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德育實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問題的提出
社會是千姿百態的萬花筒,世間萬象,無不對青少年的道德形成產生層出不窮、連續不斷的影響。當今的青少年生活在新生與腐朽并存,文明與愚昧抗爭的社會氛圍中,他們極容易迷失方向。即使學生能明白做人的道理,也無法做到知行合一。由此可見,知與行脫節是影響德育實效的提高的瓶頸。
二、知行脫節成因的分析
(一)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策上要求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一起抓,可是抓精神文明建設卻做得很不夠。社會的精神產品當中有很多優秀的東西,但總的來看,適合青少年的卻較少。宣揚色情淫穢、兇殺暴力、封建迷信的讀物和音像制品仍有出版發行,而且青少年能輕易買到這些讀物和音像制品。有些地方以經濟利益為重,對學校周邊的游戲室、臺球室、網吧等娛樂場所的違規經營睜一眼閉一眼。市場經濟的逐利性提高了青少年的效益觀念,但同時可能誤導青少年的精神價值取向,容易誘導青少年急功近利、重利輕義,產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社會文化活動中的消極現象、不同價值觀不斷出現,青少年思想沖突加劇。此狀態下,青少年篤行學校教授的道德準則便心力不足。
(二)家庭方面的影響
家長對孩子的關心不夠是德育的一個困難之處。缺少了家長及時的關心、教育、監督;缺少了家長榜樣的力量,青少年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失去了重要的依托。家長對教育的態度、家長自身的言行無不對青少年的品德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校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來,而學校的復雜教育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困難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三)學校方面的影響
學校德育極度依賴班主任。班主任包攬絕大部分的學生工作。班主任教師也是科任教師。他們是知識傳授者、家長人、紀律監督者、管理者、朋友和知己、心理調節者、記賬人。多重角色集于班主任,于是,班主任與學生、班主任與教學、班主任自身的沖突便會時有發生。教學、教研與德育的沖突。教學、教研任務重要,德育工作也同樣重要。教師盡其科任教師的責任,必須兢兢業業備課研究學科知識。教師盡其班主任的責任,必須走進每個學生的心里,“春風化雨”般地教化學生。教學效果的好壞容易觀察,容易量化,長期以來都作為考核教師業績的重要指標。德育則較難量化。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于是,在教學與德育兼顧困難時,德育自然退到了次要位置。班主任兼顧角色太多,角色沖突加劇,加速了班主任教師的職業倦怠。班主任的職業倦怠制約了學校德育效率的提高。
三、知行脫節的解決
(一)加強溝通與配合,提升教育水平
教育者是開展教育的主導力量。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是青少年學習、發展的必要條件。教育的效率和質量主要是由教育者的教學水平決定的。只有提高教育者的素質和教育水平才能培養出品德素養高的學生。教師們和家長們多溝通,多交流,共同提高教育水平。一直以來教師都會請求家長配合教育。教師與家長通信、通電話,召開家長會是雙方合作的主要方式。教師向家長反映青少年問題的時候,部分家長知道自己孩子表現不好后,回家打罵孩子是常有的事情;部分家長直言“我們家長管不了了,就是讓學校好好替我們管管這孩子”。教師請求家長配合,部分家長只用打罵這種方式教育時,學生便會產生對教師的怨恨情緒;還有部分家長放棄了對自己孩子的教育。這些情況的存在,迫切要求我們進一步完善教師與家長的合作。家長不但需要知道子女在學校的表現,還需要知道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教師也需要知道學生在家庭的表現,并因材施教從而不斷提高教育水平。
我們需要搭建一個平臺提升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廣度與深度。互聯網可以傳播不良信息污染青少年,互聯網也可以傳播先進教育思想、教育經驗提升教育者的教育水平。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采用QQ聊天形式增加與家長、學生的溝通交流,為教育水平的提升創設條件。在新的時代,家長也應該與時俱進。促進教師與家長教育水平的共同提高應成為家長會的主旋律。教育經驗交流、教育技巧介紹替代了成績匯報、“告狀”等而成為家長會的主要內容。
現今社會的各種價值觀沖擊劇烈,分辨能力有限的青少年極易迷失。家庭和學校是增進學生明辨是非能力,抗污染能力的重要陣地。若家庭與學校的教育沒有形成合力,德育之舟必難在社會污流濁浪之中搏擊。只有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常態化,密切配合,執著堅持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德育的實效才有望提高。
(二)開發德育訓練課程
一直以來,學校德育的方式主要是班主任個別面談,集體講解、訓示,開展主題班會;學生科懲戒教育;學校組織活動。在學校和教師教學工作比較閑時,德育教育就做得多點;在學校和教師教學工作比較忙時,德育就只能靠邊站了。此種德育方式難以保證學生道德行為訓練的時間。良好的德育行為不是說教說出來的,而是長期訓練出來的。“先生拿做來教,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傳統的德育模式在提高學生道德認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道德情感、意志、行為的訓練做的很少。道德形成四環節任何一環節有漏洞,德育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開設一些重視增加學生情感體驗、生活體驗,磨練意志的課程,促進學生素質的發展,讓學生在身體力行中實現知行合一。
(三)建設學校德育團隊
在現今社會“污染”源增多,單親家庭增多等不利因素影響下,德育難度劇增,班主任更感勢孤力薄。班主任教師精力再多,也有鞭長莫及的時候。只有增加一線德育教師,培養學校德育團隊才能更好地完成德育工作。班主任老師本身是科任教師長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乏于磨練學生的道德意志。沒有長期持續的訓練,磨練學生的意志,學生的道德思想行為很難穩定下來。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學生是道理一套一套,就是行動做不到,就是行為訓練不夠。
我們還需要其他人員配合班主任的工作。生活輔導教師、心理咨詢教師、軍訓教官應該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同盟者。生活輔導教師與心理咨詢教師專職開展心理輔導與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管理宿舍,舉行專題講座輔導學生。軍訓是磨練學生意志的有效方式。只可惜,軍訓只是短期磨練學生意志的訓練。軍訓期間培養起來的良好的作息習慣,良好的精神面貌,過段時間后就都走樣了。軍訓式的鍛煉常規化是磨練學生的必要手段。因此教官也是學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德育者。
德育的任務是艱巨的,沒有團結統一力量的支持,德育實效難提高。只有建設校園和社會德育環境,增加及培訓一線德育人員等方式多管齊下才能更好地完成此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