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油畫創作的用色原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大自然環境中,筆者畫面色彩以中間色為主,也就是說灰色調占絕大多數,讓鮮艷的色彩臣服于筆下。從事繪畫創作的人往往會習慣某種用色習慣,為了避免如此,思想與情感需時時扣緊自然內在的本質,不可一成不變,藉由豐富的色彩之呈現,喚起對自然的感動與反思。除了灰色調之外,綠色調則扮演著重頭戲也是筆者較有心得的色彩。在綠色中能夠分析出紅、橙、黃、藍、紫、黑、白等色之成分多寡,通常較能敏銳察覺綠色調的差異性。筆者因從不依賴相片,得以發現大地之美,常常在顏色比較中認知綠色調的無窮盡。在探索綠色調的可能性時,深深覺得色彩已成為純藝術的精靈,不需依附任何形體,各種不同的綠色美,本身就非常美。一般而論,綠中偏藍、帶紫則空間較遠,若偏土黃則較近,倘若要進入綠色的思想境界,必須有獨到的詩意性和深刻性,絕非只會用強烈的鮮綠而缺乏含灰綠中間色所能達成的。如何調出高雅的綠色調,然后放在對的地方,根據筆者長期累積的經驗,堅持不直接用鮮艷的綠顏色涂色,少部分的點例外,暗部的綠可用翠綠調熟褐或生褐、土紅、生赭等,不在暗面輕易攪和鈦白,顏色容易臟掉,不易保持透明感。中綠調上土黃、橄欖綠調土黃或黑色調鎘黃,尤其后者調出的顏色與樹木的顏色非常的搭。淡黃綠是一種極亮的且漂亮的嫩綠,筆者通常不單獨使用,一定要調過,可加鎘黃。調色過程中最多不超過三種顏色,否則易臟易變質。又每次調色不調太多相同顏色,畫一筆調一筆,筆筆皆有差異,可能因力道的不同或加入一點其它色相,但不可改變色調。
所謂“布上混色”是指調顏色不要在調色板上調,而是在畫布上調顏料。布上混色的效果層次較豐富,不是死顏色,要讓一筆下去呈現多種顏色,顯得較生動。混色一般而言是在調色盤上進行的,然而經由不斷的混色試驗之后,筆者認為布上混色所得到的顏色更加活潑。以藍色與黃色的布上混色為例,畫筆先沾藍色再沾黃色,不在調色盤調勻,而是在布上涂,如此得出的綠色較為清澈,部分沒有涂勻的還顯露出原來的本色———藍色和黃色,也就是說總共會呈現出綠色、藍色和黃色等三種顏色。布上混色的趣味性十足,必須靠個人的感覺與經驗,絕無死板的配方。如在畫筆的左側沾點中綠右側沾點紫色并不在調色盤上調勻,而邊畫邊把三色揉在一起,就產生了偏紫綠色的灰色,色感十足,油畫的味道就濃了。筆者認為一筆畫下去可以產生多種顏色,近看似乎有點亂,遠看經由視覺的融合,反而會恰到好處,這種原理類似新印象派秀拉的點描法的色彩理論。
畫風景要畫出大氣感,因為色彩有了遠近,最暗與最亮的顏色僅占部分而已,大部分存在不同的中間色調,也就是灰調子。即使同一色彩也有微妙的差別,需用心觀察,把對象、光源色、環境反射色,作整體性的觀察,認識并掌握整體的印象。大自然在不同時刻,會有不同的光源色,如朝霞之光偏紅色,日暮之光偏橙黃。物體的色彩會隨著光的色彩變化而改變,亮暗不可用同一色之濃淡深淺去表達,否則會變成用顏色畫素描。如何運用色彩去感覺世界,將色彩化為感情,又如何把感情變為色彩,進而將色彩推入更高的境界,有許多條件因素,除了靠不斷的試驗與努力外,當然個人的主觀意識也占很重要的因素。筆者為何排斥畫照片,主要原因是沒有感動性,除此之外就是暗部顏色單調。大自然的暗部色彩豐富,一幅成功的油畫在于它的暗部是否豐富且透明。暗部如何才能透明呢?畫暗部不可調白色,一調白色就不透明,顏色發粉,筆者在試驗中獲得暗部顏色之寶即翠綠和深紅,這兩種顏色互調替代黑色,甚至比黑色還黑、還透明。畫油畫時還要注意小面積對比,直接用顏色的時候非常少,只在很小的局部、一根線條或者一個色點上面,但大部分所有顏色都要經過調和。此方法必須經過調的顏色,色彩比較成熟,也比較有空間感。此外筆者在調色時頂多使用二至三種色彩,保持顏色的新鮮感,重視冷暖性,顏色要互壓,不把邊緣線畫得干凈而鋒利,可以反映環境反光色或光源色之影響,如此空間感才會產生。
色彩知識的領悟必須從視覺訓練和調色實驗中去獲得,也必須靠感覺獲得。同一種顏色也有冷暖色性之區別,黃色有暖黃、冷黃,橙黃偏暖、檸檬黃偏冷,紅色有暖紅、冷紅,朱紅偏暖、紫紅偏冷。一個物體因為光的關系,產生了亮暗面,此物體從亮過渡到暗面,色彩從淺到深,同時也產生了冷暖色的演變。唯有表達出亮暗的冷暖變化,才算是對油彩有深一層的認識,若只畫出明暗深淺,還不算是對油畫有所感覺。物體亮面的冷暖決定于光源色的冷暖,如夕陽、燈泡光下,亮面呈暖色,月光、炎日之強光下,亮面呈冷色。通常暗面則呈相反色性,但并非絕對,還必須考慮側射光與環境色之影響,達到全方位的觀察,能執著于局部的描寫。色彩的冷暖變化,除了亮暗面色彩之對比外,還包含前后空間色彩之對比。同樣色彩的物體,其色性近暖遠冷,近處偏黃綠,遠處偏藍紫,暖色比冷色強,前景對比強烈遠處對比弱。
筆者油畫的色彩調色不使用習慣性調法,以避免呆板。筆者認為因時因地而制宜,從客觀的色彩轉化成主觀的個人色彩,才能創造出獨特的個人魅力。大自然的色彩無比豐富,特別是大自然的綠色,層次之廣且深,真是無法言語,有時面對景色難免產生自嘆弗如的心情,也正因如此才能不斷挑戰。色彩是油畫的靈魂,油畫創作的秘訣在于色感,色感好可以使一幅畫抓住向上的能量與情緒,如何培養色感,筆者認為就是不斷實踐。筆者這些年來從創作實踐中悟得中間色的層次變化、調色末均勻、布上混色、冷暖色互壓等道理,這些看似簡單,卻有無窮的演變,加上筆者情感的投入,大自然豐富的色彩慢慢在畫布上彼此呼應,產生新的秩序與節奏。一幅畫的生命便開始醞釀著,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呈現出不同的視覺延伸。(本文作者:崔敏單位: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