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語文審美教育探究(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審美教學越來越重視,因而對初中語文教學審美教育的有效滲透進行探究也具有一定現實意義。文章以人教版的初中語文課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初中語文課本中語言美、結構美、情境美、社會美、道德美五方面的分析,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有效滲透進行了詳細探討,希望能夠為初中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審美教育提供有效的實際幫助。
關鍵詞:
語文教學;審美教育;人教版課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對初中學生進行審美教學也是初中教學的一大要求。語文課程中美的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也可以使學生在感知美的基礎上塑造健全的性格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初中語文的教材編寫滲透了許多美學元素,通過對這些元素的具體分析能夠為初中語文的審美教育實踐活動提供幫助。
一、語言美的滲透
中國幾千年的語言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教師在語文課文的講授過程中,讓學生感知語言的美是審美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點,要在課文語言中不同程度地體現純潔、樸素、真實、詼諧等美感,通過反復朗讀對這些語言美進行深入的體會,讓學生在了解文章表達內涵的基礎上,感知作者表達的語言魅力,利用不斷朗讀、品味的過程體會其中的美感。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的課文《桃花源記》的學習中,對“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這一句進行反復的朗讀,并通過對學生背誦的要求,讓學生感知其中真實、精練的語言美感,感知其中表達出的作者情感與美感。
二、結構美的滲透
結構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又一需要學生感知的美,這種美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文章結構進行美的感知,另一個是對文章中利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內容結構進行美的感知。在初中語文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劃分段落對段落長短進行講解,進而呈現出其整體結構的美;對文章內容中呈現的美,老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想象、繪畫、圖片展示等形式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的《蘇州園林》一文的學習中,老師可以通過文章結構的劃分讓學生感知文章的結構美,對其中表達的文章美感,老師可以通過文章的朗讀,讓學生對葉圣陶所描述的蘇州園林進行想象,并通過繪畫、語言表達等形式對所想象到的進行表達,最后通過蘇州園林的圖片及影像播放,讓學生感受蘇州園林真正的結構美。
三、情境美的滲透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對文章中出現的各種美學元素,老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發現,對文章中所描述出的情境,老師要在語言朗讀、解釋、分析的基礎上帶領學生進入描述情境,進而感知文章中的情境美,通過圖片、音樂等形式的應用,讓學生在朗讀課文時能夠帶入自己的感情色彩進行美的感知,這種美的感知也有利于學生情感的發揮及性格的塑造。例如,在八年級上冊朱自清《背影》的學習過程中,老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進行課文朗讀,理解文中表達的內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象送別的情境,并通過《父親》《送別》等歌曲的播放,讓學生走入文章表達的情境,感知其中情境的美感;最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單獨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表演,將所有學生帶入情境中,使學生產生心靈、情感上的共鳴。
四、社會美的滲透
初中生處于身心發展與塑造的階段,他們對社會的認知不清,老師要在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社會美的教育。這種美包含勞動美、自然美、社會美,讓學生正確認識勞動,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認識到勞動本身就是種高尚的美,也讓學生了解大自然與社會的美,能夠文明用語,樹立環保意識。例如,在七年級下冊《黃河頌》的講解過程中,老師可以間接引入有關黃河環境現狀的講解,通過對文本之上黃河重要性及現狀的分析,讓學生們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使學生能夠在平時生活中注重節約用水、保護環境。
五、道德美的滲透
道德美是對初中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教師在語文課程的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對社會中的現象有正確認識,進而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品格與態度,這種道德美的教育是美學教育的核心。例如,在九年級上冊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根據課文的內涵進行延伸教育,讓學生能夠多角度看待事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感受道德美。
六、結語
總而言之,通過上文敘述,我們發現在人教版的初中語文課程中,無論是教材安排還是課程設置,都對不同的美學元素有著不同程度的滲透,通過對這些美學元素的分析可為初中學生的審美教育提供幫助,讓學生在美的體驗中具備感知美的能力,進而提升美學素養,也為其良好品格的塑造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覃芳.民間文學與審美教育研究——以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文文本為例[D].吉首:吉首大學,2013.
[2]彭青青.以人教版為例分析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J].新課程(中學),2012,(7).
作者:慕永強 單位:甘肅省環縣第五中學
第二篇:初中語文的審美教育探析
摘要:
美育是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教學中人文美的因素正確引導學生,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關鍵詞:
初中語文;審美教育;滲透
審美教育又稱美育或美感教育,是培養人的審美觀和欣賞能力的教育。德國哲學家席勒曾提出:通過審美活動,培養教育全面發展的完全的人。可見審美教育的社會功用。美育是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方式。“美育與智育、德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而語文教學為審美教育的滲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滲透審美教育呢?以下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在課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首先,在于教師的正確引導。我們知道,語文課本的內容思想性和審美價值都很高。那么,我們如何與學生一起去欣賞這些美的情感與世界呢?這就要求教師成為美的第一挖掘者。教師必須先去領會、挖掘教材的深刻內涵,感悟、了解文章的美。例如,在教學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內容時,我先布置學生閱讀《蟬》《貝殼》《紫藤蘿瀑布》這三篇文章。通過比較閱讀,要求學生劃出文中你認為美的語句,并談談自己的理解,然后通過討論由學生歸納文章的主旨。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讀、談、議三步來完成美的傳播。“讀”的過程是學生感受美的過程;“談”的過程是學生領略自然美、分析語言美、感悟生命美、想象生活美的過程;而“議”的過程則是學生以美啟真、以美引善、以美導行、以美激情的過程。這三篇文章的閱讀討論,學生自覺地投入了關注生命、熱愛生命的境界,他們真正意識到了生命的可貴與美好。語文課本中這樣的文章很多,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安排和引導,才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美育的滲透與教師的正確引導是分不開的。其次,要注重學生的感悟。現行教育思想特別強調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自己探索學習方法。這樣,全體學生在課堂上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更要加強。而學生的基礎、思想和操作能力并不在同一起跑線上,作為教師,我們沒有全盤否定學生思維的權力,我們要有發現學生閃光點的慧眼。用教師美的心靈和語言去鼓勵學生,鼓勵他們去發現美、創造美。這樣,不同程度的學生才會不斷進步,成功的喜悅會激勵他們發現自身的價值,同時也會促使他們去追求那些美好的東西。記得我們在學習魯迅先生的《故鄉》時,學生通過自學,用列表的形式分析“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形象。學生分析總結后,我把特意準備好的紅玫瑰花舉起來,右手的一枝鮮艷欲滴,左手的一枝有點枯萎了。正在同學們莫名其妙的時候,平時最調皮的一位學生已開腔了“老師手里的玫瑰花正是楊二嫂二十年前后的真實再現。”其他學生投來贊許的眼光,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頃刻間,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此情此景,還用老師多說什么呢?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感情和興趣的投入能達到情與美的有機結合,不但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印象,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再如,學習美國詩人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時,由于是自讀課,我只要求學生閱讀后寫一寫自己對詩的理解即可。收上來的作業卻讓我感慨萬千。有同學寫到:“人生的路就像擺在我們面前的兩杯茶,一杯是甜的,一杯是苦的。那杯甜茶在我們不經意間喝光了,而那杯苦茶我們喝得很慢,正是在慢慢地品味中,我們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義。”像這樣富有哲理性的語句還有很多,我就此又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通過激烈的討論,更加深了學生對是非美丑的識別和理解能力。
二、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作文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一項活動,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同樣重要。因為教師教學生寫作文的過程不僅是培養寫作技能的過程,還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學生美好的心靈、塑造學生崇高的道德情操的過程。學生從構思到完成一篇文章,也是他們尋找美、想象美、體味美、創造美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已經在有意無意地滲透審美教育了。在此,我重點談談教師在作文評語和講評中審美教育的滲透。一般來說,學生是否喜歡寫作文與教師有很大關系,尤其是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他們完成作文后,最想知道老師對他文章的評價。我們就應抓住學生的心理,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適時適度地給他們一個評判。學生是不愿看到格式化的評語的。他們希望得到老師對他的關心和理解,甚至是老師的表揚,哪怕是一個紅圈,這些都會激發他們再創作的欲望。因為只有心與心的交流才會產生情感的共鳴。所以語文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語要講究藝術美、含蓄美以及情感投入的美。在講評作文時,審美教育的滲透也要把握好時機。當然形式也可以是多樣化的。好作品可以由學生本人朗讀,樹立榜樣形象,也可以提供給學生共同來欣賞,以便獲得更高層次的美的享受。對于問題多的作文,教師可采取面批或請同學們分組修改、評議的方式,既可以增添審美情趣,又為合作學習提供了方便。教師的品讀分析同樣會使學生產生一種追求美的愿望,力求自己的作品也成為典范性的有價值的美文。
三、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教學中人文美的因素,運用寓教于樂、寓教于美的方式去感染、凈化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使學生的精神生活得到愉快、健康地發展。長此下去,學生就會自覺地把審美活動變成振奮精神、陶冶情操、自我教育的樂園。讓我們共同撐起一片徜徉美的天空。
作者:于興泰 單位:山西省渾源縣裴村中心校
第三篇:初中語文滲透審美教育探析
摘要:
語文審美化教學,就是以美育的觀點審視和處理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使語文教學達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狀態,從而以美促教,以美育人。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審美化教學應該是回蕩于語文課堂的主旋律。
關鍵詞:
初中語文;審美教育;審美情趣
審美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在改革開放、中國走向世界的今天,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更是具有其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審美教育要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中,這也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原則之一。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貫徹、滲透好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呢?
一、了解背景,深度解析
了解背景是審美教學的基礎,學生只有了解了文章寫作背景,才能快速的理解整篇文章。在學生不了解文章背景的情況下進行審美教學,教學成果往往效果甚微,因此教師在授課之前,要仔細了解文章背景故事,避免出現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理解慢的現象。如《紫羅蘭花》這篇課文是學生在初中學習的第一篇議論文,作者在文中多次贊揚紫羅蘭花的美,講述在大片的紫羅蘭花下“如瀑布般”的景象給作者的震撼,讓作者感受到了生與死的真諦。整篇文章在略顯悲涼的口吻中結束。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過程中,很難理解這篇文章的真正主旨,其實,這篇文章是作者在親弟弟去世后不久創作的,作者在文章中傾訴了她內心的世界,通過紫羅蘭花這一事物,完成自己釋放內心中悲痛、哀傷等負面思想的過程,在學生的學習中,教師如果不能讓學生仔細的了解文章的背景,會降低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能力,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在了解文章的背景同時,也要仔細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不同作者寫作風格不同,影響整篇文章的大體內容,例如,魯迅的批判現實的寫作風格、杜甫現實主義的詩歌風格。在初中課本中,李白的《行路難》中“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就是典型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在學習《行路難》過程中,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李白寫作風格,就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誤解詩歌內容、單方面解讀詩歌的現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把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寫作風格作為學習的基礎,才能保證學生能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從教材中挖掘美
初中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美育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按美學的觀點,美可以分為三類,即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無論哪一種美,初中各冊語文教材中都有豐富的材料。而且有許多課文是直接描繪自然美、社會美,甚至藝術美的,幾乎篇篇課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體現。在描繪自然美的課文里,既有描繪中華大地名山秀水攝人心魄的美的,如《長江三峽》《濟南的冬天》《春》等,也有描繪身邊普通景物令人難忘的美的,如《海濱仲夏夜》《紫藤蘿瀑布》等;既有壯麗的美,如《長江三峽》,也有秀麗、明艷的美,如《濟南的冬天》《春天》。而且,山水有情,草木知意。學習這類課文,不但能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使其逐漸形成欣賞自然美的能力,豐富生活,培養情趣,而且通過欣賞課文描繪的祖國大好河山,感受滲透在字里行間的作者的深情,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的目的。在直接反映社會美的課文里,有記載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自然界做斗爭的典型英雄人物《愚公移山》,有歌頌共產黨人在生死存亡之際視死如歸和無畏精神的《梅嶺三章》,有歌頌為人類解放而犧牲自我的《七根火柴》,有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最后一課》。《菜園小記》記錄了在中國革命最艱苦的時期,延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的一幕,《愛蓮說》《桃花源記》再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理想的向往,《岳陽樓記》可以使學生學習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出師表》贊頌了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在這些課文中,高尚與卑下、正義與邪惡、真善美與假丑惡,涇渭分明。學習這些課文,能使學生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理智上得到啟發,使他們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課文中正面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品質能凈化學生的靈魂和感情,幫助學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三、圖文并茂,形象解析
在文章的講解過程中,只是單方面的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寫作風格也是不夠的,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寫作風格只是在理論層面上解析文章,解析文章同樣需要在實質層面上進行系統介紹。教師在文章的教學工作中,可以收集文章的相關圖片、視頻、物件,增加學生的興趣,以實例舉證方式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圓明園》是一篇警醒學生勿忘國恥的文章,在整個文章的構建中,作者使用大量的文字形容圓明園的美麗,并附加了一幅圓明園現在的圖片,文章中,作者寫過“雨果稱它為世界的奇跡”。學生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只能憑借自己的想象來推測圓明園的情景,圓明園現存的一張圖片更不能展示圓明園曾經的輝煌。教師在講解這篇文章之前,可以在網上下載圓明園復原圖片,也可以通過十二生肖首等物品的圖片作為教學工具,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程度,達到文章創作的目的。
四、教學評價審美化
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依賴于教學評價的反饋。審美化的教學評價是以學生的發展而不是以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為標準的,即注重以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來評價教學活動的效果,更應該注重情感性、激勵性和發展性。其具體策略如下:首先,增加評價種類。在傳統閱讀教學中,評價基本由老師來進行。教師評價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表現。而增加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評價以后,能更充分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師、學生能及時獲得真實的反饋信息,完善教學活動。其次,延遲錯誤反饋評價。有時針對學生的錯誤反饋,如果能適當地延遲評價,則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在教學活動中,人人都承認,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信任、鼓勵與支持、有效的反饋和適時適度的幫助,都會十分有效地改善學生所處的精神環境,提高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興趣和對自己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學會積極地評價他人,主動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技巧。語文審美教學對初中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希望相關老師能夠在教學中多采用審美教學的教學方式,豐富課堂學習文化生活,保證學生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立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小說的審美教學探微[J].淄博師專學報,2009,(02).
作者:趙春輝 單位:河北省樂亭新戴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