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當代文學教學中亟需幾種意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中文專業設置的一門基礎課程,旨在通過對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講述,讓學生了解現代和當代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作家和作品等,拓展學生的文學史視野,增強學生的文本閱讀和實踐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高校課程改革和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中文專業就業市場的日益萎縮,文學社會地位的邊緣化,中文專業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弱,中國現當代文學這門課程也面臨著諸多困難:教學課時壓縮、教材陳舊、學生興趣減退等,尤其是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減退更應該引起每位現當代文學教師的警惕與反思。為了擺脫這一困境,筆者根據現當代文學的教學經驗,認為必須加大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歷史意識、文本意識、問題意識;通過這四種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真正感受到這門課程的文學功能與藝術魅力,更好實現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
一、現代意識
現代意識,是指在現當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貫穿一種現代文學史觀,打通近代、現代、當代文學之間的界限,與中國古代文學實現一種對接。在目前的中文專業課程設置中,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是兩門不同的課程,有些學校還開設了近代文學,這樣的課程設置是出于政治意識形態的需要而人為進行的分割,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極為不利。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錢理群、陳平原、黃子平三人提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和陳思和的“新文學整體觀”這些命題,引發了“重寫文學史”的大討論,其實就是對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由于政治事件的劃分而成為相互隔離的區域的一種反駁與糾正,打通近代、現代和當代文學的界限,使20世紀中國文學成為一個整體,更好展現中國古典文學向現代文學的艱難轉變歷程。這種現代文學史觀的出現,在現當代文學研究界引起了強烈反響,而對現當代文學教學影響卻不大,主要體現為教材編寫者思維的陳舊、文學史教授的程式化,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講授。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講授之前,應專門講授一下這門課程的學科歷史,培養學生的現代文學史觀,讓他們了解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其實質就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明白它們之間的緊密聯系和內在發展規律,這樣學生就會對這兩門課程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在現代文學史觀的指導下進行該課程的學習。有學者認為:“由于中國現代文學不是單純的詩學或美學問題,而是涉及更為廣泛的文化現代性問題。因此,有關它的研究就需要依托著一個更大的學科框架。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涉及現代政治、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語言學等幾乎方方面面的文化現代性問題,因此需要作多學科和跨學科的考察。有鑒于此,需要有一門更大的學問,去專門研究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和現代性問題,從而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或學科立足點。”[1](330-331)同時,還讓學生知道現代文學史上的許多大家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都是橫跨現代和當代兩個時代,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文學創作和重要的文學貢獻,使學生對一個作家的全部創作有一個完整清晰的了解。例如老舍這位作家,在講授的過程中,先對老舍一生的創作歷程做一簡要的介紹;然后,再重點講述老舍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小說創作和五十年代的話劇創作,并結合每一時段的歷史背景和文學思潮;最后,對老舍一生文學創作的功績和缺陷予以肯定和反思。通過這樣系統而整體的講授,學生就會對老舍一生的文學創作有了清晰的了解,與以前的在不同歷史時段和不同文體中的分割講述更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對其他文學大師的講授也可采用這一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現代文學史觀,加深對20世紀中國文學的整體認識和深入了解,更好地洞悉其內部發展規律。
二、歷史意識
歷史意識,是指讓學生盡量回到歷史語境中,感受當時特定的歷史氛圍,了解作家創作的真實歷史心態,減少與作家、作品的時代隔膜。現在,大學課堂的主體是90后的大學生,這批大學生普遍對歷史有一種隔膜感與疏遠感,這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講授中也有明顯的表現。很多學生不熟悉20世紀中國歷史,不了解20世紀不同歷史時段的時代主題,這些不同的時代主題引發了眾多的文學論爭,形成了不同的文學思潮,影響了不同作家的文學創作道路,構成了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邏輯線索。學生對20世紀中國歷史的隔膜與淡漠,讓他們對一些經典作家、作品敬而遠之,不熟悉作家創作的真實歷史動機和心態,很難走進作家的心靈深處和作品的文學世界,很難真正達到與作家、作品的心靈契合和深度交流。現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已經突破了以往單純文學史的講授,而是以文學思潮、作家、作品為講授重點,對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仍是不可忽視的。通過教師的講授,讓學生回到作家創作的歷史語境場,感同身受作家的創作心理,對作家與作品的理解就成功一半了。例如,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非常高,而在學生們的實際閱讀中,《女神》很不受歡迎,對其評價也不高,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兩極現象呢?關鍵是,學生對《女神》創作的五四時代背景缺乏一定了解,感受不到《女神》的五四狂飆突進精神和真正的藝術魅力。在講授《女神》的過程中,首先,為學生講述五四時代的歷史氛圍和時代精神,讓學生形成一些對五四歷史的直觀感受,形成所謂的“第一印象”;其次,把學生們引入五四時代的歷史語境場,充分發揮學生們的想象力,盡可能把學生們的第一印象與他們所想象和理解的五四“歷史現場”融合起來,這樣就可以感受到《女神》中所表達的五四時代主題和精神;最后,就進行“名理分析”,結合《女神》中的一些作品,為學生們講授《女神》所要表達的五四時代主題和詩歌藝術上的重大創新,感受《女神》的真正藝術魅力。通過以上三步的講授,學生們對五四那段歷史變得不再那么陌生,開始走進那個個性解放、狂飆突進的五四歷史場,與郭沫若一起為民族新生和個性解放而呼號,顯示了五四時代青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真正走進郭沫若詩歌創作的內心世界和《女神》的文本世界,明白《女神》為何受到五四眾多青年的喜愛,成為中國新詩史上的經典之作。
三、文本意識
文本意識,是指要加強學生對作品的閱讀能力,通過對文本的細讀,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與藝術審美,達到與作家心靈的某種契合,真正能夠走進文本世界和作家的心靈世界。孫紹振先生曾說:“文學教學基礎的基礎就是對文本直接的解讀和體悟。”[2]進入新世紀之后,隨著互聯網和影像傳媒的普及與發達,傳統的紙質文本閱讀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與挑戰,越來越多的學生對作家和作品的了解轉向互聯網和影像資料,通過一些名著導讀、節選和改編的影視,失去了對文本閱讀的興趣,也失去了對作家和作品的真切了解,很難真正走進文本和作家的創作世界,這一現象在目前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尤為突出,正如吳曉東先生所說:“我們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文學教育是那種回歸文學本體的教育,是充分張揚文學性的教育”。[3]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感受到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所存在的嚴重問題,文本是作家在文學史上確立自身地位和成就的最重要的基礎,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基礎,更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基礎。如果學生們的這一基礎不牢固,很難獲得第一手的閱讀體驗,談何能夠做到對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走進作家的心靈世界?如《雷雨》中關于周樸園到底愛不愛侍萍是一個爭論很久的問題,在講授《雷雨》的過程中,筆者就指導學生認真閱讀了該劇本,從文本中找到了很多細節,如周樸園一直保持了三十年前和侍萍在一起的生活習慣;真相被揭開之后,周樸園讓周萍去認自己的親身母親侍萍;侍萍和繁漪瘋了之后,周樸園每次去看她們的時候,第一個要看的總是侍萍。通過文本中的這些證據,我們就可以證明周樸園是愛侍萍的。通過對文本的閱讀,而不是從文學史中獲得現成的結論,這樣的閱讀體驗才是最真實和最寶貴的,才能與文本、作家實現真正的交流與對話,這是文本閱讀的功能和魅力所在。文本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基礎,加強學生的文本意識是其教學中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學者李怡認為:“文本是我們文學研究的最可依靠的根基,對于文學本身的解析和研究而言,它遠比一般的歷史事實、空洞的社會文化更為‘真實’可靠。但是,文本又不是一個孤立的封閉的存在。任何一個文本都有它產生的文化語境,也都受到種種社會存在的制約。因此,我們強調文本解讀的意義,這并不是對社會文化問題的排斥和否定,也絕不意味著‘文本’的意義只能在一個一個封閉的體系中加以分析。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覺得現代中國文學的‘文本’解讀方式應當區別于西方批評的結構主義方式,應努力尋找一種與廣大文化環境相適應的文學認知模式。”[4]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本閱讀意識,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在開始講授這門課程之前,為學生們開列一個必要的書目單,所選的文本必須具有代表性和經典性,減少學生們自己閱讀文學作品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要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并對閱讀中的問題予以解答;其次,隨著這門課程的教學進程,結合所講的作家作品,要求學生閱讀相關的作品,并根據講授需要,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作品討論,進一步加深學生們對作家和作品的理解;最后,要學生們撰寫閱讀報告,進行集中的講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以上三個步驟,讓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中獲得知識與快樂,感受經典作品的獨特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與藝術鑒賞能力,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達到與作品、作家的真正交流與對話,讓閱讀成為學生感知世界和人生的一種重要方式。
四、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要帶著疑問來學習,不要盲目迷信教科書和教師,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獨立性。目前,中國的教育制度以應試為主,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是一路“考”來,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當今的很多大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學習模式沒有得到轉變,不利于知識的傳承和創新,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這種狀況在目前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學生迷信文學史和教師的講授,不能說出自己的獨特發現和獨特體驗,在每年的期末考試中看到幾乎雷同的答案,作為教師的我們不知道是高興還是悲哀?看到每年指導學生論文題目的高度重復性,我們經常會感嘆到: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年比一年差。出現這種狀況,既與我們目前的教育體制有很大關系,又與我們大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有關,必須引起每一位大學教師的警惕與深思。宋代學者陸九淵曾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就強調了問題意識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講授之前,我們都要求學生樹立“問題意識”,帶著疑問去學習,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努力自己解決問題,對現當代文學史和教師的講授可以有自己的“保留意見”,可以共同討論,得出一個圓滿的結論。其次,在講課的過程中,我們應經常設置一些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與思考,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來。如魯迅這位作家,學生們都非常熟悉,對他的定位和評價就是所說的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實,在不同的歷史語境中,對魯迅的定位與評價是不同的,在50、60年代,更多的是強調魯迅的革命性,突出魯迅的反封建和同情下層勞動人民;在80年代之后,更多的是強調魯迅的文學性和思想性,回歸到魯迅的作品本身,還原一個更為真實、矛盾、復雜的魯迅;新世紀之后,更多的是強調魯迅的現代性,魯迅的思想和文學作品的形式與現代文學思潮的緊密聯系。通過展示不同歷史語境下的魯迅,就打破學生們腦海中對魯迅的固定印象和評價,了解一個更為真實可信的魯迅。最后,針對文學史講授中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可以提前布置下去,讓學生們去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課堂討論,教師在討論中要進行適當的點評和引導。
通過這種帶著問題意識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為適應未來社會的各種挑戰打下良好的基礎。總之,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應隨著時展和人才培養目標而做出相應的改革,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讓學生對20世紀中國文學有一個完整清晰的認識和了解;歷史意識的強調,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回到歷史語境場,感受當時的歷史氛圍和作家的真實心態,更好地走進作家和作品的世界;文本意識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細讀,培養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感受作品的獨特思想內涵和優美的審美藝術;問題意識旨在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創新性,不要盲目迷信書本和老師。通過以上四種意識的強調與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過程中就可以真正感受到這門課程的功能與魅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和藝術審美能力,順利實現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