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數學自主教學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育領域中教學方式不斷地更新和發展使得教師教學手段不斷創新,在初中數學教育階段,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這樣才更能提供給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而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來說,自主教學法也是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
一、從預習中培養獨立意識
數學的自主學習要從預習開始,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夠幫助他們預先發現問題,并且在發現問題后能夠刺激他們去思考,而這個思考的過程又是自發性的,所以在預習階段,學生能夠完全地發揮獨立自主能力來做好數學學習的準備。例如蘇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中關于“平面圖形的認識”這一單元,學生就能夠充分發揮自己觀察、思考的能力。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平面圖形,比如電視機屏幕、桌面、卡片等東西都是可以作為觀察的對象。學生通過自己觀察產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并且也能夠發現一些問題:水杯的面能不能稱作平面呢;水平面是不是平面呢……從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加容易地理解教材中的數學理論知識。教師在教學的同時也更能順利地讓學生明白自己表達的知識點,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自主預習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很好的解釋,幫助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還比如學習“軸對稱圖像”時,學生也要通過自己的預習來發現問題。軸對稱圖形與中心對稱圖形是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所以學生在自主預習過程也會不難發現其中的差別,這對于課堂上老師教學講解軸對稱和中心對稱圖形的區別有著一定的幫助。所以學生自主學習對教師教學也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課堂上學生獨自思考
課堂中教師雖然起著引導性作用,但是課堂的重心仍然放在學生這邊,所以整個課堂也是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的過程。學生獨自思考能夠促進教師對數學教材進行深度講解,拓展知識點,從而又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例如蘇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中“全等三角形”這一單元,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學習,教師就可以采取學生獨自思考解答問題的方式。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如果我們現在需要兩個一模一樣的三角形,那需要怎樣的操作方式才能取得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呢?”學生根據老師的提問來進行思考和探究。教師適當的提示、引導作用是可以帶動學生繼續積極思考的,所以教師也不妨提醒學生:“你們試著通過三角形的角和邊去探索一下方法。”學生因此把解決問題的方式集中在對三角形邊和角的探索,推動他們思考問題。這個過程就是課堂中進行的學生獨自思考的過程,教師的引導地位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仍然是學生獨自完成問題解決方案。這個方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推動了學生思維地拓展。
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時,教師也可以把理論與生活實際完美結合,讓學生去獨自思考生活實際問題,培養他們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平面直角坐標系有兩個重要的軸:X軸和Y軸,還有一個重要的交點中心O,學生了解后教師可以提問:“如果以學校為中心,我想知道某位同學家庭住址地點,應該如何找到呢?”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建立問題和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定點問題,學生通過自己探索可以發現學校就代表著坐標系中的中心點O,某個同學的家庭住址就是整個坐標系中的一個定點,通過建系和比例計算不難找出某同學家庭住址與學校間的距離關系。這些過程都需要經過學生自主探究和思考才能幫助他們鞏固數學知識,提高教學效率。
三、課后自主探索與創新
學生學習包括著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學習,針對課后學習,教師則應該多加要求學生自己根據興趣去探索一些教材以外的數學知識,培養自己的獨自創造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自主探索的學習也是對教材知識的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在理解的基礎上不斷創造的過程。例如蘇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中“走進圖形的世界”,其中有涉及到對“主視圖、左視圖、右視圖”的學習,學生在課后有充足的場地和道具來探索這個問題,他們可以借助家里的各種物體來進行主、左、右視圖的觀察。除此外,學生還可以進一步觀察物體的俯視圖、仰視圖、側視圖等不同角度的物體形態,并且可以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各個角度的物體形態,然后在課堂上講解給其他學生自己觀察的結果。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之間也可以進一步地進行數學問題交流,極大拓寬了數學學習的空間,把教材的局限性縮小。
學生在學習“相似三角形”時同樣也可以進行課后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一個合適的探索問題,學生除了對教材中的判定定理掌握外,也可以自己在課后進行小組式地探索,找找其他判定相似三角形的辦法。學生在不斷發現問題后才能創新問題,小組力量的強大給了學生們更多學習的支持,推動他們在自主學習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同時也能夠收獲更多額外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對于各方面的自主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作者:邵傳經 單位:青海師范大學2013級數學學科教育碩士