放在哪里?”形成了強烈的發現問題的動機。就異口同聲地提出:“單根并成10根的這一捆放在哪里?”這一問題,經過討論,大家知道和整十根的5捆放在一起。初步感知了滿十進一的表象,接著教師要求學生自己列式計算,并要求學生在計算過程中遇到不懂得怎樣處理時,想一想該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先把個位上的兩個加數相加,這時大部分學生呆住了,按以前學過的知識個位上相加所得的數寫在個位下面和個位對齊,現在(4+8)得12,2可以和個位對齊,寫在個位下面,10怎么辦?通過激烈的思考,有的學生提出:“可不可以在個位下面寫12?”有的學生提出:“是否可以在個位下面寫2,在十位下面寫小小的1?”這里教師啟發:“這兩種猜想,可以并成一個什么問題?”有一位學生經過思考后提出:“個位相加,滿十后,10寫在哪里?”像這樣在教材的重點、難點處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范圍、特定的環境中提出有針對性的、有價值的問題,無疑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十分有效的。
三、創設操作情境
有位教師在“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教學中,為每個學習小組準備了一個信封,內裝許多基本的平面圖形,讓學生說說信封里的紙片的面積怎么計算。然后主要設計了三個主要環節,環節一:小組探索圖形“組合”。(1)從基本圖形中任意挑選兩個圖形進行拼擺;(2)把所拼成的圖形畫出草圖,并用陰影表示要求的面積;(3)互相說說組合圖形是怎樣形成的,面積怎樣求。環節二:先展示再說理。教師把學生拼出來的圖形用投影分組展示,有學生自己介紹是由哪些簡單圖形組合而成的,并有條理地說出要求陰影部分的面積需要哪些條件,怎么計算。環節三:歸納提升知識、技能和方法。在這一課中,教師通過創設操作情境,讓學生以拼湊和解釋組合圖形的豐富活動為基礎,是學生既經歷了豐富的感性經驗,也能積累豐富的理性經驗,并從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識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方法與過程,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一些開放性的操作情境,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激發數學思考,自主學習,發展應用意識,從而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樂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作者:杜榮興 單位:福建省長汀縣涂坊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