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歷史教學研究(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問題探究教學方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意在改變傳統的知識灌輸式課堂,改變課堂知識灌輸的問題,轉變學生的被動學習局面,本文從初中生歷史學習的現狀出發,對問題探究教學進行了應用探索,重在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歷史課堂的互動能力,促進提高初中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問題探究;進步
一、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創造和諧平等的氛圍
鼓勵學生敢問問題受到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初中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常常過度的依賴教師,沒有形成正確的課堂參與能力,缺少與教師互動的能力,為了使得學生樹立正確的問題意識,初中的歷史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正確的問題意識以及課堂參與積極性,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激昂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鼓勵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在課堂上向教師主動提問,教師也要創造和諧平等的氛圍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和聯想,讓學生敢說、敢問。在面對學生提問的時候,教師應當認真聆聽,仔細回答,對于主動發言的學生教師應當給予肯定與表揚,尤其是要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在回答學生問題的時候,教師不僅要提供問題的答案,還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拓寬初中生的歷史學習渠道,并給予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例如:在學習西安事變這一知識點的時候,針對西安事變中熱點問題“西安事變后,你認為是放蔣還是殺蔣?”在班級內組織課堂討論,引發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發言,根據事實旁征博引,針砭時弊,在課堂氛圍內進行激烈的辯論,這樣的知識辯論以及口才提高綜合的鍛煉學生的能力。不僅如此,初中的歷史教師對于課堂提問中學生出現的錯誤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害怕自己出錯而不敢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問,為了規避學生這樣的錯誤心理,初中的歷史教師在遇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應當正視學生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坦誠的面對自己的錯誤,并親切的與學生溝通帶領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真正的認識到失敗是成功之母,親自指導學生使得學生看待歷史問題產生正確的觀點和持有正確的意見。為了帶動學生主動提問,初中的歷史教師從教材的角度出發設計課堂提問的情境,尤其是當初中的歷史教師與學生產生教學上的差異的時候,初中的歷史教師不要急于糾正學生的問題以及強迫學生接受你的觀念,而是要在課堂上鼓勵和表揚學生大膽質疑的精神,例如:在學習隋朝歷史的時候,對于“隋朝統一全國的條件有哪些?”這一問題,通過教材的閱讀,初中生很容易總結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北方民族大融合為南北統一創造條件,其次,江南經濟得到發展以及人民渴望統一的意愿,最后,南北陳權的腐敗統治與隋文帝的勵精圖治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知識點僅僅是學生通過歷史教材的閱讀得知的,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陳政權在南方,江南經濟得到發展會成為隋滅陳的不利因素,就怎么會成為隋朝統一全國的有利條件?”,在面對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歷史教師要表揚學生這樣的勇于提問的精神,趁機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對這一問題的答案進行研究,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還能夠鼓勵學生在接受知識的時候有自我的思考意識,促進學生對于歷史學習樂趣的認可。
二、在歷史課堂上把握時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初中的歷史教師不僅要為課堂設置明確的問題探究目標,初中的歷史教還要根據課堂行進的實際情況抓住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問題提問,根據課堂活動的情況不僅提出預設的問題,還要根據課堂情況臨時設置新的問題,實現啟迪學生思維的能力,為此,歷史教師可以借助實際的歷史情境、史實資料、音頻資料以及視頻資料,讓本堂課的歷史問題重點突出,例如:在學習洋務運動的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引用如下的資料“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甲午一戰,歸于失敗。請結合下面的材料,談談你對洋務運動的認識。材料一: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李鴻章;材料二:在我們這個社會里,做事極不容易。同治年間起始的自強運動,雖未達到目的,然而能有相當的成績,已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當時沒有恭親王及文祥在京內主持,沒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動,那末,英法聯軍及太平天國以后的中國還要麻木不仁,好像鴉片戰爭以后的中國一樣。”從上述的材料中,學生從“歷史當事人”李鴻章的角度認識了洋務運動的背景以及作用,還從客觀評價的角度對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有了更多的認識,這些材料作為課堂進行的“磚”向學生提問激起學生的歷史思維,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問題探究能力。
三、總結
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課堂之中,迎合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目標,激發學生問題探究的意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良好的氛圍調動學生的思考能力,拓寬學生歷史學習的渠道,給予學生更多的問題提出的機會以及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使得初中生能夠降低對于教師的依賴,自主的投入到歷史的學習之中。
參考文獻:
[1]吳振華.項目學習下初中歷史“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探究[J].啟迪:教育教學版,2016(9):16-17.
[2]安勇.淺談初中歷史課堂問題探究方式實施[J].求知導刊,2015(7):142-142.
作者:聶禮明 單位:江蘇省邳州市土山鎮薛集中學
第二篇: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探究
摘要:新課改的目的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輔助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它雖然極大地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但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人們還是傾向于學生的應試成績。新課改的推進與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為此筆者由以往的教學經驗,簡要分析了當下歷史課堂所存在的教學問題,總結了提高課堂效率的策略,以此來提高老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改;歷史教學;問題;對策
一、新課改下初中歷史課堂存在的問題
(一)老師教學方法不當
當前老師受以往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一時難以改變以往教學方法,亦或是只樹立了新課改下素質教育的意識而不能很好地將教學方法應用到實踐當中。在課堂仍然表現為傳統式的“填鴨式”教學,學生不能很好地參與到課堂上來與老師互動,這樣以老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造成的后果是:學生不能拓展課外視野,甚至難以把握課本知識,另外傳統教育方法限制了學生課堂發言的機會,因此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初中課本大都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各個重大歷史事件,其內容淺顯易懂。但如果老師也只是側重于讓學生了解記憶歷史事件,那么就會極大地降低學生的興趣。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當時時代背景或事件主人的生平等就使整個課堂充滿活力。例如:在講左宗棠收復新疆時,只讓學生們背誦記憶歷史事件,了解事件意義,而不分析當時社會現狀與時代背景,這必然會使整個課堂枯燥乏味。相反老師可以引入左宗棠的生平、當時收復新疆的必要性、整個大清國現狀等等問題來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豐富課堂內容,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興趣往往使人們能夠快速深入地了解實物。初中生具有較強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只要提高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就能夠提高他們對于新知識的欲望,從而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相反如果不能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就會使他們對于學習產生厭惡的心理,甚至產生別的不利因素。因此就要求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添加一些能夠激起學生興趣的內容來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講到趙國時可以介紹成語古都邯鄲,列舉一些完璧歸趙、破釜沉舟、毛遂自薦、胡服騎射、邯鄲學步、一枕黃粱等成語典故與學生們互動,也可以讓學生比賽誰說得成語多,誰解釋得好。又如在講到唐代的文人墨客以及他們的墨寶時,可以邀請書法老師講座,或是組織學生去畫廊欣賞各個名人楷、行、草字體,來拓展學生的視野。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推進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讓學生們從實踐中學習有著重要意義。實踐學習讓學生們的知識不再局限于課本,而更加地貼近事實。這一教學方法對于歷史這一學科尤為重要,因為歷史事件的發生總會留有痕跡,而這些痕跡就是學生們從中學習的養料。例如:在講到抗日戰爭時,可以由老師組織帶隊到社區走訪當年的老人,讓學生們聽奶奶、爺爺講述當年抗戰的故事。讓學生們從這些采訪中學習歷史,了解歷史。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會使他們更好地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情況。又如在講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變化時可以帶領孩子們到當地的博物館參觀,通過對比改革開放前后的城市面貌,鄉村面貌,社會生產力的變化,可以使學生們全面地了解改革開放對人民的好處、對中國發展的好處。因此通過這些實踐的教學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
(三)利用多媒體設置情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彌補了教師教學過程中表述能力的不足,多媒體所具有的圖片、視頻、音頻能夠直接而有效地將歷史事件反映給學生,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接受知識。除此以外,由于多媒體的圖片、影音更加的直觀,因此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例如:在學習抗日戰爭中的百團大戰時可以播放電影《百團大戰》的片段,通過觀影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當時戰爭的殘酷、人民軍隊必勝的決心、日本軍人的慘無人道。又如在講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宇宙飛船時,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一些當時的視頻與圖片,也可以播放一些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現狀,以此來達到教育學生愛國主義的目的。多媒體教學運用方式靈活多變,需要老師正確運用教材充分發揮多媒體作用來提升課堂效率。
三、結語
歷史不同于其他的學科,它對于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這一階段老師的引導就變得至關重要,所以就要求老師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鉆研教材,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結點,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初中歷史的課堂上不斷地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并在實踐中運用教學方法。以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達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冉飛躍.探究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南北橋,2017,(2):83.
[2]唐修云.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探究[J].讀與寫(上,旬),2015,(12):457-458.
作者:劉靜
第三篇:影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摘要:歷史作為初中教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記錄人類進步以及社會發展中起到了傳承性作用,其特點是過去已經發生的各種真實事件,供后人了解。在網絡信息發展不斷加快的今天,數字化應用技術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為此歷史傳承的記憶不再僅僅限制于書本報刊的方式,而是朝著多媒體、互聯網方向發展,以滿足現代人類發展需要。為此,多媒體與互聯網教學方式已經逐步走進課堂,成為豐富課堂教學的有趣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觀看生動畫面的同時了解歷史知識,成功地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更好的記憶歷史,是當今初中歷史教學研究的新課題。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影視資源,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呢?這是當今初中歷史教師教學方式的一種思考。
關鍵詞:影視資源;初中歷史;教學應用
一、前言
初中歷史內容豐富,覆蓋范圍廣泛,重點知識繁多,學生容易把歷史知識點混淆,如:中國古代有過哪些表現出色的皇帝,每位皇帝都有哪些事跡,給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了怎樣的革新,為當時的社會以及國家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這些皇帝與他們所處朝代都有自己的重點特征與習俗文化,教師不能僅灌輸重點知識,而要將類似內容加以分析、歸納,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激起學生興趣,讓學生自覺、主動、輕松地學習歷史。為此,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應轉變教學方式,選擇學生易于理解和接收的教學方式,如充分利用學生喜歡的影視資源,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是教師施教成功的最終方向。
二、影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開拓施教方式
在傳統歷史教學過程中,一本書、一個黑板、一本備課大綱、一座講臺,便是教師講解歷史知識的施教方式,單調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文章知識重點與具體內容未能深入到記憶中去,歷史學習效率不高,學習質量不容樂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課堂知識理解和掌握不夠好。所以,枯燥的課本和片面的言詞很難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投入,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植入歷史影視作品或者歷史紀錄片,讓學生在輕松的影視作品欣賞中,隨著劇情起伏不斷深入了解歷史,從而加深對歷史的記憶,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初中歷史課本中記錄清道光年間,英國鴉片大量進入我國,給當時的大清帝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威脅、經濟威脅、民族威脅等,為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讓學生觀看了影片《鴉片戰爭》,影片從歷史依據出發,闡述了中國與英國發生戰役的始末,歌頌了中華兒女面對外國欺壓奮勇抗爭的英雄氣概;《鴉片戰爭》以尊重歷史現實為出發點,將歷史人物再現于屏幕,人物描述以及故事情節細膩,能給觀看的學生留下深刻的歷史印象:侵略者要打開中國市場,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提升學生榮辱感
歷史是一項持久性課題,面對歷史課堂施教,往往以培養學生國家榮辱感、社會榮辱感以及提升學生情操,還原歷史認知等為宗旨。歷史作為初中教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記錄人類進步以及社會發展中起到了傳承性作用,其特點是過去已經發生的各種真實事件,供后人了解。影視資源在初中教學中合理應用,能有效的培養學生感情、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學“全民族的抗戰”后,我組織學生觀看了《舉起手來》、《平型關大捷》等抗日題材的影片,在生動、形象的劇情中,學生輕松理解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的全民族共同抗戰,是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影視資源在初中施教過程中的具體措施
在歷史施教過程中,為了豐富課堂教學環境,提高學生對歷史的進一步認知,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應轉變教學方式,利用影視資源輔助教學,這是完成歷史施教的一種手段。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選擇學生易于理解和接收的教學方式,在歷史施教中應結合歷史特點,感受歷史時期發展存在的差距及意義,運用歷史影視作品合理融入教學中,使學生在專注的教學環境下學習歷史,從而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認知。
1.選擇歷史影視資源的具體原則
(1)影片選擇應嚴謹
歷史教科書材料是歷史知識的真實寫照,而歷史教科書中的重點內容都是真實存在的。而現在的歷史影視作品對于原歷史情節未能保留原著,很多地方存在刪減或是改編,往往與實際歷史存在偏差,有失歷史的真實性。為此,教師在選擇影視資源輔助歷史教學時,應慎重考慮影視作品的真實性,充分準備施教材料,在不違背歷史真實的情況下合理運用影片資源,對影片中存在的少有失真情況應及時對學生糾正,對情節中刪減的重要歷史點加以補充,既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又能提高教師在施教中的主導地位,使學生和教師明白影視資源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更好的認知與理解,影視資源不能代替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地位,使學生明白歷史教科書的存在是歷史影片發展情節的基礎。所以,在教學“秦末的農民戰爭”時,有學生提出疑問:項羽為何放棄東山再起,而選擇了自刎?我慎重地向學生推薦了《楚漢之爭》,學生觀看后,大有收獲,疑惑全無,有了一個很好的補充:“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即便項羽不自刎于烏江邊,即便他能卷土重來,不過又是一場逐鹿中原、成王敗寇的廝殺,無論鹿死誰手,仍是萬千中國人血流成河。踩著自己同胞的尸骨,成就不了任何勝利者驕傲的桂冠。從這個意義上講,項羽雖敗猶榮!
(2)歷史要點不變,歷史影片更新
我國歷史影片多以歷史資料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改編的各種影視作品。隨著年代不斷變更,過去的歷史往往是真實存在而又不會改變的,現代資源不斷完善,影響作品不斷更新,同樣一個歷史事件會有多個版本的歷史影片,為此教師在選擇影片題材時,不僅要考慮到影片中歷史的真實性,還要考慮符合現代學生的審美條件,從而激發學生的觀賞興趣,達到記憶加深的目的。例如:一些教師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時,只考慮到歷史的真實性,在影片選擇上多為時代久遠的影視作品,而學生面對這類影視作品往往并不感冒,反而失去學習興趣,其原因主要是年代之間的鴻溝,導致影片與現代生活失聯,降低了學生對影視作品的觀賞能力,其影視資源植入效果不言而喻;為此在講述歷史知識點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到歷史影片的年限,有利于學生融入劇情,加深歷史記憶,使學生在學習歷史中變得更加輕松有趣,易于掌握。如在教學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一課時,播放了學生喜聞樂見的《諾曼底登陸》,通過看片,學生輕松記憶了歷史知識:諾曼底登陸,既是歐洲戰爭的轉折點、又是二戰的轉折點;社會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可以聯合;戰爭殘酷無情,要讓藍色的天空永遠沒有戰爭的陰霾,讓和平的陽光灑遍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2.選擇影視作品應注意的問題
在初中歷史施教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影視題材的真實性、整合歷史資料與影視資料,降低影視題材中存在的歷史失真問題,充分準備施教材料,在不違背歷史真實的情況下合理運用影片資源,對影片中存在的少有失真情況應及時對學生糾正,更正影片中錯誤的歷史時間、地點以及重點環節,對影片劇情中刪減的重要歷史點加以補充,使整個影視作品朝著教師施教需求方向進展,把控好發展情節。例如:對歷史教育課程中選擇觀看影視作品后,可以篩選出影片中的重點知識,讓學生寫一些觀后感,鞏固學生對歷史重點的記憶,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如讓學生觀看《三國演義》后,引導學生比較:歷史中曹操,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語文課本就有他的名作《觀滄海》;而影視作品中曹操,被塑造成奸臣、叛漢逆賊。這只是藝術作品里的虛構部分,所以藝術創作與真實歷史是有區別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利用影視中有效的部分,幫助我們學習、理解歷史知識,讓我們的課堂、學習更高效。
四、結束語
在網絡信息發展不斷加快的今天,數字化應用技術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為此歷史傳承的記憶不再僅僅限制于書本報刊的方式,而是朝著多媒體、互聯網方向發展,以滿足現代人類發展需求,這是人類發展進步的好事。為此,多媒體與互聯網教學方式已經逐步走進課堂,成為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觀看影片的同時,興趣盎然地學習歷史,讓我們一起走向更高效的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王者恒.讓課堂動起來:影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時代,2014(08).
[2]任娜.新媒體時代初中歷史影視教學研究[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4):92-96.
[3]周驥峰.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影音視屏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4):17-18.
[4].《財經國家周刊》2016年第25期.
作者:鄭可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